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国家公园|共建国家公园如何共享生态红利?解码“武夷山样本”③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0-10-30 23:12 138215

引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五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安吉县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这一理念。十四年后,在首届国家公园论坛开幕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贺信指出——中国实行国家公园体制,目的是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屏障,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

建设国家公园体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点改革任务,是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

2020年,是“两山理念”提出十五周年,国家公园论坛贺信一周年。按照规划,今年我国将全面完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任务,完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验收,并正式设立一批国家公园。

在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过程中,有哪些“中国答案”?在生态文明体制创新、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自然生态保护系统与社区发展互促共赢方面,能否打造全新样本?

2020年10月,封面新闻记者奔赴体制试点中的武夷山国家公园,实地探访,一线对话,深度探寻。


第三章:访水

武夷山里一横溪

晚风清

断霞明

——宋·李纲

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我住的地方,突然成了国家公园,你说我该多自豪!”说这句话的,是世代生活在武夷山的国家一级茶叶加工技师余盛良。2020年10月,封面新闻记者在福建省南平市采访期间,发现这位“三代茶家”的心境,代表着当地许多人的心声。“我现在出差去外地,人家问我从哪里来?我说从国家公园来,感觉说话都底气很足,连自己都觉得自己立马‘高大上’了!”

2016年6月,武夷山成为全国首批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之一。相比总面积12.31万平方公里的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并不大,其规划总面积只有1001.41平方公里,但承载着全新历史使命的这片土地,有一个截然不同于其他试点的唯一——我国唯一一个既是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又是世界双遗产的保护地。在这样一个区域进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没有先例可循。

不管是依据生态系统功能、保护目标和利用价值,将试点区划分为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两个管控分区,实行差别化管理,还是“坚持保护第一,坚持生态优先”“保护自然、服务人民、永续发展”“共建国家公园,共享生态红利”……这些,都是记者在武夷山采访期间不时听到的阐释。

那么,在“共建”的同时究竟如何“共享”?围绕这个全新的时代命题,武夷山的“国家公园人”四年来经历了哪些探索,取得了哪些成果,收获了哪些经验?

人不负青山  青山不负人

排工老王在武夷山九曲溪工作了三十余年。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之后,他把自己视作一个“窗口”。摄影 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排工老王在武夷山九曲溪工作了三十余年。早年曾住在溪边的他,见证了这条“母亲河”数十年的点滴之变。就像他熟悉这条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溪水的每一个典故、每一段往事,甚至是竹排撑杆下的每一个石眼。

“你看!《西游记》白龙马那集就是在这里拍的!”“你看!大王峰和玉女峰隔水相望,他们的爱情传说是怎么来的呢?”“你看!石壁下面这些密密麻麻的小洞,大家知道是怎么出现的吗?”九曲溪上,老王的话题随着溪水流淌,不时引来阵阵赞叹。

国家公园于他而言,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他把自己视作一个“窗口”,即便半个多世纪以来,参与接待了诸多公众耳熟能详的重要客人,被誉为九曲溪最好的排工之一,但半百年纪的他,依然不敢怠慢每一位坐上他竹排的客人。他用心讲述着早已谙熟于心的故事,他希望每一位来到武夷山的人,都能像他一样珍惜脚下的这片土地。他讲到以前,“渴了,就随手舀起溪水喝”。他也略带苦笑的回忆,“有的游客可能太爱这溪水,情不自禁就把脚泡了进去。”

老王坚信,国家公园会让九曲溪更加知名,会有更多游客慕名而来。“这份工作干了大半辈子,说实话,身体很累,但心情愉悦。”生于斯,长于斯,辛劳于斯,收获于斯,排工老王漂泊在溪水之上的生活,并不像这条名曰九曲的溪水一样起伏、曲折,但他和溪水一样奔流未息,成为了武夷山灵性于水的一部分。

排工们漂泊在溪水之上的生活,并不像这条名曰九曲的溪水一样起伏、曲折,但他们和溪水一样奔流未息,成为了武夷山灵性于水的一部分。摄影 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我喜欢这样的生活,我相信国家公园会让武夷山越来越好”,他也讲到自己的心愿,“希望更多人善待这片绿水青山,把九曲溪的故事和武夷山的美讲给世界听。”

在这个“朱子理学”的发源地,这位自称没读过多少书的排工,还讲到了一个饱含深意的朴素道理——人不负青山,青山不负人。

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与社区发展互促共赢

武夷山九曲溪中的光倒刺鲃,“生态好不好,鱼儿最知道”,这是排工们常说的一句话。摄影 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而关于青山绿水,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还有着另外一个层面的尝试。比如,在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与社区发展互促共赢的背景下,在优化社区规划建设的工作中,他们编制乡村规划、制定管理措施,规范建设、强化管控、加大整治。乡村污水处理和环境整治也被纳入到工作之中,并建立起卫生保洁的长效机制。

关于青山绿水,武夷山国家公园科研监测中心主任张惠光也有着自己的感悟。这个扎根于武夷山深处的科研监测中心,其实还有另一个名字——福建省武夷山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毕业于福建林学院的张惠光是教授级高工,他站在摆满土壤样本的检测室里对记者说,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尽快摸清“武夷山保护的家底”。从科研监测角度来讲,这个“家底”就是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的生物本底资源。

“这个工作已经拉开序幕”,张惠光透露,今年5月27日,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专门组织专家团队启动两栖爬行动物调查。来自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福建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等机构的10多位生态学、动物学专家,星夜进入武夷山,实地探测物种构成、生存现状及受威胁情况。

记者注意到,在这次的联合调查团队中,还特别邀请到浙江丽水学院的专家。而丽水,正是“两山理念”的重要萌发地和先行实践地。

国家公园里的科研建设“重头戏”

武夷山被誉为“鸟的天堂”“蛇的王国”“昆虫世界”“世界生物模式标本产地”,查清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的生物本底资源,也成为了着力重点。摄影 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数据显示,截至6月初,在今年已开展的两次调查中,共发现2目8科19属24种两栖动物和1目9科19属25种爬行动物,其中两栖动物优势种包括中华蟾蜍、黑眶蟾蜍、弹琴蛙、黄岗臭蛙、三港雨蛙、武夷湍蛙等,爬行动物优势种包括黄链蛇、原矛头蝮、福建竹叶青、北草蜥、铜蜓蜥、中华石龙子等。

“我们准备用两年时间完成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范围内的两栖爬行动物调查,为科研和保护提供第一手资料。”这份资料,也被张惠光视作“家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更加有效地为保护武夷山生物多样性和维护生态平衡提供帮助和支持。”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之后,科研建设一直是‘重头戏’”,张惠光认为,加强生态监测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在于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如何不做好,就很难成体系、成系统的保护。采访中,他还谈到一个心愿,“比如,能否请智库、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帮助制定、完善一个更加科学的顶层设计,我们分步、分区实施,共同保护好国家公园的‘家底’”。

“国家公园,生态保护必须第一,不仅仅是优先的问题,这是我们的共识。”张惠光认为,只有保护好生态,才能在保护的基础上发展生态经济,让当地的原住民更多受惠于国家公园的红利。(未完待续)

评论 27

  • 成都胖岩松 2021-10-12

    好的好的

  • fm1496073 2020-11-01

    [笑cry]

  • fm501706 2020-11-01

    [得意]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