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看能吃能唱能说又能玩!打开“非遗”的N种方式

人民日报 2021-06-21 22:55 37449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你好!

一块重达1.5吨的天然龙蛋石,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爱光和四位弟子手下幻化为陶渊明的桃源仙境,数千朵“石雕”桃花在山间盛放、落英缤纷。还有媲美国际顶级奢侈品大牌的国家级非遗骨木镶嵌箱包、几可乱真的大型“贝雕”九龙壁、唐三彩造型的“丝绸之路”……如果您在上海,最近就有机会一睹这些非遗精品的风采。不在?也没关系,看看身边,说不定就有非遗呢。今天,我们就聊聊非遗这件事。

说起非遗,传承千年、巧夺天工的手工技艺,总是让人格外心生向往,那种屏着呼吸去欣赏的敬重感,表达的正是我们对文化的尊重和敬畏。的确,就像“百年百艺·薪火相传”中国传统工艺邀请展上展出的作品,不少是非遗继承人耗时多年、精雕细琢的心血之作。可以说,非遗的每一次精彩亮相、每一次引人瞩目,都是人们对技艺之美、匠心之美的再认识,对传统之美、生活之美的再感知,也是感悟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

非遗一定是触不可及、只供观赏的么?非也。正如一位非遗传承人所言,“非遗,不仅要恢复记忆,而且要传承创新,飞入寻常百姓家。”如今,年轻一代用特殊的非遗艺术创作的手镯、茶杯、储物盒、背包等,俨然成为“时尚新宠”。不久前,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一批具有重大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遗项目列入了名录予以保护。备受关注的,还有饮食类项目。柳州螺蛳粉、沙县小吃、桂林米粉等“榜上有名”,有网友说,“原来我吃的是非遗”,自豪感都要溢出屏幕了。不只是吃,还有玄奘传说、女娲传说、包公故事、独龙族民歌、腊八节民俗、春节(六盘山区春官送福)……目录中不少项目都让人惊喜又感慨。原来,奶奶讲了很多次的传说、妈妈爱哼唱的曲调、过节时最盼的民俗活动、从小吃到大的家乡口味、穿在身上的精美服饰,非遗离我们,如此之近。

其实,不管是橱窗里的精致展品,还是就在手边的生活用品,穿越历史、活在当下的非遗从来都不是孤芳自赏的“老物件”,也不是华丽空洞的“招牌”,它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智慧结晶,是不断加入被激活的“文化基因”,更是可见、可亲、可参与的现实生活。

近年来,也正是不断融入生活、不断被注入新的创造,让非遗在传承延续中绽放着更加迷人的光彩。在“云游非遗·影像展”上,新鲜“玩法”解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美;7000余家非遗店铺、6万余种非遗产品参与线上线下销售活动;不久前,一个小学生在放学路上练习戏曲表演,一板一眼、一招一式,给人惊叹和欣喜,背后正是“非遗进校园”“非遗进景区”“非遗购物节”等活动广泛开展的效果;在一些乡村,非遗已成为帮助群众增收致富的“金钥匙”,非遗保护还被写入村规民约,助力乡村振兴……越来越多的非遗从田野巷陌中“走出来”,被看见、了解与热爱,与现代生活相融相通,成为文旅消费的“新秀”、群众欢迎的“潮流”。见人见物见生活,巧夺天工的匠心之作引得观众连连惊叹,世代传承的古老技艺赢得广阔市场,淳朴丰富的民俗节庆留住心中乡愁,非遗印刻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更呈现着强大且鲜活的生命力、感召力和影响力。

不久前,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期间将建设20个国家级非遗馆。可以想见的是,穿越历史而来的非遗,必将在与当下生活的相融相通之中,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这正是:历经风雨,穿越历史而来。

美丽相遇,绽放迷人光彩。

大家晚安。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