快速完成首份本土新冠病毒基因测序 四川凭什么能?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1-08-11 00:00 77396

封面新闻记者 周家夷

7月23日,四川此次本土疫情的第一份新冠病毒核酸样本被立即送到四川省疾病控制中心微生物检验所,在这里进行了新冠病毒全基因组测序。

如果把流调溯源工作比做侦探在蛛丝马迹中寻找线索,那么病毒基因测序更像是“法医”工作,为“侦探”提供“实锤”的证据,从病原学的角度更准确地认定病毒的来源。

在此次四川发生的本土新冠肺炎疫情中,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快速反应,流调溯源寻找线索、基因测序提供证据,在密切的配合下第一时间确认了四川省本土病例跟南京疫情病毒株高度同源,这为疫情“阻击战”打下了制胜的基础。

从7月23日四川绵阳出现第一例新冠肺炎本土病例,到8月7日绵阳全市调整为低风险地区,16天的应急状态再次让人们的神经紧绷。但对疾控人来说,从去年起就形成了“常态化思维、专业化防控”的习惯,对他们来说,“应急并不是从某一时刻开始,日常的积累才是常态。”

那夜未眠 全城等待一个结果

时间拉回7月23日那个夜晚,四川省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所的灯彻夜亮着,里面的工作人员在等一个结果,全绵阳、全四川人民也在等一个结果。

当天下午,绵阳市涪城区报告1例省外输入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四川省疾控中心立刻进入了应急响应状态。

“来了!快!”23日晚11点过,来自绵阳患者的样本核酸送到了微生物检验所副主任技师徐佳楠的手上,这是此次疫情第一例省外输入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拿到样本核酸后,测序小组立即开展了新冠病毒全基因组测序工作。

病毒基因测序,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病毒的基因组序列信息,已成为研究疾病暴发的重要工具。徐佳楠告诉记者,通过检测新冠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再将这个序列通过软件分析与数据库中的序列进行比对,可以准确地判断其地域来源及这些病例是否来自同一传播链或传染源。

马不停蹄奔赴一线流调,梳理确诊病例和密切接触者的活动轨迹;争分夺秒在实验室进行病毒基因测序,找到病毒起源,这两股力量携手与病毒赛跑,赢者将会占据这场战疫的主动权。

基因测序需要经过核酸提取、目的基因的捕获扩增、纯化、富集等步骤,这些看似简单的流程,却需要十分精细的操作和计算。实验室的灯光通宵点亮,第二天早上8点多,经过测序小组的彻夜“奋战”,带着溯源信息的文库终于可以“上机”了,经过基因测序仪数小时的运算分析,经序列分析比对,结果证明此次绵阳患者感染的新冠病毒与南京疫情株高度同源,都是“德尔塔”病毒株。

微生物检验所呼吸道病毒室主管杨慧萍说,想打“漂亮”的胜仗,法宝之一一定是未雨绸缪。比如早在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刚发生时,四川省就已组织相关专家讨论防控方案,省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所副所长潘明按照中心要求,结合疫情发展,积极开展技术储备,迅速组织成立测序小组,熟悉相关技术流程,同时做好各环节的准备,为迅速开展新冠病毒测序分析及溯源工作夯实了基础。“在德尔塔病毒来之前,我们早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应急工作从不是从某一刻开始

“应急工作从不是从某一刻开始,日常中的积累才是常态。”杨慧萍说,普通人谈之色变的新冠病毒,在她们看来只是众多病毒中的一种。事实上,在日常工作中她们每天都在与病毒相处,有时面对的病毒甚至比新冠病毒还要危险。“比如H5N6禽流感病毒,比新冠肺炎病毒的病死率更高。”

杨慧萍介绍,基因测序并不是新冠肺炎疫情中出现的新技术,它对认识病毒非常重要。在日常工作中,有很多病毒研究工作都需要进行基因测序,因此她们早已练就了一身“稳准狠”的本领。

徐佳楠和杨慧萍

在无数次的“实战”中,四川省疾控中心完成了多个“首次”。2009年四川省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所检出全国首例新H1N1感染,2014年4月发现全球首例人感染H5N6病例,2014年12月四川省首次检出H9N2禽流感亚型病毒。2012年和2019年,成功通过测序分析,及时发现我国十年来仅有的两次由疫苗高变异株导致的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

从2020年2月到2021年7月,完成了数百份新冠感染者样本的病毒基因测序分析工作、去年郫都区疫情发生的时候也及时准确地完成基因溯源工作。

实际上,四川省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所在新冠疫情前已具备针对各种病原的传统检验技术和现代免疫与分子技术,包括病原核酸检测与基因(组)测序分析能力,多渠道收集检测方法,紧跟前沿技术建立并更新了检测能力,包括病原二代、三代测序、宏基因组测序分析、罕见病原微生物分离鉴定技术等,已经具备对省内和国内外传统与新发疾病全覆盖的实验室诊断、溯源和必要的研究能力。

徐佳楠和杨慧萍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为疫情防控贡献力量

微生物检验所整个团队平均年龄30多岁,被称为是“知识广、能力强、实操精、关系好”的一只团队。

徐佳楠和杨慧萍是10多年的老搭档,四川省内很多首例样本的应急检测结果都是出自她们之手。在实验室时,两人几乎不需要太多对话。“快了吧”“嗯”“给你”……一个眼神、几个简单的词,工作就顺利地开展起来了,这是10多年配合、协作中形成的默契。随时拿到样本,随时就要开展工作,10年来,她们加班是常态。有人开玩笑地说,省疾控中心24小时的样子,她们都看到过。

工作上取得成就,另一面是对家人的愧疚。徐佳楠年仅5岁的儿子已经对“测序”、“基因”等专业名词熟记于心;遇到工作很忙时,杨慧萍干脆把家里的幼小儿女送回老家,请家人帮忙照顾;实验室检测组成员刘李,丈夫是成都市锦江区疾控中心传防科的工作人员,2020年大年三十夫妻俩都在岗位上,通过电话倒数跨年……

“其实我们的辛苦跟前线的医务人员、流调人员相比,不算什么。”杨慧萍说,疫情防控依靠的是各个领域的力量,“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努力地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疫情防控工作做一点贡献。”

评论 10

  • 百事可爱 2021-08-16

    [得意]

  • 木子 2021-08-11

    四川速度👍

  • 百事可爱 2021-08-11

    成都厉害!在成都很放心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