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川北灯戏传承人汪洋②:22岁出国演出 随团走访了40多个城市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1-05-07 12:00 46568


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此前报道

口述历史|川北灯戏传承人汪洋①:年少家境贫寒 摆摊卖货贴补家用 13岁迎来人生转折

    2019年9月,六十年后,82岁的汪洋旧地重游

22岁出访东欧四国

除了演出还担当二翻译

1959年,对于汪洋来说,是个非常重要的年份。这一年他22岁,第一次出国演出——随中国川剧团出访东欧四国。“1959年,是我们国庆10周年。当时,民主德国也是十周年,中国为了表示祝贺,就派中国川剧团出访演出。当时在全省选拔川剧演员,我有幸被选上,当年7月份就随出国演出团出去了,是为了跟东欧进行友好交流,后来一直到 12月底才回到了北京。”

剧目多、人员多、时间长,是汪洋的第一印象。“我们一行是64个人,除了团长、副团长、秘书和翻译,其他都是演职人员。”当时,来自四川的川剧演员还有川剧名丑周裕祥、唐云峰、李笑非。作为青年演员,汪洋有机会跟几位前辈名家一起被选入出国团,他兴奋不已。“我那么年轻就被选到出国团,享受了最高的荣誉,我这一生要对得起我从事的艺术。”

    1959年出国演出路过俄罗斯,汪洋与师兄李笑非在俄罗斯红场留影

长达半年的演出里,汪洋随团走访了40多个城市,他对涉及的人名、地点、时间、事件,记得非常清楚。“这是我最大的光荣。”汪洋回忆,他随团出国的第一站是波兰,途中要经过莫斯科,“当时坐火车过去要7天7夜,我们每次吃饭,翻译只能带30几个人过去,那第二批咋办呢?要有人会说俄文呀,找不到了,我就变成了二翻译。我当时是团支书,他看我很聪明,他就喊我过去跟他学,把要吃的菜、水、饮料等都学一遍,教了我64个,我说不要,学30几个词就行了,因为我就带30几个人去吃饭,把一般的词会说了就行了。”

汪洋用中文记下俄文笔记,说的时候再做点川剧的弹音,也能顺利交流。后来他还发现,俄文在东欧几个国家都能用得上。“到莫斯科我第一个下车,演员不会点餐,我就去餐厅帮大家点菜、结账等。”这段经历,让汪洋的欧行充满别样的乐趣。“川剧艺术最辉煌的时代,就是1959年出国,川剧在全国影响力非常大。”

“我们第一站是在波兰,第一场就想着要不要把字幕翻译成了波兰文字。后来发现,不打字幕当地老百姓也能看得懂故事,他们只需要节目单上有个大概的说明,不用字幕,用表演就看懂了。我们后面一路取消字幕,在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东德、保加利亚四个国家一路演出,走了40多个城市,从7月20多号走到了12月20多号回来。”

    出国留影

中南海演出

吃到了毛主席的寿面

在国外演出的半年时间里,汪洋受益匪浅。之后他回到国内,又在中南海参加了三个大戏的主演演出。分别出演了高腔传统戏大幕《三土地》、川剧弹戏《画梅花》、弹戏传统戏大幕戏《折桂斧》。

“我们在中南海怀仁堂参加了三个大戏的主演,《三土地》,我饰演的三个土地之一,当时最年轻的土地,感觉很光荣。演出中场休息时,陈毅夫人张茜到后台看我们。”谈起这次演出,汪洋脸上骄傲满满。后来,他又主演的川剧《画梅花》,与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陈书舫同台献艺。“我当年只是无名无影响的青年演员,他们都是有名的艺术家。演出后,陈毅老总还上台接见了我们,他就站到我的左边,当时心情非常激动。这也是我一生的荣光。”

    1959年出国前在北京颐和园万寿山佛香阁留影 从左到右:汪洋、贺建虹、肖又和

更让汪洋难忘的是,1959年12月26日,中南海调演大幕戏《折桂斧》。“此剧并没有列入出国演出剧目,饰演知县一角的演员也未参加出国演出团,临时又没有时间排练。

当时周裕祥任导演,我是他的剧务,看到他那么着急,我就跟他说:周老师,莫着急,你看我上行不行?他震惊了,问我:你还演过,你演得到?那当然哦!把曲谱给我,我来演。这出戏我在南充演了很多遍,这次排都没排,直接上我就演的县官。我说演错了我负责,周老师开心得很,跟我说:娃儿啊,你解决了我的大问题。” 汪洋笑着说到,“当晚举行宴会,工作人员端了一碗面来,说吃寿面。咋个吃寿面?那个工作人员悄悄告诉我们:毛主席的生日。”

    2019年,汪洋(左)与师兄李笑非

北京看遍名家演出

受梅兰芳《穆桂英挂帅》影响深远

汪洋还记得,当年川剧名家彭海清在北京演出了《打红台》引发轰动。“北京的报纸、刊物、戏剧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等都等了评论文章。艾芜、陈其通等都写了评论文章。川剧还走进中戏课堂,给北京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北京期间,只要有机会,汪洋就去看演出。“我那个时候把豫剧四大名旦之一马金凤演的《穆桂英挂帅》,郭沫若创作、北京人艺舒秀文、刁光覃主演的《蔡文姬》,京剧名家谭元寿的父亲谭富英的《阳平关》、话剧《娜(nuó)拉》等都看了,还看来梅兰芳的《贵妃醉酒》,尤其他的新编历史剧《穆桂英挂帅》,对我影响非常大。这些艺术大家,让我崇拜得不得了,尤其是梅兰芳,60岁演《贵妃醉酒》还在下腰,我手一直鼓掌都拍痛了。”

汪洋当时不仅是演员,他还担任剧团剧务一职。每有演出,他必会到现场观看学习,学习各大艺术家们的编、导、演手法。再加上出国时他在国外艺术剧目中汲取到的营养,包括欧洲舞剧、杂技剧的精华,以及在当地的国家博物馆、古城堡等地收藏的世界名画中获得启示,他对舞台构图、用光等有了进一步了解。回到南充后,他把这些“养料”带回到南充,将更为先进的艺术手法展示给当地戏迷。

    2019年,六十年后,汪洋、贺建虹、肖又和再次合影

其实,自1958年起,汪洋就在川剧老艺术家周海滨的培养下当导演。“他带着我排大幕戏《桃花扇》,让我当剧务。这个戏就是川剧改革的一出戏,重新写唱词、音乐、声腔,表演艺术虚实结合,他不仅是传统戏的祖师爷,而且还是一个改革家,他的戏有现代气息。我后来又跟着看他导演《还我台湾》、《十五贯》等,看他怎么把现代手法融进去。周老师喊我:汪小娃过来,你娃可造。说我可以造化,可以培养。”

“我从1958年开始导演小幕戏,也导了两个现代戏。1959年开始,周海滨老师鼓励我导演大幕戏。他们都觉得我记忆好,都支持我。”结束东欧之行回到南充的汪洋,将所有出国演出剧目都给本团演员排出并公演,受到观众一致好评,并成为了剧团长期的保留剧目。“很多人都说,汪洋出国回来之后排的这些剧目,让剧团水平上了一个层次。”

多年来,汪洋执导的传统戏、新编历史戏、现代戏、大幕戏、小幕戏上百部,其中导排大型现代灯戏《大山情》(与人合作)、古装灯戏《半边月儿明》、《郎噹驿》,多次获全省历届振兴川剧会演优秀演员奖及优秀导演奖。导排灯戏《嫁妈》在全国百优小品大奖赛决赛中获奖。

【下期预告】

为了发扬灯戏文化,上世纪50年代,南充市文化部门曾组织了大批灯戏艺人成立了灯戏剧团,广泛传授灯戏艺术。学生时代,汪洋就喜欢上了灯戏并深受感染,这也成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评论 3

  • HHHL 2021-05-09

    👍🏻

  • fm868686 2021-05-07

    心生敬佩

  • 加贺见葵 2021-05-07

    这些人真的很厉害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