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带娃还“淘神”!记者探访“东方宝石”朱鹮繁育现场

川观新闻 2021-04-19 21:42 46155

川观新闻记者 王代强 文/图

“330克泥鳅配30克鸡蛋黄。”4月16日上午,四川沐川朱鹮繁育中心厨房,技术员吴永中和孙永香,为刚出生的朱鹮宝宝制作第一顿美餐。

当天,编号MC11-2的雏鸟破壳,成为2021年出生的第一只“沐川籍”朱鹮。

“‘MC’指沐川,‘11’是其‘父母’的编号,‘2’指他们今年生的第二枚蛋。”中心技术负责人杨海琼博士说。至此,中心朱鹮数量更新为63只。

沐川朱鹮繁育中心,是四川省两个朱鹮繁育基地之一。虽然2016就开始谋划,但今年才第二次成功繁育雏鸟。

中心常住2名技术员、6名饲养员,吴永中说,他们为朱鹮繁育工作“淘”了不少的“神”,不比带娃轻松多少。

有多“淘神”?当天,记者来到中心探访。

每对朱鹮“夫妻”住一个“单间”,室内建造模拟自然环境

从沐川县湿地公园幸福大道一个路口进山,前行数百米,就到了这个“坐”在山沟的繁育中心,四周草木繁茂,鸟语花香。

进门,左边是一排高大的繁殖笼,被隔成了一个个长5米、宽5米、高6米的“单间”。每个“单间”住着一对朱鹮“夫妻”。

朱鹮是世界濒危鸟类之一,有“东方宝石”“吉祥鸟”美誉,是我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它们是典型的“一夫一妻”制,一经“婚配”便终生相守。

每年3至4月,是朱鹮“谈情说爱”、哺育下一代的时间,“恩爱夫妻”轮流坐巢、孵卵、育雏。

室内建造,模拟自然环境,有水有树还有草,以及泥鳅投喂池。为保持水质,水龙头一直没关紧。一根木质栖息架,方便朱鹮落脚,高处还有“床”。

繁殖笼旁是一个大型“集中宿舍”,里面住着还未配对成功的朱鹮。每天早上,饲养员对房间进行打扫、冲洗,笼舍内外两次消毒。

“早在2016年,沐川县就打算建繁育中心。”中心相关负责人说,四川是朱鹮栖息地之一,沐川生态环境很好,适合繁育朱鹮。在保护朱鹮的同时,还有利于促进当地文旅产业发展。

但由于种种原因,计划被耽搁,2019年开始重启。“朱鹮繁育中心不是想建就能建,要有场地、技术保障和朱鹮种源,经专家评估并通过有关主管部门审批才行。”上述负责人说。

2016年,峨眉山朱鹮繁育基地从河南、陕西、浙江等地引入50只朱鹮。2019年,沐川县人民政府与四川省自然科学研究院、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合作共建沐川朱鹮繁育中心,从峨眉山朱鹮繁育基地引入20对朱鹮。

用“手电筒”照开胚胎情况,每日食材必须新鲜

在中心孵化室,记者看到几个盖着透明盖子的方形孵化箱,今年产的39枚朱鹮蛋正在孵化。

箱中将蛋定时翻动,放着温度计。杨海琼说,这是为了改变胚胎方向,促进胚胎运动,使胚胎受热均匀,改善血液循环,防止胚胎与科莫粘连,让胚胎正常发育。

专家介绍,朱鹮平均寿命20多岁,出生后40多天就相当于人类16岁-18岁。此时体重基本稳定,体型跟成鸟差不多,一般2岁多开始性成熟。

首批引入的20对朱鹮当时正值产蛋期,大家心中满怀期待,将这些蛋放在孵化箱中,等待出壳。结果一个星期后,检测发现这些蛋都没受精。

怎么检测呢?“原理很简单,就是用类似手电筒的照蛋器(发出的光没有手电筒强),将光照在蛋壳上观察。受了精的一般在一个星期后,就能明显看到血管、绿豆般大的胚胎。”杨海琼说。

经研究分析,主要原因这些朱鹮还没适应沐川的新环境,出了应激现象。后来,饲养员又发现几只朱鹮走路时偏偏倒到,像喝醉了酒,有的在发抖,甚至呕吐。饲养员就把它们转移到单独的笼子里,食物中添加维生素、矿物质,慢慢调养后就恢复了。

“朱鹮喜静。”杨海琼说,繁育中大家尽量减少人为干扰,控制参观人数,向周边村民提出要求,比如广播声音别开太大,放鞭炮要特别留心。

还要加强营养。通常地,每天上午9点到10点左右,饲养员给朱鹮喂食。食物从牛肉、人工饲料、黄粉虫和黑鱼中选择搭配,下午两点到三点左右再喂食一次泥鳅。

一只成年朱鹮平均每餐食用牛肉量为50克左右,这些食材都是从周边农民家收购的,确保新鲜无异味。

精心招呼,换来成果。去年,沐川朱鹮繁育中心的朱鹮共产出100多枚蛋,其中一半以上为受精蛋。

不断搬家适应新环境,最终目的是野化放归

根据观察,一只朱鹮每年产一次蛋,每次产2-4枚。中心饲养员每次取蛋时,都要给朱鹮的“父母”留几个蛋,让其自己孵化。但因为其没有野外生活经历,几乎无法将其成功孵出。

一般地,朱鹮蛋在孵化箱中孵满25天后,雏鸟会啄裂蛋壳。所以,在朱鹮“父母”自己孵化到22天左右,饲养员会将那些蛋也转移到孵化箱中孵化。蛋壳裂开后的30-40个小时,雏鸟将出壳。若不能,则进行人工干预。

“轻点擦。”雏鸟出壳后,吴永中和同事门对雏鸟表面污垢进行清理、消毒,然后放入育雏箱。他们打开搅拌机,将打碎的泥鳅和鸡蛋黄再次放入搅拌机中搅拌,这是雏鸟的第一餐。“大约10个小时后喂一次37-40度的温水,12个小后开始喂食,每天喂四次。”

育雏箱初始温度37度,每天降0.6-1度,12天后搬家到大一些的笼子里,温度控制在30度左右,23天再搬到更大的新家。约30天后,当新生朱鹮体重达到1千克,便可训练采食泥鳅。45天左右就能进入繁殖笼中生活了。

去年,沐川朱鹮繁育中心成功繁育23只朱鹮,预计今年将再繁育30只左右。

“野化放归是繁育的最终目的。”杨海琼说,陕西等地早已实现野化放归,放归年龄一般在2-4岁。由于笼中朱鹮的飞行能力较弱,且体型偏胖,首先要锻炼飞行能力。还要锻炼觅食和繁殖能力,以及应对不良天气、躲避天敌的能力。

为此,中心正在探索通过将朱鹮放在更大活动区域、减少饲料喂食、模拟天敌老鹰的声音等方式,训练朱鹮野外适应能力。

同时,积极寻找适合放归的地方。“这些地方需要有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生态。”杨海琼说,其实繁育中心周边就是一个选择。

中心将加强与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合作,到浙江、陕西等地学习经验,为将来开展野化放归做准备。“选择一些放归个体安装GPS,跟踪监测。”杨海琼谋划着。

繁育中心还计划新建生态笼舍、科普场馆、游客观光步行道,开展自然科普教育,让跟多人参与到朱鹮的保护当中。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