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王彦军的心愿:为了15000余位村民下山搬新家|了不起的我们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1-02-25 12:08 37302

封面新闻记者 杜江茜 实习生 邹阿江

2月22日,王彦军在朋友圈转发文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他配文说,“脱贫摘帽并不是终点,作为扶贫工作中的一份子,还要继续努力,勇往直前。”

三天后,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王彦军作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被表彰。他是四川省人社厅派驻到凉山深度贫困县的扶贫干部之一,作为布拖县特木里镇挂职党委副书记,他还兼布拖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对口指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事实上,从出征的那一刻起,他就决定和同伴们一起扎根在布拖,竭尽全力干好援彝扶贫工作。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颁奖之后,电话那头,王彦军的声音里充满喜悦,“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我们四川人社系统定点扶贫工作的肯定,荣誉是属于所有扶贫一线人员。”

融入当地

15000余位村民从山上搬进新家

去布拖县的前一周,王彦军67岁的父亲在家里晕倒了,医生建议尽快做心脏搭桥手术。“要做到忠孝两全真的很难。”王彦军在犹豫要不要申请延缓时,父亲否定了他的迟疑,这位有着几十年党龄的老人告诉他,“扶贫工作是国家大事,耽误不得,就是天塌下来你也必须按时到达岗位。”

“但刚来特木里镇时,‘两不愁三保障’工作开展的不太顺利,特别是就业和村民的住房还存在一些问题。”王彦军坦言,扶贫工作的复杂性,绝不是动动嘴皮子,写几份报告那样简单。

他所在的布拖县,是四川最后一批退出贫困县序列的国家级贫困县,也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和乌蒙山连片特困地区的核心区。

对王彦军而言,第一道坎儿就是保障扶贫搬迁的按时完成。在2020年6月,当地的15000余位村民要下山搬进新家。但因为疫情,所有的施工直到3月初恢复。于是,王彦军的记忆中,那3个月,根本没有休息时间,所有工作人员和施工人员每天都会忙碌到凌晨三四点,甚至通宵。

“没有电气时,我和同事就烤土豆,早上吃洋芋,中午吃马铃薯,晚上吃土豆。”王彦军记得,那时,为保障工地的水电充足,布拖县县城一半的时间都会停电停水,每逢下雨,地上的稀泥踩下去有30厘米深,天气一热,所有的泥又变成沙,风一吹,全身都是,常常,他和同事回到宿舍没有水洗澡,倒头就睡,第二天醒来,枕头上都是灰。

但现在回忆起来,他并不觉得艰苦。没有什么事情能比得上楼房一点点盖起来,村民一个个从土坯房搬进楼房感到欣慰了。

2020年6月21日,特木里镇的15000余位村民从山上搬进新家,四川省人社厅为所有贫困户添置洗衣机、碗柜、床等家具。王彦军说,特木里镇依撒社区的搬迁入住,意味着凉山州总计7.44万户35.32万人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完成。

授人以渔

867名布拖贫困劳动力定向就业

搬进楼房里并不代表解决了贫困,帮助村民们走出心中的贫困,成为王彦军接下来的工作重点。

为了帮助搬迁群众融入新社区,王彦军和同事从使用热水器和煤气灶开始,手把手得教,同时,备受关注的教育难题也迎刃而解,布拖县教育园区、县第二幼儿园、特木里镇则洛二小等多个教育设施已经顺利建成,集中安置点群众子女在去年9月秋季学期已经入学。

另一方面,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2013年精准扶贫贯彻实施以来,就业扶贫成为重中之重。从那时起,四川省人社厅就号召“培训一人,就业一人,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王彦军记得,在厅里的每次会议上,加强就业扶贫会被反复提及。2015年,四川省人社厅拿出7700余万元,作为布拖县就业创业补助、职业技能提升专项资金,同时,牵头制定《支持大小凉山彝族等贫困群众转移就业的八条措施》,在全县每个贫困村开发5个以上公益性岗位,累计帮助布拖转移输出贫困劳动力4.7万人次。依托东西部劳务扶贫协作机制,867名布拖贫困劳动力去到了广东佛山定向就业。

“布拖县仍有些村民不愿意出去打工,我们就牵头开设人社服务中心,为村民提供就业信息等服务。”王彦军很自豪,人社服务中心是他们扶贫工作中的亮点工程。

2020年,布拖县的200余位村民在人社服务中心报名登记学车,中心工作人员将他们送往驾校,并承担所有费用,“现在一些拿到驾驶证的村民已经找到了驾驶员的工作,每个月工资好几千呢,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家里的生活负担。”除了驾校培训,还有厨师班、电工、焊工等技能培训。

又是一年春至,特木里镇15000余位村民已经搬进新家,人均年收入超过4200元。“没有比人更高的山,也没有比脚更长的路。”王彦军相信,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布拖县特木里镇美好的生活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