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口述民俗丨川北吟诵非遗传承人陈洪:吟诵让古诗文更有“味”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1-02-20 15:58 44837


李康 封面新闻 记者刘彦谷

大家在读书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面对古诗文,我们中国古人是如何读的呢?

是像我们现在的人一样朗诵诗文,声音铿锵短促?可事实上,现在的朗读方式,是伴随着“文明戏”(话剧的前身)传入中国,才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的。

那之前人们是怎么读书的呢?

2月19日,广元市国学研究会执行会长、川北吟诵非遗传承人陈洪告诉封面新闻记者,“诗词之美有许多种,朗读更适合白话文写成的文章,吟诵,才能品出古典诗词的韵味。”

川北吟诵非遗传承人陈洪。

那么,什么是吟诵?

据陈洪介绍,吟诵是建立在方言语音系统上的一种传统读书吟诗腔调,是根据汉民族语言本身的发音特点而产生的读书腔调,具有很强的地域性,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传承历史。有别于现代朗诵,吟诵是传统汉诗文最主要的创作方式和诵读方法,也是古代私塾教学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是保存地方方言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手段,曾有“吟咏”“吟唱”“吟哦”“朗读”“诵念”“唱读”等称谓。

“两千多年来的诗词文赋,都是吟诵出来,带着旋律性的。”陈洪说,“吟诵也是中国传统书院、私塾教育最主要的教学方式,对背诵古诗文具有极好的辅助作用。”

吟诵方式与唱歌不同,没有乐谱可循,主要在于口头传承和灵活自如地运用,不用乐器伴奏,郭沫若先生曾将之形象地比喻为“无谱的自由唱”。

陈洪是川北吟诵第五代传承人,自幼接触川北吟诵,又长期跟随老师学习川北吟诵,对其颇有心得。陈洪介绍,吟诵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因此也有了流派之说。川北吟诵是介于诵读与歌唱之间的广元地区传统读书腔调,是依据川北方言的发音特点而产生的读书腔调,川北地区过去称之为“唱读”。

川北吟诵分布图。

川北吟诵从腔调上可以分为吟诵调、吟咏调和吟唱调。读文时略带韵味和拖腔,多用吟诵调,吟诗多用吟咏调和吟唱调。吟诵调调式单一,旋律简单,音调同语言紧密配合,唱念相间,多用于读经和读文;吟咏调已有比较鲜明的音乐形象,曲式结构也有了变化对比,音调比较婉转动听,旋律随着感情的变化展开,多为独自吟诗和创作诗文时使用;吟唱调更接近于唱歌,多为当众表演时使用。

川北吟诵的旋律节奏、吟诵腔调与川北方言的平仄声调紧密相连,如影响到旋律走向的“平低仄高”、“平直仄曲”,决定节奏疏密的“平长仄短”等。在音步、节律方面,主要以“诵”为基础性节奏(一字配一两个较短音),通常是在与“吟”(一字配一个或几个音连缀的长腔)相结合的情况下体现出节奏特色(如两字一短顿、一句一长住),故“亦吟亦诵”是较常见的节奏形态。旧时文人吟诵文章时多为自娱自乐,小声吟诵,调式单一;若吟诵诗词,便采用吟咏调或吟唱调,或低吟、或高诵,情到深处时,并伴之以肢体动作,谓之“摇头晃脑”。如今的川北农村哭祭,还依稀保留着川北吟诵的影子。

陈洪指导吟诵爱好者学习。

川北吟诵本属于群体性传承,由于民国政府废除读经,一百年来,吟诵逐渐式微,并濒临失传。随着最后一批读过私塾的老人的离世,掌握川北吟诵的老人大多已进入耄耋之年,愿意学习川北吟诵的年轻人极少,川北吟诵逐渐由群体传承变为个体传承。

“川北吟诵是承载于川北方言语音基础上的吟诵腔调,是保存川北方言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采录、整理川北吟诵,是研究川北地区地域文化的重要手段,也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川北地区传统私塾教育的整体面貌。

为了更好地抢救、保护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自2015年起,陈洪一边跟随谭定基等老先生学习川北吟诵,同时奔赴全川各地,通过各地诗词学会等途径,采录、搜集整理了七十余位四川籍老人的吟诵影像、录音和吟诵谱资料。更是自费在全省各地主讲了近百场吟诵公益讲座,宣传普及吟诵,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古诗文吟诵”被列为广元市全民终身学习品牌项目,为保护方言吟诵做了有效的努力。

川北吟诵非遗传承人陈洪。

“2019年前后,我停止了老人吟诵资料的收录。一是会吟诵的老先生们普遍年龄偏大,气息不足,发音不稳,更重要的原因是最后一批读过私塾的老人还健在的实在太少了,很难再找到采录线索了。”陈洪说,“吟诵是学习和传承中国古典诗文最有效的手段,这些年以来,我一边不停地学习,一边不停地采录,将这些宝贵的声音留了下来,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中小学、诗词学会很多地方去传播、去普及,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吟诵、喜欢上吟诵。”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