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大讲堂 | 《华阳国志》“史”“志”之争,它其实是千年前的“天府通”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1-03-27 18:37 83644

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

《华阳国志》究竟是巴蜀地区的地方史、亦或是地方志,这在学界一直存争议。虽然大部分学者主张它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地方志巨著,但它的所写的范围从远古时期,一直到东晋作者常璩的生活年代,某些体例也颇似史学著作,因此不少学者也称它为“巴蜀地区的《史记》”。搞清楚《华阳国志》的性质问题,不应该仅限于学者的研究,也对每一个阅读和使用《华阳国志》的当代读者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3月29日下午2点,“名人大讲堂”2021年第一课,我们邀请到西南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巴蜀方言与文献研究中心主任汪启明,为大家解读《华阳国志》和作者常璩之于当代的价值和意义。

历史学家谭其骧曾为“地方志”、“地方史”做出过详细的划分:地方史主要记载过去的事,依靠史料为主,偏重这个地方的人类社会活动;地方志主要记载现在,依靠调查为主,对地理地貌等自然景观篇幅增多。

汪启明认为,《华阳国志》这部书虽有史籍内容,如人物的几个志。但全书开篇三卷就是地域方面的内容,是典型的方志。因为没有任何史书是以地理开篇的。因此,《华阳国志》是地方志,为中国地方志不祧之祖,当为的论。

也正是因为它地方志上的显著特征,《华阳国志》也堪称是一部巴蜀地区的“百科全书”,或许也可以把它当作1600多年前的蜀地人民使用的“天府通”、“天府市民云”等便携式查询APP。当东晋的百姓翻开《华阳国志》,似乎就能查询到不少有关吃穿住行玩的信息,例如可以去相如文君的爱情萌芽地游玩,可以查看如何使用天然气,可以了解南方丝绸之路的面貌特征等等。

王羲之《十七帖》

作为和常璩同时代的人,大书法家王羲之曾多次表达过对蜀中的向往。王羲之著名的草书代表作《十七贴》,是他与晚年时期写给老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书信,其中多处向周抚询问成都的山水楼阁,彼时《华阳国志》已经写成并在市面上流传,王羲之或许正是读了常璩的《华阳国志》,才从中了解到了丰富多彩的巴蜀之地。

汪启明提到,《华阳国志》确实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补充了巴蜀地区史籍的不足。但同时更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价值,地方性是《华阳国志》最显著的特征。除此以外,“百科全书”式的记载,是我们了解古蜀风貌的一手资料,“国内最早的茶叶产区可以是蜀中,以及张陵创立道教五斗米道的缘起,充分证明了成都市大邑县的鹤鸣山是我国道教的发源地等等。”汪启明说道。

华阳国志馆

想要了解更多有关《华阳国志》的细节,敬请关注封面新闻3月29日14:00“名人大讲堂”。

本次“名人大讲堂”也将首次走出成都,去往常璩故里崇州的“华阳国志馆”,其中古意盎然,肃穆幽静,与“名人大讲堂”的学者之风不谋而合。

由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承办的“名人大讲堂”,自2018年11月正式开启以来,已经在四川省图书馆星光大厅举办20场,邀请到包括李敬泽、阿来、郦波、于丹、梅铮铮、方北辰、孙小淳等历史人文、自然科学等领域专家前来做客讲座,20场线下讲座全网点击量约2344万。而在疫情期间举行的“云开讲”也吸粉无数,名人大讲堂俨然已经形成了特色文化品牌。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