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读书人描了一千多年的唐楷 它最早的传播却是最底层的小吏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1-04-26 21:18 119897

3月17日,陕西西安枣园北路建筑工地出土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书《唐故开府赠扬州大都督杨公(承和)神道之碑》

封面新闻记者 何晞宇

3月下旬,陕西西安意外出土一方由唐代书法家柳公权书丹的石碑。柳公权是晚唐时期影响力最大的书家,其创立的“柳体”被称为唐朝楷书体的最后一座高峰。

楷书体又称真书、正书,初创于汉,成长于魏晋南北朝,最后在唐朝走入成熟期,并从宫廷自上而下地被强力普及到寰宇四海。它不仅是当时官僚机构的标准用字,知识阶层习字的典范,也是初初兴起的雕版印刷所使用的第一款“印刷字体”。

而且,大唐楷书确立了现代汉字的规范。一些学者认为楷书体是汉字字形发展的“究极形式”,标志着汉字两千多年演变的终结。此后行书、草书以至于后来形形色色的字体,无不脱胎于楷书的结字规律。

当时朝廷所青睐的书家作品也被后世奉为圭臬。从初唐到晚唐,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以及柳公权等书家,由他们所开创的楷法审美风格,在此后一千三百年间几乎无人能与其比肩,以至于今天我们依旧被这些大唐楷书家的描红本所支配。

而这个故事,要从那个名为“书手”的小吏说起。

《王羲之行书兰亭序》卷(传唐褚遂良摹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历史洪流中的无言诗

书法,即书写文字方法。优秀的书法作品,能够兼顾“使用”和“审美”两种效果,而被看作是一门独到的艺术。因而世界上拥有文字的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独到的书法艺术。但将书法上升为主流艺术的,唯有以中国为首的东亚艺术圈。

中国书法以汉字为依托的线条艺术。汉字是表意文字,有很强的造型性,即便仅使用软笔和墨液,就能带来千姿百态的变化,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声的乐”。因此中国书法的发展、审美体系的形成,与汉字字体以及它的进化过程紧密相关。

但汉字的实用性,又决定了其演进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技术发展高度关联。西周时期,汉字最初以典雅庄重的大篆字体示人,不过大篆对书写者要求很高,写起来费时费力。伴随着周王朝的衰弱,旧的字体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士阶层的诞生带来了更多的书写需求,促进汉字向简单易书写的方向发展,以至于几乎脱离了“六书”(即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的束缚,产生了现代汉字的雏形“隶书”,史称汉字的“隶变”。

三希堂法帖

汉以后,造纸术的问世,带来新的书写革命:进一步降低隶书的装饰性,让汉字字体从“蚕头燕尾”的夸张笔法,过渡到平直简洁;并且让隶书的横势结构,转向方正结构,释放用笔的空间,提高文字的辨识度同时降低书写的难度。汉字被称为“方块字”也从这里开始,这就是“今隶”,又称“楷体字”。楷体字的确立,标志着汉字从古文字正式转换为现代汉字。

楷体自汉末出现后,历经近400百年的发展,直到唐朝才真正成熟。随之而生的楷书法则在这个开放而伟大朝代,发展到一个后世几乎难以企及的高峰。至此,汉字的书体演进也基本结束。

帝王侍书

书法在中国自古就受到当权者和知识分子的重视。先秦时,它便是古“六艺”之一,是古代“君子”必备的修养。但在科举制度成熟之前,这门技能只是一种被世家大族所垄断的精英文化。后来楷书体的流行,也与大唐最显赫家族有关,这就以唐太宗李世民为首的李氏皇族。

玄武门之变时,李世民年仅28岁。文献载,李世民在即位前随高宗李渊四方征战,虽然长于军事策略,但“不精学业”,也“不暇于诗书”。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得偿所愿,但治国安邦与攻城拔寨是两回事。为了学习“王道”,李世民开始“留情文史”,广开言路。

唐太宗李世民,《移营帖》

当时,这位年轻的帝王对于文风书风的喜好,受其文学侍臣虞世南影响极深。公元621年,李世民率兵平东夏王朝,并受降臣。降臣中两名当世大儒,即65岁的欧阳询和64岁的虞世南。欧阳询立刻被李渊重用,进入朝廷中枢;虞世南则被23岁李世民收入麾下。

虞世南出生江南望族,年少便有才名,其书学直接继承于王献之的楷法。当时,中国精英群体多尚南朝书法,对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法书推崇备至。王氏父子在书体上肇变古质,大大加强了字体的直线型点画式样,为后世字体变化预留了极大的发展空间。

虞世南作为帝师,其书学观念对年轻的李世民影响极深。有许多学者认为,李世民虽好王羲之,但实际上学的是虞世南,并在虞世南的影响下,接受了魏晋书学思想。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李世民不遗余力地抬高王羲之的地位,也是他笼络像虞世南这样江左名士的策略之一。

但据书法家朱关田的研究,虞世南虽然受帝宠,但在民间其同僚欧阳询的书名远高于他。欧阳询的书法在继承王献之的基础上,又集合众家所长,形成“楷书极则”,人们“咸以为楷范”。他作为李建成的幕僚,在玄武门之变后,被贬出政治中枢,但因其书名,依旧受到李世民的尊重。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李世民登基第一年,命虞世南、欧阳询入弘文馆为长安的官宦子弟“教示楷法”,令“楷书被中央政权以应用体制加以重点倡导”而成为国之正书。

杨府君神道柱,东晋,隶书体。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楷书手,大唐最有钱的小吏

而楷书真正传播的主力是书手。

唐朝是继秦汉以后,中国最繁荣的统一王朝。在文化上,它又不同于秦汉。由于造纸术的发明,使得唐朝在初建国时就继承了隋朝遗留下来一万多部藏书。李氏皇族对多元文化包容和重视,使得朝廷不遗余力地四处收集典籍。

并且随着科举制逐渐走上轨道,供试生所用的儒家典籍的需求也大大增加。此外在民间,宗教的兴盛,使得经文大量流行。这些书籍的复制和传播,在印刷术还未普及时代,都只能靠原始的手抄。

《中秋帖》,传王献之书,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卜商读书帖》页,唐,欧阳询书,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同时,朝廷每日还要产生大量行政材料,这些实际需求使得抄写手大量涌现,而朝廷则直接为这些抄写者准备了一个“流外官”(一种无品级的吏职)的职位,即书手,又称楷书手。仅长安,朝廷各机构的楷书手编制加起来有近200人之多。

不过朝廷对这些书手的采选标准十分严格。贞观元年,弘文馆招长安官宦子弟入馆学习楷法,就是为了训练书手。朱关田认为,贞观二年,国子监恢复书学一科,培养专门的书法人才,也可能是为了朝廷提供书手。

与弘文馆专招高官子弟不同,国子监书学可招收八品以下文武官员甚至庶人之子,入校学习。学业完成后,还可参加吏部铨选。虽然仅是九品以下的小吏,但对寒门子弟来说,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入仕机会。

至今港澳台地区商贩仍多用楷书做招牌。图为香港“李汉港楷”招牌。

而且楷书手虽然是最底层的小吏,收入却可观。不仅抄写一应物料如笔墨纸砚等,都有官府供应。除了薪俸外,楷书手受命临时派遣的抄写差役时,还有额外补助。就朱关田的观察,楷书手虽然属于技术官,职位低卑,但经济收入仅俸料、月粮、炭料以及功粮钱诸项,已高于胥吏,甚至州县录事。若加上“外快”如润笔等,则更为可观,“斯亦可明唐代社会对书法的重视”。

至此,楷书作为国家倡导的正书,官方实际使用的“馆阁体”而成为当时书法主流。但与后世迷恋馆阁体潮流不同的是,大唐朝廷和社会对书家名士个性的包容,使得书法思想不断演进,百家争鸣,令楷书书写风格到达这个字体所能展现的极致,以至于后世皆从唐朝诸家楷法,并称其为“唐楷”。

主要参考资料:

《中国书法史》,朱开明著

《从隶变与楷变看书法的时代》,陶小军、王菡薇著

《楷书成形后书体演进史走向终结的历史原因初探》,陈振濂著

《唐代书法与仕进研究》,元志立著

评论 6

  • Rea 2021-05-11

    大唐楷书手

  • 阿华 2021-04-27

    [得意]

  • 春天好读书 2021-04-27

    书手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