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口述民俗|红白喜事节日庆典都有它 四川丹棱唢呐吹了上百年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1-02-26 19:19 59653


封面新闻记者 王越欣 李庆 图据受访者

2月26日,正月十五,元宵节。往年这个时候,眉山丹棱人杨家文便会带上唢呐,早早出门,在“闹花灯”时表演丹棱唢呐。可今年,杨家文却没有表演成。“因为疫情原因,今年都没有闹花灯了,所以就没有表演。”杨家文说。

丹棱唢呐是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杨家文便是丹棱县唯一的省级传承人。“丹棱唢呐是起源于本土的重要民俗文化,红白喜事、节日庆典,都少不了它。”

起源:

源于清朝咸丰年间 有上百年历史

“七寸吹吹拿在手,五音六律里边有,婚丧嫁娶请了我,日子越过越红火。”在丹棱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民谣中说的“吹吹”,就是唢呐,丹棱人俗称“撒喇子”“哩儿喇”。

杨家文告诉记者,丹棱唢呐源远流长,是最早的源头是清朝末期。“据我们考证,丹棱唢呐最早应该是在清朝咸丰年间,因为记载比较少,是通过90多岁的老人,一代代回忆推到这个时候。“杨家文说,在老艺人们的口中,丹棱唢呐源于这样一个故事。

1860年左右,丹棱县仁兴场的李天崇从老峨山道士处得到一只唢呐,便自行学习吹奏,但始终吹不好,于是到成都请来川剧团唢呐师傅住家授艺。一年后艺成,李天崇便组织一个唢呐班为农村婚丧嫁娶吹奏,一时声名大噪,生意红火,拜师学艺者络绎不绝。“周围的眉山、洪雅、夹江、名山的人都来找他拜师,从那个时候,我们就把李天崇定为第一代,然后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我现在就是第五代。”

发展:

从白事到婚丧嫁娶 表演场合不断增多

杨家文说,丹棱唢呐最早是应用在白事当中。后来由于清朝和民国时期娱乐活动较少,便把唢呐又在办红事(结婚)时演奏。“经过逐步的改进,就把唢呐吹得很热闹、高兴,和白事吹得低沉不一样。”杨家文说,在后面的发展中,丹棱唢呐的吹奏场合更多,包括商铺开业、节日庆典、祭祀等场合。而在不同场合进行表演时,演奏的人数也会不同。

杨家文介绍,在婚丧嫁娶场合表演时,通常以5-6人为一个唢呐班进行演奏,一正一副2个唢呐手或一正两副3个唢呐手吹奏,2至3人以锣、鼓、镲、铛等打击乐配合,声音洪亮,场面热闹,称为大吹打;以一只小唢呐吹奏,两把胡琴一只笛子伴奏,用铛、镲、勾锣、梆子等打击乐配合,旋律悠扬,节奏轻快,称为小吹打。

遇上节日、庆典场合表演时,常常以几十上百甚至上千名唢呐手集体吹奏,用大锣、大钹、震天鼓等众多打击乐配合,或集体演奏,或编队巡游,场面气势恢宏,声应四面八方,为丹棱唢呐传承发展的有效平台。

传承:

从鼎盛到没落 民俗文化在校园重生

1982年改革开放后,农村生产力得以解放,人们的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增加,这为丹棱唢呐的大发展带来历史机遇,丹棱县全县有上千人都在从事吹奏唢呐这个行业,而演奏唢呐带来的收入也很可观。“那个时候一年能挣一、 两千元,相当于现在的一二十万元。”

但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城市文明的逐步渗入,丹棱唢呐渐渐失去了农村市场。“没人请去吹了,就挣不到钱了,很多人因为要养家糊口,就打工去了。”杨家文说,没人吹没人学,以致丹棱会吹唢呐还留在家乡的也就40余人,能够上台表演的也只有10余人。传承人的急剧减少,也让丹棱唢呐面临失传的危险。“所以,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不管是我们这些艺人,还是政府,都想了很多办法去弘扬和传承。”杨家文说,如今,不仅各大活动庆典都会表演丹棱唢呐,给予唢呐的发展平台外,在政府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丹棱唢呐走进了校园。

“我们丹棱唢呐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师徒传承和少部分的家族传承,现在就是校园传承。”杨家文说,十多年来,他和其他表演者一起到小学初中,教孩子们吹唢呐,让丹棱唢呐能一直传承下去。

评论 3

  • 吖玉兰吖 2021-02-26

    办喜酒,热闹一点.

  • 悦妮 2021-02-26

    农村红白喜事再铺张也比去饭店办省不少钱

  • 叶非非 2021-02-26

    没有特殊情况的话应该都要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