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战士周全弟:卧雪三日冻掉四肢 仍盼冲锋杀敌|红色记忆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1-04-17 17:35 57070

封面新闻记者 戴竺芯

周全弟是原中国人民志愿军26军77师231团1营2连战士,一级伤残军人。1950年10月,他随部队入朝作战。在对抗美军王牌部队海军陆战队第一师与美第七师31团的阻击战中,他身穿单薄棉衣,依靠雪水充饥,在零下40度的雪地里埋伏三天三夜,严重冻伤致四肢截肢,负伤时年仅16岁。

近期,在成都北郊,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内,讲述了曾经的他的记忆故事。

1934年6月,周全弟出生在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的一个小山村。1949年4月,一天傍晚,国民党突然敲门抽壮丁,当时只有他一个男孩在家。彼时,周全弟还不满15岁,自称是个“小鬼”。不久之后全国解放,周全弟所在国民党47军于1949年12月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三野9兵团26军。朝鲜战争爆发后,他所在部队又被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9兵团26军。

1950年,他随部队前往朝鲜战场。当年10月25日晚,部队夜渡鸭绿江。大桥已被炸毁,他们就搭浮桥前往。入朝行军30华里,部队原地休息,才宣布此行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我可能没法活着回去了,可能再也见不到父母了。”周全弟一时间思绪万千。直到这时,他才明白参军打仗意味着生离死别。不过,那时的他已经有了军人的自觉:“服从命令、听指挥,一定要战斗到底!”

那一年,朝鲜遭遇百年不遇的极寒天气,志愿军们冒着零下40度的严寒,靠着雪水拌炒面充饥。身上带的干粮两三天就吃完了,连队里的翻译官会向当地老百姓要些土豆,后来土豆也没得吃了。实在饿得遭不住,炊事员“献出”身上仅剩的一包海椒面。辣椒没法直接吞,战士们就拿雪拌着吃,一人一瓢,用于御寒和充饥。

大约半个月后,部队抵达黄草岭,对敌人进行口袋式的包围。“我们是阻击战,命令没下来就不能动。”为了更隐蔽,战士们将棉衣翻过来穿,将白色露在外面。身下是冰冻的雪地,天上还在不断下雪,背上积雪厚了,只能稍微抖动一下。

周全弟几乎一动不动在雪地里埋伏了三天三夜。到了第三天晚上,他听到冲锋号响起时,却发现手脚已经麻木了,任他怎么挣扎都动不了。再后来,他眼前一黑,什么都不记得了……说到这里,周全弟眼神有些落寞:“最大的遗憾是没能冲锋上阵,打死美国鬼子。”

战斗结束后,战友们返回搜寻时发现了还有一丝气息的周全弟,医务人员发现他双手双脚严重冻伤,火速将他送回国内的东北35陆军医院。为了保命,他的双手从前臂处、双腿从大腿根部截除。那时,他才刚满16岁。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红色记忆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即日起,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推出“我们的红色记忆——川渝红色故事征集活动”,面向全网,征集有关于川渝的红色记忆。活动由封面新闻主办,四川省委网信办指导,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支持。

征集时间

2021年4月15日-2021年12月底

征集内容

红色记忆,是历史的烟尘,亦是闪耀的星河。一个物件,一段故事,背后浓缩着一段可歌可泣的革命情缘,也体现着时代的价值追求。本次征集活动,我们将以人物、物件为载体,探寻建党百年时光。

1、红色岁月

可能是你,也可能是你身边的某个人,他们有的在革命斗争中勇往直前,有的为国家重大工程倾其一生……英雄们的峥嵘岁月,我们一起重温。

2、红色印记

一枚军功章、一张老照片、一本日记本、一份入党申请书……这些老物件背后的感人故事,等你来讲述。

3、红色足迹

一处红色文化遗址、一次重要会议、一个重大革命历史事件的故事……寻找身边的红色足迹,重走来时路。

推荐形式:

1.短视频+说明文字(视频一般不超过5分钟);

2.实物照片+文字故事(照片一般不超过9幅)。

征集渠道

1、下载封面新闻客户端,在首页推荐频道→大家在看位置,我们的红色记忆征集入口

2、点击进入封面新闻青蕉频道推荐圈子,点击#我们的红色记忆#,一键参与。

3、通过封面新闻的官方微博、微信或抖音账号,以及青蕉视频官方微博进行留言参与。

4、您还可以拨打热线028—86969110,参与征集活动。

5、您还可以通过电子邮箱wybl@thecover.cn,参与本次征集活动。

对于优秀投稿,活动主办方将酌情联系报送者进行视频拍摄和深入采访,以便进一步传播推广。

投稿作品由活动评委会进行评审,择优在封面新闻客户端、封面新闻微博、微信和抖音等平台发布。

2021年底,封面新闻将为本次征集活动的优秀作品颁发证书。

还在等什么,快来参加吧!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