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连线 | “对抗思维”无益,西方应与中国密切对话——访丹麦前外交官、汉学家曹伯义

新华社 2021-07-12 15:53 37567

新华社哥本哈根7月12日电(记者林晶)丹麦资深外交官、汉学家曹伯义不久前在丹麦《理性》杂志上发表题为《西方必须准确认识中国》的文章,盘点了以美国媒体为代表的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国时惯用的叙事套路,用事实和数据驳斥其中的逻辑错误。

近日,曹伯义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指出,西方媒体对中国片面和一边倒的“对抗思维”报道将对西方国家外交政策产生误导,长期来看对欧洲和美国都毫无益处。

丹麦资深外交官、汉学家曹伯义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视频截图

欧洲担忧中国崛起

曹伯义在《西方必须准确认识中国》一文中说:“如果关于中国的叙事不变,西方国家制定对华政策的基础就会被削弱。了解和洞察中国为何采取现有立场、奉行现行政策,是欧洲稳固对华政策的必要起点。”

但为何西方对中国的报道在过去几年里总体上变得负面并带有偏见?

曹伯义在文章和采访中均提到,中国是人口占世界人口近20%的大国,近年来在经济和技术方面取得的成功,使得中国国力更匹配其人口在全球的占比。一些欧洲国家因此担忧中国经济和科技实力增长带来的后果,而这种担忧的根源在于他们不了解中国未来10年到20年的发展意图和计划是什么。

乘客准备登上由重庆沙坪坝站开往成都东站的G8608次“复兴号”高铁列车(2020年12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曹伯义认为,一方面,欧洲的担忧可以理解。中国的崛起不仅是对欧洲的挑战,对中国自身也是挑战。一个崛起的中国要如何担当与之相应的国际角色对中欧来说是“共同挑战”。

另一方面,欧洲应加深对中国的了解,与中国保持密切对话。欧中在一些领域的意见相左,但双方应保持接触和谈判共同应对。

作为丹麦和欧盟前外交官,曹伯义25年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中国。他建议欧中在国际组织框架内进行有序谈判。

美国当下需要反思

曹伯义在《西方必须准确认识中国》一文中指出,中国不断增长的经济和技术实力是“对美西方的挑战”。美国没有通过务实谈判和国际组织体系应对该挑战,而是选择了意识形态方面的叙事对抗。这种叙事忽略了一个事实:即便许多亲西方国家,也一样是“混合社会”,并不能明确划归到对立组合中的某一端。美国已把这种意识形态叙事转化为对中国新疆、西藏、南海、香港和台湾地区的政治施压。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共青团农场的一片棉花地中,多功能一体化无人驾驶精量播种机在田间播种(2019年4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菲 摄

曹伯义在采访中说,过去几年里,美国对中国形成了更具对抗性的观念模式。在美国,民粹主义思潮愈演愈烈,人们不希望看到一个经济上更强大的中国。但从长远来看,与中国的合作和正常的竞争关系更符合美国利益,而对抗只会削弱美国自身。

此外,美国对华批评集中在新疆、西藏、香港、台湾以及南海问题等中国内部事务上。这些事务跟美国八竿子打不着,美国当下更需要的是反思。

背景链接

丹麦人曹伯义(Carsten Boyer Thogersen)是“中国通”,热爱中国文化,年轻时赴华学习汉语,他的中文名字取鲁迅之父周伯宜名字的谐音。

1979年到1980年,曹伯义在北京语言大学进行中国现代语言研究,后曾任丹麦驻华大使馆经济贸易处参赞、丹麦外交部贸易委员会出口部主任、丹麦驻中国上海总领馆总领事、丹麦外交部贸易委员会中国处主任,哥本哈根商务孔子学院前院长。(编辑:马晓燕、徐晓蕾、王丰丰;剪辑:谢彬彬)

新华社国际部制作

新华社国际传播融合平台出品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