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评论154丨科学戴口罩,减少过度防护修复正常生活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0-03-18 20:00 42101

□蒋璟璟

国家卫健委网站3月18日消息称,根据当前防控形势和复工复产需要,防控组织专家对不同人群修订完善新的《公众科学戴口罩指引》。新的指引指出,居家、户外、无人员聚集、通风良好,建议不戴口罩。处于人员密集场所如办公、购物、餐厅、会议室、车间等,或乘坐厢式电梯、公共交通工具等,建议应随身备用口罩,在与其他人近距离接触(小于等于1米)时候戴口罩。

某种意义上说,“全民戴口罩”,就是这场全面战疫的标志性符号。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向好,重新评估、调整佩戴口罩的“方式”,也就有了更多的空间与必要性。

事实上,从专业主义角度审视,户外开放空间、一人独处期间等,本身就是不需要戴口罩的,这是科学也是常识。即便在疫情最严重的时期,一些专家还是为此进行了科普,只是公众应者寥寥罢了。许多人一刀切随时随地“戴口罩”的心态其实很好理解,那就是宁可“矫枉过正”也不可“百密一疏”。必须承认,这份防疫的警惕性、积极性和高服从性来之不易,此前职能部门也未对此较真矫正。如今情况好转,所谓“合理戴口罩”,才有了充分的宣讲和推广的余地。

“普通公众无聚集、通风好可不戴口罩”,最新的“戴口罩指引”所传递的信号是清晰而明确的,那就是全社会疫情扩散的风险已经大大降低,以无差别的过度防护来全方位自我保护的逻辑已然不再成立。当我们大致扑灭疫情,当我们走出了恐慌,便不必再偏执地诉诸于口罩谋求心安。让生活回归正常化,敢不敢、愿不愿分场合、分步骤地“摘下口罩”,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如果说,此前“戴口罩”象征了防疫的决心,那么今后时期,“摘口罩”则在体现着生活的信心。

从一个没有“口罩文化”的社会瞬间切换到“全民戴口罩”的状态,这是惊人的适应;而从“全民全时戴口罩”,慢慢转换到科学合理、有选择性地戴口罩,乃至最终摘下口罩,这同样是必须去经历的修复进程。修复这个社会,修复我们的信心,修复我们的生活,从放下心中的恐惧、解除多余的设防开始。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