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大讲堂|常璩为何写《华阳国志》?这个理由有点“非主流”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1-03-26 21:37 132021

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

“中国地方志中一颗耀眼的明珠,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之一。”在英国学者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曾不吝赞美之词,这样夸赞一部地方志。这部被成为“方志鼻祖”《华阳国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也是最完整的一部地方志。

相较于《华阳国志》留下的璀璨光辉,作者常璩似乎并不为外人熟悉。这位生于蜀中豪族,却经历坎坷的大才子,耗时六年完成的巨著,足以与正史媲美。

3月29日下午2点,“名人大讲堂”2021年第一课,我们邀请到西南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巴蜀方言与文献研究中心主任汪启明,带领大家认识常璩、走进真实的“华阳国”。

身为文人豪士,不写诗作赋,却钟爱撰写史志,这是为何?其中渊源极具戏剧性。

常璩出身于西晋末年,后来历经十六国成汉和东晋政权。入晋为臣后,他成为了前朝旧臣,变成了“亡国之人”。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虽然才气横溢,但却常常受到排挤和冷落,这种情况也同样发生在蜀中的其他同僚身上。

常璩心情郁闷,因此发奋著书,专于修史。或许在他的心中会这样想:既然你看不起我巴蜀之人,我便把巴蜀的历史、风土和文化一一展示,给你们瞧瞧。

而在主观因素以外,常璩著《华阳国志》也有另一番大格局大情怀。

一直以来,中原正史对于巴蜀地区的记录相对较少,尤其是在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中,对巴蜀的记载更是寥寥无几。另有一些史书,也多有或混乱或缺失之处。

所以在《华阳国志》写道:“自刘氏柞替而金德当阳,天下文明不及囊世,逮以多故……然逮在李氏,未相条贯,又其始末,或有不详。第璩往在蜀栉沐艰难,备谙诸事,更叙次,显挺年号,上以彰明德,下以志违乱,庶几万分有益国史之广识焉。”

其中段落也很明显能看出常璩著书的目的:补正史之阙。

从司马相如到扬雄,巴蜀不乏有识之士,写成了不少地方文献留存下来,将这些纷杂的地方使统一起来,著成一部完整的巴蜀地方志,也是客观需要。

于是历经6年,这部12卷11万字的《华阳国志》终于问世,光耀后代千百世。

在《华阳国志》中,常璩将古代志书中历史、地理、人物三体相结合,创立了体制完备、内容丰富、记事生动的方志体裁,堪称“方志鼻祖”“舆地功臣”。此书综合继承了西汉以来八家“蜀纪”、历朝“正史”以及其他地方文献,完整构建了北起汉中(今属陕西)、南到南中(今属云南)、东到湘西鄂西、西际康藏甘青的广袤区域内,上起远古、下迄晋室的地理人文历史体系,为研究中国西南地区山川、历史、人物、民俗提供了重要史料,时称“蜀史”,被誉为“地域渊薮”“巴蜀良史”。

欲知更多常璩的故事和《华阳国志》成书的细节,敬请关注封面新闻3月29日14:00“名人大讲堂”。

本次“名人大讲堂”也将首次走出成都,去往常璩故里崇州的“华阳国志馆”,其中古意盎然,肃穆幽静,与“名人大讲堂”的学者之风不谋而合。

由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承办的“名人大讲堂”,自2018年11月正式开启以来,已经在四川省图书馆星光大厅举办20场,邀请到包括李敬泽、阿来、郦波、于丹、梅铮铮、方北辰、孙小淳等历史人文、自然科学等领域专家前来做客讲座,20场线下讲座全网点击量约2344万。而在疫情期间举行的“云开讲”也吸粉无数,名人大讲堂俨然已经形成了特色文化品牌。

评论 14

  • 嘉陵江1156680 2021-03-28

    三国文化传奇。

  • 金淋焱 2021-03-28

    是的

  • 金淋焱 2021-03-28

    哦哦哦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