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国家公园|共建国家公园如何共享生态红利?解码“武夷山样本”②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0-10-30 22:57 68574

引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五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安吉县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这一理念。十四年后,在首届国家公园论坛开幕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贺信指出——中国实行国家公园体制,目的是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屏障,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

建设国家公园体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点改革任务,是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

2020年,是“两山理念”提出十五周年,国家公园论坛贺信一周年。按照规划,今年我国将全面完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任务,完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验收,并正式设立一批国家公园。

在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过程中,有哪些“中国答案”?在生态文明体制创新、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自然生态保护系统与社区发展互促共赢方面,能否打造全新样本?

2020年10月,封面新闻记者奔赴体制试点中的武夷山国家公园,实地探访,一线对话,深度探寻。


第二章:探茶

溪边奇茗冠天下

武夷仙人从古栽

——宋·范仲淹

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我住的地方,突然成了国家公园,你说我该多自豪!”说这句话的,是世代生活在武夷山的国家一级茶叶加工技师余盛良。2020年10月,封面新闻记者在福建省南平市采访期间,发现这位“三代茶家”的心境,代表着当地许多人的心声。“我现在出差去外地,人家问我从哪里来?我说从国家公园来,感觉说话都底气很足,连自己都觉得自己立马‘高大上’了!”

2016年6月,武夷山成为全国首批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之一。相比总面积12.31万平方公里的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并不大,其规划总面积只有1001.41平方公里,但承载着全新历史使命的这片土地,有一个截然不同于其他试点的唯一——我国唯一一个既是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又是世界双遗产的保护地。在这样一个区域进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没有先例可循。

不管是依据生态系统功能、保护目标和利用价值,将试点区划分为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两个管控分区,实行差别化管理,还是“坚持保护第一,坚持生态优先”“保护自然、服务人民、永续发展”“共建国家公园,共享生态红利”……这些,都是记者在武夷山采访期间不时听到的阐释。

那么,在“共建”的同时究竟如何“共享”?围绕这个全新的时代命题,武夷山的“国家公园人”四年来经历了哪些探索,取得了哪些成果,收获了哪些经验?

国家公园自然资源“一张图”

30岁的方舟可谓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同龄人”。2016年,武夷山成为首批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之一。也是这一年,26岁的他从英国学成归国。如今,他正在建设“生态茶园”。摄影 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武夷山,被誉为世界红茶的“祖庭”,这里是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也是我国唯一“茶文化艺术之乡”。国人耳熟能详的正山小种、大红袍均出自这里。

在世人心中,武夷岩茶饱含时间的味道。而在世界眼里,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也正在经历时间的检验。

从某个维度看,30岁的“茶三代”方舟是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同龄人”。2016年,武夷山成为首批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之一。也是这一年,26岁的方舟从英国学成归国。他的母亲游玉琼,是国家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而始创于1985年的永生茶业公司,则源自他的外祖父游永生老先生。如今,方舟的身份是永生茶业公司的副总经理。

方舟曾回忆独自留学的日子,即便英国也是流行“black tea”(红茶)的国度,但每当思念家乡,他还是会取出武夷岩茶,因为“茶是故乡浓”。

“现在,我们都是国家公园人”,走在茶园里的方舟说着话,忽然弯腰扯起一束沙葱。这种据说学名叫做“蒙古韭”的野菜,随着农药的停用,已越来越常见,“都说武夷岩茶好,其实好山好水才能出好茶。”

严打毁林种茶,是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的工作重点之一。体制试点后,已累计整治茶山4676亩。图为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执法支队星村大队。摄影 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而关于历史,武夷山人也并没有回避,比如这片碧水丹山曾遭遇毁林种茶的问题,不仅破坏了水土,更破坏了生态。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党委副书记、常务副局长林贵民在采访中谈到了“天地空一体化监管”,“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时,我们就用1:1000的航拍固定了当时的状态,去年又重新拍摄了一遍,有什么变化,看完图马上就知道。”

航空摄影和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全面摸清了自然资源现状,健全了资源数字化档案,清晰界定了生态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红线,更形成了国家公园自然资源“一张图”。

但其实,监管手段还远不止静态的图片。林贵民透露,运用卫星遥感、视频监控等技术,建设了智慧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平台,集功能展示、预报预警和数据分析为一体的生态资源管理体系已经建立,并正在发挥作用。如果说这些监管更多侧重于“线上”,那么在“线下”,为了严厉打击毁林种茶等违法行为,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还联合地方政府部门开展专项执法和整治行动。

毁林种茶已基本杜绝

关于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严控茶叶种植的数据,仅在体制试点后,就累计整治茶山4676亩。“目前,毁林种茶已基本杜绝。林下套种,一经发现,马上就处理。”林贵民还提到,通过多年持续宣传,原住民的保护意识也得到很大改善。”

“生态是武夷山最大的生命力,如果没有了生态,就没有了故事可讲”。林贵民的这句话,也得到方舟的高度认同。方舟留英所学包括科学管理、统筹运行等方向,迈入“国家公园时代”的他,正尝试用大数据把茶叶生产过程的数据标准化、模式化。他的愿景是“让茶叶生产不再靠天吃饭”。

这个30岁年轻人的梦想,在许多传统茶农心中,都近乎“神奇”,甚至“不可思议”。但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不仅让方舟的茶园增加了科技的亮色,也为“生态茶园”的推进找到了新路径。

2018年,方舟着手生态茶园改造,第一批示范基地就位于著名的九曲溪上游,面积多达1200余亩,几乎占到了永生茶业公司茶园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方舟的尝试,前所未有,“其中200余亩套种珍贵阔叶树,国家公园免费提供苗木”。这种做法,似乎有悖于传统。很多人认为,这会导致茶园面积减少。而表面看,茶园减少,产量也会减少,收入也会下降。

而且,方舟在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支持下,融入“生态科技”的尝试还远不止于此。在有着“武夷岩茶第一镇”美誉的星村镇燕子窠,方舟还尝试在千亩茶园套种大豆。他相信科学的力量——茶豆间作,不仅能提升地力,还能提高茶品,“大豆根瘤菌固氮能力强,长成后乂割翻压入土,能为茶树供应天然绿肥。”

当地茶企尝试的“茶豆间作优质高效生态栽培”项目,来源于“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摄影 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尝试还在继续,方舟会在生态茶园根据不同季节见缝插针套种油菜花、紫云英等绿肥作物,并导入捕虫板、捕虫灯等“绿色防控”新成果,除草也坚持人工,杜绝草甘膦等化学农药。

那么,从传统茶园到生态茶园,产量和收入是否减少了呢?

方舟指着远处几位散步的人说,如今走进茶园的游客越来越多,春天樱花烂漫,秋天桂花飘香,而竹柏、楠木、银杏、红豆杉、罗汉松等珍贵树种的加入,还营造出了生物多样性,“茶园的生态系统得到了重构。”

方舟认为,表面看,茶树面积减少了,但生态环境好了,茶叶品质提高了,市场效益更好了。“茶园变公园,以前茶产业只能做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随着生态茶园的兴建,现在已经做到了第三产业。当茶园变成生态体验场所,无形中也是对茶叶品质和品牌的宣传。”

来自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数据显示,体制试点以来,已累计建成生态茶园示范基地1860亩。全面禁止试点区林木采伐,因地制宜开展退化林分生态修复,完成封山育林62.5万亩。如今,在体制试点中的武夷山国家公园,常常能看到远离农药化肥,施用有机肥料的生态茶园。在此基础上,集“游茶园、品茶香、尝茶食”于一体的茶旅融合新业态也得以兴起。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既要保护生态,也要百姓增收”,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在推进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中,持续开展生态茶园改造,推进茶产业生态化转型,互促共赢,已成为探索“两山”转换的重要路径。比如,打造生态茶业,指导开展地理标志申报和绿色认证,建立“龙头企业+农户”经营模式,支持创办“合作社+茶农+互联网”运作模式,实现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形成品牌效应。在合适区域,支持开发生态观光游和茶文化体验游,引导村民发展“森林人家”、民宿等。

“天然比有机更高一个档次”

武夷山国家公园科研监测中心的科研人员。茶叶种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该中心正在坚持的课题之一。摄影 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其实,茶叶种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一直是我们坚持的课题”,武夷山国家公园科研监测中心主任张惠光谈及茶业与生态的关系,吐露了自己的思考,“要在保持存量的基础上谋求品质的提高,而不能通过增加种植面积来谋求收入的提升”,他还讲到一个案例,某个著名茶区几近竭泽而渔的故事。因为某种茶热销,当地大范围开山种茶,甚至从山脚到山顶都改种茶树。生态破坏了,品质自然降低了,品牌也逐渐没落了。

国家一级茶叶加工技师余盛良也相信生态是茶叶的根基,他坚信“天然比有机更高一个档次”。他的这句话,在黄坑镇也到了镇长林瑞妃的呼应,“现在黄坑主要宣传的就是‘野茶’,基本就是原生态的茶。”有人算过一笔帐,茶叶在野化管理状态之下,亩产大约会减少一半,但茶叶品质明显提升,而且化肥农药等综合成本显著降低。

在武夷山,许多世代以茶为生的制茶人也直言,生态茶在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等品鉴指标上,都有更加优良的表现。这种表现还直接传导市场,林瑞妃也举例说,即便今年受疫情影响,但产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范围内的黄坑茶依然特别好卖,主产区之一的坳头村甚至连茶叶梗都被客商抢空。“这是国家公园带给我们的红利。”

茶,是武夷山连接世界的载体,它不仅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中国味道”,甚至还代表着“中国哲学”。而茶园,于方舟而言,也成为了一个承载着三代人梦想的精神家园。随着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这位归国学子的茶园梦变得更加科技、生态、绿色。在五千亩茶园之间,他还有一个心愿——构筑自己的新农村梦,那是他所畅想的“国家公园后生活”的一部分。他相信总有一天,国家公园里的中国新农村也会像英国的乡村一样,世界知名。

其实,很多来到茶园的游客并不完全知道,他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与“国家计划”紧密相连。比如,方舟尝试的“茶豆间作优质高效生态栽培”项目,就来源于“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十三五”这张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起始于2016年,这同样是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开启的年份。

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在武夷山,仅国家公园社区居民(3352人)的茶产业收入,就达到1.14亿元。图为当地一家正在建设“生态茶园”的茶企。摄影 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在武夷山,仅国家公园社区居民(3352人)的茶产业收入,就已达到1.14亿元。而另外一个信息,来自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常务副局长林贵民——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之后,没有出现新的毁林种茶。(未完待续)

评论 11

  • 丽yan 2020-11-02

    [得意]

  • fm605210 2020-10-31

    [得意]

  • fm1778061 2020-10-31

    [得意]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