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与火之歌:南昌起义前,周恩来因何怒拍桌子?|华西都市报《百年》特刊

封面新闻 2021-07-01 10:53 52852

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 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今天,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坚持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要以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为引领,深入推进政治建军、改革强军、依法治军,坚持用井冈山精神等革命传统铸魂育人,教育引导广大官兵坚决听党的话、跟党走,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指挥。

——2016年2月1日至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赴江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和驻赣部队时表示



南昌起义:石破天惊第一枪石破天惊第一枪

一只强劲有力的大手,从崩裂的石块中伸出,扣动着直指苍穹的步枪的扳机——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序厅正中,一座名为《石破天惊》的圆雕,向世人生动展现着南昌起义的重大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人不畏强暴、坚持革命,冲破白色恐怖,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2017年8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1927年8月1日,南昌城头一声枪响,拉开了我们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大幕。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

枪与火之歌:南昌起义前,周恩来因何怒拍桌子?

1927年7月30日,江西南昌,一场关于是否继续起义的紧急会议上,争论异常激烈。一向温文尔雅的周恩来没压住怒火,砰地一声,拍案而起。“拍桌子这个举动,是我平生仅有的一次。”20年后,周恩来曾这样说。

1927年8月1日凌晨,中国共产党用南昌城头的枪声,向世界发出了独立领导武装革命的宣言。枪声划破黑夜,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就此诞生。

起义险些胎死腹中

周恩来拍案而起

1927年7月27日,周恩来秘密抵达南昌。他匆匆赶往朱德的公寓,商量大事。

7月中旬,中共中央政治局临时常委会决定,以在“东征讨蒋”口号下聚集在九江、南昌一带贺龙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叶挺率领的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和朱德领导的第三军军官教育团为基础,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并决定由周恩来、李立三、恽代英、彭湃等人组成前敌委员会,周恩来任书记。

当时中国共产党在南昌周围掌握和影响的起义部队共计两万余人。7月28日,在贺龙包下的江西大旅社里,成立了起义总指挥部,决定7月30日发动起义。枪和人,都已安排妥当,起义箭在弦上。

7月30日清晨,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张国焘抵达南昌后立即参加紧急会议。会上,他坚称共产国际要求,起义需重新讨论。如要发动起义,得说服当时的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统帅张发奎。但周恩来、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中国共产党人比共产国际有更清醒的认识:张发奎的思想境界并没有达到革命者的高度,甚至对中国共产党的态度也在动摇,与汪精卫联手是早晚的事。

起义迫在眉睫,张国焘却试图打乱一切计划。他在会上的蛮横与偏执,引发众怒,甚至连公认最能克制的周恩来当时也激动地拍了桌子。连续两次会议后,张国焘最终在多数人坚持发动起义的决定下,不得已只好同意。

提前发动起义

南昌城响起起义首枪

考虑到部队下达命令以及进入作战需要一定时间,周恩来与贺龙、叶挺等人商量后,把起义时间改在了8月1日凌晨4点。7月31日晚10点,执勤士兵发现赵福生偷偷潜入敌营指挥部后,立即上报。贺龙获悉情况后立即向前敌委员会报告。前敌委员会决定提前两小时发动起义。

8月1日凌晨2点,南昌城传来三声清晰的信号枪声,起义部队以“河山统一”为口令,向着南昌城的敌人发起猛攻。到8月1日清晨6点,南昌城内守军已全部肃清,起义部队共歼敌3000多人,缴枪5000多支、子弹70余万发。战斗结束后,当天还举行了一次集会,周恩来快步走上台,宣布起义成功。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开始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新阶段。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召开紧急会议上,毛泽东指出“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随后,中共中央决定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回湖南传达会议精神,领导秋收起义。这一次,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在武装斗争中公开打出了自己的旗号,人民军队有了第一面带有镰刀、斧头、五角星的工农革命军军旗。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杨力 实习生 金玲


“红旗到底能打多久”?毛泽东回应:“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自1927年10月起,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在罗霄山脉中段开展游击战争,革命形势迅猛发展。然而,在强敌进攻面前,总有些人思想悲观,怀疑革命根据地发展的前途,提出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就是林彪。

这个二十来岁的“毛头娃”,在1929年5月18日召开的前委会议上就提出过这一悲观论调,当时受到毛泽东严肃批评。古田会议前后,趁着过新年,林彪给近在咫尺的毛泽东写了一张“贺年信”,字里行间仍保留他那种悲观情绪。

元旦过后,毛泽东意识到,对革命前途悲观的思想,不仅是林彪的个人主张,而是存在于红四军党内的“一般紧要的问题”。在新年过后第5天,毛泽东给林彪回了信。

除了给中共中央写的汇报信外,毛泽东很少写长信,这封回信7000多字,他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在信中,他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了国内政治形势和敌我力量对比,明确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用这8个字来形容当时的革命形势,指出革命的力量虽然小,但它的发展是很快的。此后半年间,红军在奔袭夺胜中不断壮大。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吴冰清


革命至暗时刻 中国共产党人为何选择“上山”

滔滔赣江,巍巍井冈。为什么井冈山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回到那个风雷激荡的年代,一起去寻找答案。

1927年,中国革命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中国共产党人先后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结果均告失败。在严酷的斗争和血的教训中,我们党深刻认识到,攻打大城市的路走不通。那么,革命的路又该怎样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提出“上山”思想,到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寻找落脚点,积蓄力量、重整旗鼓。

1927年6月,毛泽东在武汉召集“马日事变”中从湖南出来的同志开会,号召大家“在山的上山,靠湖的下湖,拿起枪杆子保卫革命。”

1927年7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举行扩大会议,毛泽东在这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上山”思想,认为“上山可造成军事实力的基础”。谭震林曾回忆,八七会议上,瞿秋白曾要求毛泽东到上海党中央机关工作,毛泽东回答说:“我不愿意跟你们去住高楼大厦,我要上山结交绿林朋友。”

秋收起义部队受挫后,毛泽东的“上山”思想,发生了一次质的飞跃,即从“上山交绿林朋友”到“上山积蓄革命力量”的思考。对此,何长工曾撰文回忆,当时有些人不同意毛泽东“上山做大王”的意见。对此,毛泽东解释:“我们这个山大王是特殊的山大王,是共产党领导的,有主义、有政策、有办法的山大王,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工农武装。中国政治不统一,经济不平衡,矛盾很多,我们要找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地方。”

可见,毛泽东的上山“做革命的山大王”思想,并非一般人所说的上山当“绿林”、“响马”。“上山”思想的实质,就是革命工作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山区。这一思想的确立,为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保存革命武装、积蓄革命力量提供了有效途径,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探索中国革命道路迈出的第一步。

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带领部队到达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在这里,进行了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于一体的“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奠定了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曹菲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