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上封面丨1998年洪灾被救的小孩如今冲在抗洪一线 江西江洲镇青年叶思勇:“自己的家乡,我们自己守护”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0-07-22 15:20 49003

封面新闻记者 杜江茜 谢凯 李媛莉 陈彦霏 江西摄影报道

7月12日,长江九江段水位超出警戒线3米,在浙江宁波打工的叶思勇决定连夜回老家。

“你要请假回家干什么?”当时,分管领导问他。

“抗洪。”他回答。

“那给你一天。”领导说。

“三天。”他很坚定。

“那三天之后呢?”得知这段对话的好友问他,“三天后再说,反正我人要先回来。”

这一天,叶思勇的故乡所在的江西九江江洲镇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出通知,除18—65岁之间的劳动力以外,其他居民需要在7月13日之前完成分批撤离。而在更早之前,一封号召在外乡亲回家抗洪的呼吁信已经发出,江洲镇的“防汛时间”早已开启。

接下来的两天里,这座四面被长江环绕的江心岛变得热闹忙碌,接近3000人从全国各地回到家乡参与抗洪,有4000多位岛上劳动力较弱的居民离家避洪。站在轮渡的夹板上,叶思勇并不显眼,这位在1998年特大洪水中被救的年轻人心情很平静,“不管水多大,自己的家乡,我们自己守护”。

—— 堤在,家在。对多次遭遇洪水漫灌的江洲人而言,天涯海角,对家园的守护,莫不能忘。


抗洪:上阵父子兵

“我还欠当年的护士一封感谢信”


入夜,叶思勇攥着一把铁锹,站在堤坝上,看着浑浊的洪水一点点退下,和他一起的,还有同样闻“汛”而归的同村青壮年。

“打个电话,都回来了,回来就来找我,问巡坝的安排。”吴泽良是江洲镇官场村民兵连长,从7月9日开始,他挨家挨户打电话通知需要返乡抗洪,陆陆续续拨通130户的电话后,从福建、广东、浙江等多个省份的不同岗位上,村民们用火车、自驾、摩托车等最快的方式赶回家,“每家都会回来的,我们说的,自己的家园要自己守护。”

叶思勇从宁波出发,坐了8个小时的火车,接着坐轮渡回到家。来不及进家门,远远他就看见自己的父亲正泡在齐腰深的洪水里,将沙袋一层层垒在堤坝上,父子两人来不及多说一句话,默契地开始相互配合着加固堤坝。

在这里,抗洪的决心,来源于对水患刻骨铭心的痛。

22年前的1998年,同样是夏季的暴雨夜,洪水咆哮着撕开了在21米以上的高水位里浸泡了39天的江新洲大堤,一夜间房倒田淹,数万人失去家园。对于彼时11岁的叶思勇而言,印象中最深的,就是自己被生锈的钉子划伤了腿,在洪水中泡过的伤口感染化脓,来不及转移到医院,救援的护士直接在安置帐篷里为他完成了缝合。

“到现在,我都不知道那位护士的名字和单位,我还欠她一封感谢信。”1998年的洪水之后,江洲镇的村民们搀扶着回到村里,他们擦干眼泪,开始一砖一瓦重建家园,“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吧,抗洪成为我们每个人都铭记的使命。”


护家:全民守堤

“日夜巡视,保住堤就是保住家”


对于整个江州镇而言,在1998年洪水之后,每届镇党委都把改善水利设施放在重中之重,堤坝逐年加固,警戒线更是从20米降低到19.5米,为的就是能够早做准备,与洪水抢时间,在江洲岛上,除了每年的大堤除险加固工程,还设置了36个防汛哨所。

“现在的这些措施已经是1998年没法比的了。”叶思勇所在的官场村,负责全镇超过2公里的大堤守护,作为护堤队中的一员,每天,他要在大堤上走至少4个来回巡堤,他们走得很慢,因为需要看得更仔细,在这里,保住堤就是保住了家。

“主要是看有没有泡潜,那是堤坝上的渗透点,一旦发现,要马上处理,要将溃坝的风险降到最低。”叶思勇用的是父辈们坚持的老办法,在漏水处填上泥沙,在用沙袋垒住。顶着骄阳和大雨,所有人都在日夜奋战,巡堤查险,装沙垒坝。饿了,就随便扒两口;困了,就躺在哨所眯一会,“都还没来得及回自己家里看看”。

在叶思勇家里,原本,因为他的父亲已经在参与抗洪,村上便没再通知他回来,但他从别人的转发里,看见了半个身子都泡在水里的父亲,“加上看见了那封号召家书,我不可能坐得住的。”

7月20日,九江水位缓慢下降,江洲镇上开始陆续有村民回家,他们记挂着家里的粮食和蔬菜。叶思勇请的3天假期早已过,但是他没有提回去的话,继续巡护在大堤上,他期待眼前的洪水是“虚惊一场”,身后的故乡能够“安然无恙”。

评论 5

  • 杀戮浪者 2020-07-22

    家乡美,家乡好!

  • 廢物販賣機 2020-07-22

    守护家园责无旁代!

  • 琺讀懂袮訫 2020-07-22

    增强防灾减灾意识,爱护生命,珍爱生命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