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行荆楚·庚子纪实(上) :武汉46日 见证至暗至亮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0-03-08 22:29 119869

封面新闻记者廖秀、陈彦霏在火神山医院交付前夜现场进行直播

相关报道:“封”行荆楚·庚子纪实(下) :云上战“疫” 共盼春来

封面新闻记者 杜江茜

3月惊蛰,春回大地。武汉街头,三角梅和玉兰花挤在枝头,一片热闹。站在方舱医院外,一位志愿者抬头拍下,前一天晚上,有隔离中的患者问他,“街上的花儿是不是都开了。”

——这一幕,被封面新闻的记者远远录下,没有对话,悄然无声。如同这座城市里从未熄灭过的万家灯火,正淌过病毒席卷的至暗时刻,走到平凡日常中的秩序希望。

武汉封城,已一月有余。

作为最早进入武汉的媒体之一,从1月22日开始,封面新闻陆续派出14位记者深入战疫一线,全程全景记录:封城前后的城市迅速调整有序,从居家隔离到“应收尽收”的全体动员,全国各省物资和医疗的千里援驰,还有方舱日夜、志愿者、外卖员⋯⋯

在这场由上至下的国家行动中,正是每个微小的付出和坚守,汇聚成刺破黑暗的光亮。那些镜头和文字,定格下这些星星点点的希望之光,也见证着这场战“疫”中每一次每一点向好的转变。

封面新闻记者杨雪(左二)采访方舱医院患者

封城前后:记录者,也是亲历者


1月22日,腊月二十八。封面新闻记者田雪皎、谢凯抵达武汉,这座因确定“人传人”而成为飓风中心的城市,在他们落地12小时后,正式发布封城消息,这也是武汉市防疫指挥部的1号令。

这是大学毕业十年后,田雪皎第一次回到武汉。记忆中,那个总是热气腾腾的城市,仿佛被摁下暂停键。在他们的镜头中,街道变得开阔,除了执勤警察,偶有零星而过的行人,戴着口罩,行色匆匆。夜幕中的华南海鲜市场,一阵风过,影影绰绰。

紧张的情绪悄然在城市蔓延。这天晚上,他们在医院见到有别于外的“喧闹”。随着武汉市卫健委确定7家发热门诊定点医院为新冠肺炎患者的收治医院,市民在医院门外排起长队。寒冬半夜,年纪大点的会自己带着小凳子。在未知恐惧下,每个人都稍显木讷。

武汉,正牵动着所有目光。作为最早进入的媒体之一,当天晚上,封面新闻两条直击武汉一线的视频稿件,提供了封城前夜的城市图景。天亮之后,一场“封城”首日的直播引发网友关注——他们记录了“封城令”起效前的几个小时,多个高速收费站的拥堵,也记录了入住酒店楼下,焦急等待的人群⋯⋯市民们像挤公交一样上了大巴,那些没能挤上去的人,会问每一辆停在路边的私家车:“师傅,长途走吗?”

还有汉口火车站,这个中国最大的欧式火车站,是武汉“九省通衢”的最好缩影。然而在这一刻,封城时间一点点靠近,一拨拨的人上车,宛若逐渐被擦去痕迹的黑板,最后只余空白。

在医院,排队的队伍越来越长,封面新闻记者赶紧联系求助市民,一篇《家人被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武汉一女子在医院照顾后发烧》的报道牵动人心。

——这是和以往所有的采访都不同的一次。他们是见证者、记录者,同时也是亲历者。

封面新闻记者纪陈杰(左)在协和红十字会医院隔离区拍摄

封面新闻前方报道组带的口罩,几乎在最开始就被送光了,每当在街上遇见没有口罩的市民,总会送一只给他们。看着蹒跚走向医院的老人,或孤独坐在路边的小孩,记者也总会去叮嘱询问几句⋯⋯作为媒体,除了记录,这一次,他们也希望能够集中力量,为这座城市再多做点什么。

在这一刻,所有人都和武汉、和湖北,命运与共。

第一现场:切中问题,也回应关切


大雾弥漫,无物之阵,越是寂静,越是凶险。每一次瘟疫蔓延,都考验着城市的治理水平、应对举措。

在封城之后的半个多月里,封面新闻前方报道组聚焦武汉所面临的主要困难,能够提出问题,然后推动解决,这成为大家希望达到的效果。

1月25日,封面新闻记者田雪皎探访湖北乡村封路“防鄂A”

1月24日,湖北乡村陆续封路,武汉周边区县的应对能力如何?田雪皎和谢凯绕过多个封路乱段,深入农村,成为最早关注湖北地区乡村防疫的记者。1月25日,他们实地探访仙桃市与武汉蔡甸区交界地带,《武汉乡村“抗疫”保卫战:封路的建渣被轧平 调来拖车重新堵上》也成为国内媒体对湖北乡村防疫现状最早的报道。

1月27日,国家卫健委在新闻发布会上通报称,农村是防疫战最薄弱的环节。同时,全国口罩紧缺,而中国一次性口罩生产基地就在仙桃。记者奔赴现场,“探访湖北仙桃口罩生产基地”的报道,成为最早对疫情核心区口罩工厂复产的关注。

封面新闻记者谢凯(右)采访武汉市肺科医院ICU的故事

事实上,封面新闻在初期报道中,除了切中问题,同样回应关切,希望在抗击疫情中发挥媒体作用。《华西医疗队决战武汉:ICU最怕供氧不足,80斤护士每日徒手搬140多斤高压氧罐》《抢建黄冈“小汤山”:千名志愿者帮忙清扫,医护人员陆续集结》《武汉肺科医院ICU故事:如果我们都不上,这场仗就打不赢》《多个养老机构出现疫情被证实 武汉成立“防控专班”护老》等报道,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有力舆论支持。

独家专访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 右一封面新闻记者王洪斌

若干报道中,对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的专访令人动容。采访中,他围绕核心问题,知无不言,“呼吁恢复期病人捐献血浆”。而在采访之外,记者杨雪在朋友圈里分享了一个细节:“采访接近尾声时,他接了一个电话,声音明显温柔很多:‘我马上结束呀,你在楼下等我。’挂了电话,我问他是谁,他笑得开出一朵花:‘是我女儿。’”

日常无常:普通人,照亮普通人


疫情,考验着国家卫生体系和城市治理能力,同样试炼出真心和坚守。文字、图片、VLOG、微纪录片,封面新闻的立体呈现,记录下那些守护人们走出至暗的的身影。

那是来自一线医护人员的希望之光,也是来自普通人的荧荧之光,那是共赴艰难的照亮。从医院到住宅的摆渡人,穿梭城市中的外卖员,到守在每一个关卡的警察,挨家挨户排查的社区工作人员,还有超市、药房、菜场的售卖员⋯⋯他们维持着这座城市的生活和秩序,更成为战胜疫情的底气。

2月26日,封面新闻记者沈轶采访湖北省宣传部组织的疫情新闻发布会

面对记者沈轶提问,如何从死神手中夺回重症患者的生命?华西医院的重症医学科主任康焰直言,用氧换命。而在华南海鲜市场,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员石正丽告诉记者梁波和田雪皎,目前他们的研究发现和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研究所差不多,这也是她在舆论风波后的首次回应⋯⋯

封面新闻记者梁波直击全球首例新冠肺炎外科手术

在封面新闻全程全景的报道中,有专业客观的真实呈现,也有不为人知的温柔细节。

武汉120急救站唯一出诊女医生仍会在戴上口罩前,认真擦上口红,那是她对一切终将恢复如常的坚信。

对话四川华西医疗队队长罗凤鸣教授,记者纪陈杰记录下他在氧气不够的夜晚,搬着沉重氧气瓶往病房跑的背影,在没能挽救病人后,短暂沉默又迅速投入救治的调整,眼神温柔,也当有力。

2月初,“95后”记者陈彦霏曾在深夜跟过120急救车,医生和病人同处在5平方米的空间里,“他们每咳嗽一声,我内心都是揪起的。”在那天夜里,救护车送了一位老人去医院,暂时没有床位,护士便为老人拿来毛毯,让他在等待时能舒服一点。

2月15日,封面新闻记者李佳雨拍摄封城后武汉城首场风雪

视频记者李佳雨参加了四川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的一次例会,会上,她听到川大华西医院医生和护士长积极地讨论着,怎样才能在现在的武汉买到一瓶白味豆腐乳,因为重症病房里的一位婆婆想吃。

封面新闻记者刁明康(右)在协和武汉红十字会医院隔离病房采访该院急诊科主任吕希俊

“这世上如果还有一样东西,人总是渴望,有时也能获得,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一位还没满月的男婴必须要送出武汉手术,一场远达600公里涉及三省的生死大营救中,志愿者、医生、交警、媒体人、政府工作人员等全力配合,记者刁明康将其感受描述为,大灾面前,人们永不停歇的意志。

在车站地下室,一位大叔站在地下通道出口处,抱着一个老旧的保温杯,仰头目送送物资的记者杨雪远去。后来,这些人一个一个离开这里,有的住进了安置宾馆,有的散落在武汉各地的方舱医院,成为志愿者。

静待花开:记录,围城以内最真实的武汉


也不是完全没有过担心。

记者王洪斌在第一次进隔离病区采访时,2层手套、3层口罩、4层防护服,“穿完这些防护装备才让我第一次感受到疫情的严重。”王洪斌说。

封面新闻记者王祥龙探访武汉汉阳方舱医院

记者王祥龙从最初自己紧张心情中,想到疫区市民的心理状况,于是开始采访湖北一家公益心理咨询团队,他们是最早一批展开公益咨询的非官方团队,《湖北一心理咨询团队负责人:疫情早期以焦虑为主 近期多与抑郁有关》报道由此而来。

“在采访中,感觉自己也做了一次心理咨询。”王祥龙坦言。

如是这般,在这场围城之战中,封面新闻记录下了战疫一线那些奋斗者的真实故事:穿着尿不湿的医护人员、日夜不停10天建成火神山的农民工,以及十字路口对过往车辆叮嘱“注意防护”的交警⋯⋯

封面新闻记者杨尚智(左一)采访武汉市蔡甸区疑似病例排查

“没有那么多的岁月静好,我看到许多负重前行的人。”在公园的矮凳上,记者廖秀聆听了一位儿子讲述父亲的逝世;在社区医院,记者杨尚智见证一位社区医生笑着平复病人的恐慌,却在说到许久未见的儿子时转身落泪;在被塑料布包裹的车内,记者谢凯的镜头记录下了接送医护人员的志愿者贺悦雯,在不用跑车时,她又忙着帮社区的街坊买菜⋯⋯

这些记录,都是围城以内最真实的武汉。有重症病房里坚守的医护,也有万家灯火后平凡的英雄、琐屑的日常、沉默的等待。

视频编辑田源是个武汉人。除夕夜,同行战友问他要不要回家看看,他拒绝了。其实,他家就住在江汉桥下,一个多月来,每天采访都会经过,但他从没回去过。

封面新闻记者田源(右一)跟随第一批四川医疗队,在协和武汉红十字会医院采访

在这46天里,他和同事一起,拍过静谧的武汉闹市区,走访过网传感染严重的百步亭小区,听到过晚上武汉人民高亢的歌声和哨声,步行数公里直播过火神山医院搭建过程,深夜四点拿着摄像机蹲守过医院急诊科的大门,还穿着隔离衣进入重症病房采访过医生和病人⋯⋯

他希望,樱花盛开,一切好转,“那个时候,我们武汉伢会端着热干面和豆皮邀请大家来武汉转转。”

评论 14

  • 美妮妮 2020-03-09

    大二新闻专业在读生向你们致敬,希望将来我也能成为你们。

  • 朱凯伦 2020-03-09

    向记者致敬!

  • 小结局 2020-03-09

    记者们一定要照顾好自己啊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