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耀在龙门山中的“走马羌寨”

新华社客户端 2021-06-25 09:58 40224

记四川平武县走马羌寨文化旅游的家国情怀

本报记者陈地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夜幕正在降临,天空还是碧蓝如黛,三堆篝火却已点燃,这高亢歌声在走马羌寨的上空响起。

四川平武县走马羌寨,坐落在绵延龙门山中的清渏江畔。今年3月以来,这里的“羌族文化+红色文化体验游”异常火爆,每到晚饭后,成百上千的游人围着篝火,跳起舞,唱起歌,一首首红色革命歌曲的和声在大山中激荡。

当地学校组织师生到走马羌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受访者供图)

截至6月20日,已有86个单位团队,12000余人到此体验红色文化。

羌族夫妇任朝涌和沈艳燕,历尽艰辛开发当地羌族文化和红色文化,书写着羌族人感人至深的家国情怀。

一根绣花针绣出的希望

从“李白故里”四川江油市出发,经1小时车程,就到达龙门山中平武县牛飞村。这里依山傍水,走马羌寨建在江边山坡上。数十栋羌族风格建筑灰白相间,檐角高翘,次第相连,羊头、碉楼、檐角等“羌元素”,尽显羌乡韵味。

羌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迄今为止,我国境内发现最古老又比较成熟的文字是殷商时代的甲骨文。甲骨文中唯一一个关于民族(或氏族、部落)称号的文字就是“羌”。

今天的羌族,主要生活在四川绵阳、阿坝一带。“5·12”汶川地震,让羌族集居地区遭受重创,同时,这个古老民族传统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走马羌寨”,就是在地震后建起来的。

地震后,任朝涌和沈艳燕回到老家抗震救灾。那时,灾后重建如火如荼,但是村民的脸上却有无尽的哀伤。特别是沈艳燕,也生活在自责中。

她在人民大会堂接受过“全国再就业先进个人”的表彰,正在进行二次创业,在成都、北京开了家政公司,培训了数千名“川妹子”到大城市从事家政服务。

2006年开春,朱开红去广州打工,小女儿才6岁。一去两年没回,2008年“五一”那天,女儿给她打电话:“妈妈,我想你回来陪我过六一节!”朱开红告诉女儿春节才能看到她。但是,10多天后,女儿在地震中走了。朱开红回到村里,不吃饭,不睡觉,不知哭了多少回,几个月过去了,她依旧失魂落魄。

怎样才能让朱开红和乡亲们走出哀伤?沈艳燕为此失眠。这时,各地媒体报道羌族文化传承人地震中遇难,导致文化传承后继无人的消息,让沈艳燕想到了羌绣。她自幼跟着婆婆长大,学得各种羌绣针法。她对任朝涌说:要用羌绣带领妇女们走出伤痛,一根绣花针重绣美好生活,还要振兴羌族文化。任朝涌支持她的想法,还讲到,精神的重建、文化的重建,比家园重建更重要。

沈艳燕解散了自己的家政公司,让川妹子回家。他俩冒着震后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的危险,背帐篷,带干粮,翻山越岭,到平武豆叩、平通、锁江等羌族乡镇,走进200多个羌族村寨,自费教妇女们羌绣针法。同时,他们拿出自己积累的资金,回收羌族妇女的绣品。

“坡大山高路不平,慢慢走来慢慢停。”在羌绣的同时,沈艳燕同绣娘们一起唱起了羌族歌谣。朱开红终于露出了笑脸。她不仅手巧,一根绣花针运用自如,而且还有一副金嗓子。

2009年,夫妇俩办起了职业培训学校,有3000多绣娘手艺有成。她带着500名绣娘特别绣制了献礼新中国60华诞的系列作品《羌魂》,并自费到成都、河北、北京等地巡展。其中,有18幅作品被国家民委、民族文化宫等机构收藏。

羌绣取得了成功,却让夫妇俩陷入沉思。散居在龙门山中的羌人还不富裕,灾后重建由政府投资修房子、搞基建,却缺乏支撑经济发展的产业。

一次次讨论,见过世面的“两口子”思路豁然开朗:古老羌族在现代化和城市化浪潮裹挟之下,尤其地震引起羌区自然和社会环境变迁,羌文化的传承发展面临困难。既然羌绣受世人推崇,那么羌族吊脚楼、歌舞、美食等民族文化就有市场。美丽的山水环境,加上独具特色的羌文化,不就是一条连接市场的产业之路吗?

他俩激动了,分头到成都、北京、浙江等地调研学习乡村旅游经验。

他们创办了平武走马羌寨文化旅游开发公司,把全部精力和所有资金投入到“走马羌寨”羌文化旅游产业园建造中。占地30余亩,集传统舞台、广场、民俗博物馆、羌绣培训学校、绣园一应俱全的羌文化旅游产业村落诞生了。2012年“五一”开始对外营业。

牛飞村党支部书记杨正奎说,沈艳燕那一根绣花针绣出了乡亲们的希望,“走马羌寨”带动了十里八村羌寨发展。

“走马羌寨”开发出了以羌文化为主的多个文化旅游产品,成功举办了“庖汤节”“羌历年”“瓦尔俄足节”等乡土特色浓郁的文化活动。走马羌寨火了,成为平武县羌文化乡村旅游的名片。这时,任朝涌、沈艳燕想到的是羌族同胞的共同发展,他们鼓动乡亲搞羌族文化农家乐,在脱贫攻坚中拿出300多万元帮助10个村落发展旅游经济。

“走马羌寨”文化品牌,在2014年被纳入国家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项目库,并得到文化部200多万元的资金支持,鼓励他们保护和发展古老羌文化。他们分别于2016年和2017年受邀参加了联合国中文日活动,在联合国总部向各国嘉宾演示了羌绣工艺。

一座无名红军战士墓茔耸立的情怀

“走马羌寨”经营最困难时候,是2020年新冠疫情带来的冲击。疫情后,“走马羌寨”的发展蒸蒸日上,进入2021年游客常常爆满。

这得益于任朝涌夫妇在羌文化市场化基础上,对红色文化资源的科学开发。

在“走马羌寨”背后,离寨子五六百米的山峦树林中,至今耸立着一座无名红军战士的墓茔。山风吹拂,虫鸟鸣唤,墓茔边一块被岁月侵蚀的石碑显得醒目,上面刻着两个斗大的字:“義塚”。

任朝涌说,据村里老一辈人讲,当年红军经过这里,有一位同志牺牲,羌寨杨家捐出自家土地修墓安埋,所以称之为“義塚”。

2018年3月,任朝涌夫妇到北京参加发展乡村旅游经验交流活动,认识了云南搞红色文化旅游的蒲国宏,对他俩影响很大。

据查证,1936年4月20日,红六军团长征经过大理,在新庄村停顿调整作战计划,一天后离开,前往州城与红二军团会合。

从2015年开始,蒲国宏带领新庄村把红色旅游搞得有声有色。新庄村开发重走红军路、红军离村情景剧、讲红军故事等红色旅游项目,不到5年时间接待游客80多万人次,村里走上富裕道路,仅给贫困户发放公司红利就有12万元。

任朝涌夫妇被深深触动。红军在平武县内长征战斗过56天,在牛飞村建立村级苏维埃,开展了系列革命工作,牛飞村的“走马羌寨”没有理由不把红色资源开发好。

说干就干,任朝涌夫妇先后两次到云南大理新庄村,考察学习红色资源开发思路与经验。

他们取到了真经:利用红色资源,进场体验式场景再造,通过讲故事、图文再现等方式,既要让游人体验到当时红军真实的艰难,更要让游人感受到红军追求革命事业成功的担当与信仰力量。

回到羌寨,他俩行动了起来。

建起了“红军馆”,讲清楚整个红军长征的概况,让游人全面了解长征,分享各方面军长征路线,再集体朗诵《七律·长征》。他们以画坊图文形式,再现并让游人重温红军在平武的历史情况。包括红军在平武的主要战斗、红军在平武建立红色政权、红军在平武开展土地革命、平武人民支援红军、平武青壮年踊跃参加红军等史实内容。同时,建立“红军服装馆”,让游人穿上红军服,在“宣誓墙”重温入党誓词,在“讲习所”分享“学党史、感恩党、跟党走”的百姓故事,再重走一段当年的红军路,到晚上篝火晚会,集体合唱红色歌曲。

成都自驾旅游团组织者杨柳清说:“走马羌寨的红色文化游,通过看、听、读、行、唱的方式,仿佛让人走进了那段历史,好像可以触摸到当年红军为事业敢于牺牲的信仰。”

自2019年以来,“走马羌寨”的红色文化游美誉度不胫而走,远近游人接踵而至。近的有广元、巴中、汉中等,远的来自成都、重庆、西安等地,更有政府机构、科研院校、企事业单位组团而来。仅今年5月,就有26个单位到这里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据统计有近6000人次。

沈艳燕说,临近“七一”,游人对“走马羌寨”情有独钟,每天晚上的篝火,都会被游人歌唱红军、歌唱祖国的激情点燃。《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游人合唱最多的歌。

入夜,“走马羌寨”在龙门山中闪耀着火光,传递着歌声。沈艳燕穿着民族服装,已融入载歌载舞的人群中。不远处,任朝涌看着篝火映红妻子陶醉的笑脸和翩翩舞姿,心里也充满喜悦。

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凝结着夫妇俩的汗水,有着他们爱党敬国的情怀和振兴羌寨的期望。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