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大艺展,美育大舞台上演青春和奋斗的故事

川观新闻 2021-05-10 18:59 32285

西南财经大学表演舞蹈《永远 的课堂》。

白华宇 川观新闻记者江芸涵   摄影 肖雨杨

5月7日晚,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以下简称“大艺展”)的舞蹈表演专场中,西南财经大学18名同学带来了集体舞《永远的课堂》。

从黄浦江边到浣花溪畔,西南财大的建校历史是抗战时期中国高等教育西迁的缩影。舞台上,同学们挥洒着汗水,用身体的语言讲述了光华师生在炮火纷飞中,依旧坚守“课堂”的动人故事。有观众看后感言:“同学们的舞蹈把我带回那个动荡的年代,我们都应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

大艺展开幕以来,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学子们以声乐、器乐演奏、舞蹈、戏剧和朗诵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礼赞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讲述祖国波澜壮阔的发展故事,传递向上、向善、向美、向上的精神力量,展现了新时代高校美育的新气象。

弘扬中国精神,文艺展演讲述光辉党史

5月6日,大艺展开幕式晚会上,来自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表演合唱《我爱你中国》。除了钢琴伴奏外,还特意在编排上加入了卡洪鼓、铃鼓和沙锤,精彩的表演赢得观众的阵阵掌声。参演学生汪逸凡说:“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们特别选了《我爱你中国》这首歌,表达我们一心向党、心系祖国的心声。”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表演合唱《我爱你中国》。

讲述中国故事,抒发爱国情怀,凝聚中国力量,本届大艺展是全国高校师生为建党百年献礼的一次艺术盛会。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带来的合唱《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配合绚丽的多媒体音画,将上世纪30年代初革命根据地同国民党反动当局浴血奋战保存红色种子的壮烈展现得淋漓尽致;天津师范大学的朗诵《青春理想》以戏剧化的形式,用不同时期的青年人自白,展现了从红军长征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青年群像;四川艺术职业学院的话剧《冈拉梅朵》用汉藏双语讲述了长征时期三名女红军秉持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与藏族群众结下深厚革命友谊的故事。

新疆石河子大学表演朗诵《我的兵团,我的兵团人》。

5月8日,新疆石河子大学用一首朴实而铿锵的朗诵《我的兵团,我的兵团人》,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祖国西北的历程娓娓道来。

从古代西域的驼铃叮当,再到兵团垦荒的壮丽景象,朗诵中提及的所有历史符号,都是石河子大学参赛同学、兵团子弟杨雨清在父辈那里从小听到大的故事。“当在台上朗诵的时候,心里浮现的就是儿时看到过的军垦旧址和建筑群。这些建筑里留存的农具虽然很多已经锈迹斑斑,但是能够体会到前辈们挥舞着这些工具开发家乡的壮观景象。”

“兵团的历史更是我们党带领各界力量实现祖国西部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的缩影,我们希望兵团人的精神能够继续发扬,让更多青年加入到建设祖国西北的队伍中来。”石河子大学朗诵节目带队教师马永泽说。

体现时代特征,科技与艺术交相辉映

5月9日,东郊记忆·国际展览中心的艺术实践工作坊展厅熙熙攘攘,43个独具特色的工作坊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参观。本届工作坊最大的亮点是新增 “艺术与美丽乡村”主题,通过农村景观设计、主题墙绘、农副产品包装设计等,展示了艺术与美丽乡村建设融合,也彰显了当代大学生在乡村振兴中的责任与担当。

四川文理学院的川东乡村振兴规划设计艺术工作坊内展示的模型。 肖雨杨 摄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双桥的灵魂。”四川文理学院的川东乡村振兴规划设计艺术工作坊内,成员李慧指着一个建筑模型说,这是工作坊对达州市达川区万家镇双桥村进行设计和改造后的模型,通过植入巴文化使传统村落活态再生,让双桥散发浓郁的文化气息。

利用可穿戴科技让平面的非遗刺绣立体化;通过先进的数字技术和多媒体展示手段让历史建筑物“永久保存”……本次参展的工作坊也充满了浓浓的“科技味”,通过现代科技与传统艺术的互促互融,为大学生构建了科艺融合的跨学科培养机制。

上海大学可穿戴技术与中国非遗刺绣创新实验工作坊内,工作坊导师带领学生利用微处理器、低温热塑性塑料等技术手段,完成对可穿戴组件原型的制作,然后通过软件,结合非遗刺绣中各地不同种类的刺绣技艺与图案应用相结合,展开创意设计,最终形成一批具有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民族特色与现代设计等特点相互交融的创意作品。

西南交通大学展示的新一代高速磁悬浮列车模型。  肖雨杨 摄

在西南交通大学轨道交通设计工作坊,新一代高速磁悬浮列车模型也吸引了不少参观者驻足拍照。据了解,工作坊与学校“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接轨,聚焦于轨道交通工具相关的人机工程学研究、乘员行为研究等。学校为年轻的设计团队提供了研究平台,充分发挥他们的设计活力,创造轨道交通的东方之美。

(部分图片由大艺展组委会提供)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