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劳动者丨三星堆“大管家”:秒懂行业“黑话” 让200余名考古队员没有后顾之忧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1-05-05 12:03 42536


封面新闻记者 戴竺芯 杨博 摄影报道

曾俊下个月就满50岁了,自从三星堆祭祀区发掘开始,她每天都忙忙碌碌,想着要怎么将考古队一大家子人的工作、生活安排更加妥帖。

在四川广汉市的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曾俊的角色是一名“大管家”,统筹后勤工作:从办公用品、考古发掘物资的采购申报、采购监管、领取发放、核查管理,文物的保管以及出入库管理,到操心职工临时食堂和宿舍,关心大家吃不吃得饱,睡不睡得香。

衣食住行,服务关照,曾俊的工作任务,就是为约200名考古工作队员们做好后勤保障,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全身心投身到三星堆祭祀区的考古工作中。

从食品行业到考古行业

从一本书的翻译工作做起

虽然人就在广汉,但三星堆究竟是个啥?对当时在食品厂上班的曾俊来说还是很陌生。2001年,曾俊从食品厂辞职后,在亲朋好友的引荐下,来到三星堆考古工作站,想去看看稀奇,随后被三星堆深深吸引。

一本书,成为她与考古缘分的牵引线。那一年,四川一批古代文物将去国外办展览,时任三星堆考古工作站站长陈德安交给曾俊一本英文书籍,让她熟悉熟悉,并将书籍内容翻译成中文。

曾俊并没有系统的学习过考古专业知识,这对她来说颇具难度。在这本书中,主要是一、二号祭祀坑出土的文物,她在家钻研了俩月,通过查阅资料,请教友人,最终拿着厚厚的几沓纸,交到陈德安手中。

陈德安很惊喜,没想到一个外行这么有兴趣,还把它翻译了出来。就这样,曾俊被正式招录进三星堆考古工作站,开始了考古路上的学习和探索。

2002年至2006年四年时间,她跟随同事们在野外发掘,还学习拓片,室内整理、陶片统计、制作器物卡片等工作。到了2006年,她被调任至后勤以及库房管理。

“后勤工作更多的是繁琐,需要工作人员细心和耐心。”曾俊说,比起一线发掘,后勤工作内容的或许不够“新鲜”,但其重要性不可忽视。“发掘需要什么,发掘进度如何,我们都是最清楚的。”

从前线发掘到后勤保障

她能秒懂队员“行业黑话”

实际上,考古学专用工具并不多,除了常见的洛阳铲、手铲等,考古队员还时常将其它顺手的工具用在考古工作中。吹灰球、钢针、小喷瓶、各种小铲,毛刷,各行各业的工具到了考古人手中,都能利用其特性,加工改造也好,直接利用也好,开发出新用途。

曾俊曾经是一线发掘队员,对于前线考古队员们的需求了如指掌。他们将需要的工具告诉曾俊,话刚到嘴边,需求的物品差不多也到了跟前。

这个技能需要从工作经验中积累而成。曾俊曾参加过十几次考古发掘工作,从野外发掘到后期资料整理、拓印、考古发掘简报的编写等,她熟悉各项考古技术,懂得队员们之间的行业“黑话”。

比如,一名发掘队员告诉她,需求一节“钢签”,只要大约了解用来干啥,其长短、粗细、大小,曾俊就能搞定;队员们要撮箕,不同的遗址、不同的场景,所采用的撮箕均不相同。铁的、竹子的、有拉手的、没拉手的、大小型号……曾俊就都能秒懂。

从老一辈到新一代

她为青年考古人答疑解惑

今年春节,三星堆考古研究所(即原先的三星堆遗址工作站)搬迁至新的基地,由原先老站的3亩多地,扩展到目前的20余亩,规模扩大,业务也剧增。

为了更好地服务前线,最近一年,后勤保障部门新进了四位年轻人,曾俊除了将自己份内的工作处理完善,还需要对四名新人进行培训。她要将20年的工作经验,一一传授给新生力量。

曾俊觉得,在考古队中做后勤,最需要的就是细心、坚持和勤学好问。“只要用心和坚持,就没有办不好的事情。”在后勤管理部,她是老师,是前辈,更是如同家长般的存在。

不久的将来,三星堆祭祀区内所有文物都将陆陆续续被运送到基地。

曾俊和她的四位姑娘们已经做好了准备。“我们后方基地不仅承担着后勤保障工作,更重要的,还有承担着更为重要的出土文物安全保管任务。”

曾俊说,面对影响力、重要性如此大的祭祀区考古工作,每一项任务都是艰巨的,能够参与其中倍感荣幸。未来,不管任务多艰巨,后勤人员都有信心、有毅力去圆满完成。

评论 1

  • 方水 2021-05-07

    学习一下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