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史志⑳文艺繁兴启示录丨瘟疫背景下诞生的末日电影:恐惧蔓延,总有勇者无畏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0-02-28 10:00 77728

封面新闻记者 陈甘露

1938年10月30日晚上8点,美国格罗弗斯米尔镇的一位76岁的老头威廉,正坐在家里睡眼惺忪地听着广播。突然,一则“突发新闻”惊呆了他——“天上一道绿光飞来,巨大的石头砸向农田。圆盘式脑袋的不明生物闪着银光喷火,农田瞬间变成了火海。”吓坏了的威廉从柜子里拿出了猎枪,走向了谷场。

这个夜晚,美国有175万人夺门而逃,有开车的、坐火车的、还有尝试翻越国境的……

这是广播剧《世界大战》制造的恐慌,在美国广播史上臭名昭著。最终,因为引起公愤,哥伦比亚公司被迫关闭了广播站,烧毁了《世界大战》广播剧台本。

70多年过去,类似这样的荒诞剧再也没有上演,如今的观众早就被各种视觉、音效滋养得百毒不侵,不论是3D、4D还是120帧的沉浸式电影,他们都分得清现实和娱乐的界限。

闹剧虽然没有上演,但《流感》《血疫》这样的影视剧,通过 “妖魔化”病毒和瘟疫的诞生和传播,依然在制造着心理恐慌。

《双螺旋 》:

唱响病毒阴谋论

2014年,一部号称“史上最强科幻片”的美剧,披着生化的外衣而来。《双螺旋》刚刚上映时,在IMBD(互联网电影资料库)评分很高,博得惊人的口碑。在今天看来,这部美剧其实很老套:位于北极的某生物研究基地爆发神秘病毒,三人感染、两人死亡。为了防止其他一百多名各国科学家遇险,美国疾病防疫控制中心在军方的要求下,派出几名疾控精英飞往北极调查。调查发现,神秘病毒是某商业组织研发的“产品”。

双螺旋海报

《双螺旋》这部美剧在给观众普及CDC、P4实验室等病毒方面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唱响了病毒“阴谋论”——实力雄厚的财团为了赚更多的钱或者秘密服务于政府,研发高致命病毒作为武器,或者作为赚钱工具。这样的“套路”迎合了不少观众的口味,也回答了科学家都没有绝对答案的问题——病毒从哪儿而来。

此后,包括《铁线虫入侵》等韩国电影都顺延这样的编剧思路,“妖魔化”了病毒的来源,简单地解释其为利益驱动下的产品,而人们成了牺牲者。这种电影编剧想象出来的“阴谋论”,从诞生之初就受到观众、网友追捧,但很少有电影会详细解读病毒复杂而严谨的追溯源头、查找“0号病人”的艰辛、分离毒株的一次次科学试验。

其实,对于一次病毒疫情的起源,从古至今,人们都爱用 “阴谋论”加以解释。1347年,黑死病横扫欧洲,后人(包括不少历史学家)都喜欢春秋一笔——是进攻欧洲的鞑靼人将因鼠疫而死的尸体扔进了欧洲的城市。那第一个患上鼠疫的鞑靼人又是谁?其实没有人可以回答。

双螺旋剧照

多年以后,不少人依然相信,美洲大陆爆发的天花,是因为西班牙船长皮萨罗将一块天花病人用过的毛毯子,献给了印加帝国皇帝阿塔瓦尔帕。随后,100多名西班牙人在天花、霍乱等瘟疫的助力下,消灭了美洲大陆95%的土著人口。

如今,在类似影视剧的演绎和渲染下,“阴谋论”成为了神秘病毒“最合理的解释”。其实,这些样的“大开脑洞”,其实不过是科学不发达年代的历史学家的猜想,也是现代影视剧编剧骗取流量和关注而玩弄的老梗。

《血疫》:

夸张的伪纪录片

一张实木餐桌上铺着高雅的餐布,透明水晶杯盛了半杯威士忌,餐盘里一道考究的水果前菜。然而诡异的是,没有一个用餐的人,只有一只黑乌鸦……这是美国HBO电视网2019年的高分美剧《血疫》的开篇场景。这部美剧在播出之初评分不算很高,但在过去的这个春节,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它红了一把。

血疫海报

《血疫》以双线叙事的方式讲述埃博拉病毒疫情的爆发:一条线是讲老一代科学家发现埃博拉病毒的过程,另一条线讲1989年美国华盛顿郊区发现本土第一例埃博拉病毒。这部美剧比《双螺旋》少了许多逻辑漏洞,编剧还借鉴《血疫:埃博拉的故事》这本非虚构小说,营造了一种“伪纪录片”的氛围——没有夸张的故事情节,没有惊悚的瘟疫描述,力求平铺直叙地讲故事。不过,总体平稳的背后其实夸大了病情——开头那段马尔堡病人发病的特写让人不寒而栗。此外,整个剧情中,研究者在P4实验室中的小心翼翼,包括灭杀病毒猴子的如临大敌,暗示着病毒的极度可怕。

的确,埃博拉病毒被誉为“生命擦黑板”,也是上世纪发现致死率最高的病毒,但《血疫》剧情中宣扬的“埃博拉病毒会在空气中人传人”,其实至今没有科学证明。

血疫剧照

事实上,虽然埃博拉病毒有高致命性、高扩散性,是困扰西非地区的严重瘟疫,但经过科学家的不懈努力,2014年不断升级的埃博拉疫苗,在当年6月已经进入临床试验。2015年的《柳叶刀》报告显示,经过12期人体测试显示,这一疫苗100%有效。

2018年春天,埃博拉病毒又一次在非洲刚果民主共和国爆发时,该国同意使用该疫苗。在宣布疫情爆发8天后,刚果民主共和国开始接种疫苗,超过26万人接种了疫苗。2019年11月11日,该疫苗获得了欧盟委员会的批准,这是疫苗首次获得监管机构的许可。12月21日,FDA在美国批准了该疫苗。

这意味着,“生命擦黑板”已经得到有效遏制,人类再一次把命运掌握在了自己手中的。

《王国》:

让“丧尸文化”流行

除了夸大瘟疫、病毒的危害,影视作品里也会经常描述病毒变异,比如游戏改编的经典IP电影《生化危机》,掀起末日电影热的《我是传奇》《末日病毒》和《末日孤舰》,还有2019年韩美合拍的电视剧《王国》。它们都是将病毒感染人的结果“妖魔化”,还用上了一个表达载体——感染类丧尸。

王国剧照

将病毒的“人传人”演绎成丧尸和人之间的撕咬行为,这是丧尸类电影无脑爽的嗨点。当然,打怪升级、一路逃杀等暴力血腥的打斗戏份,也是丧尸文化越来越火的原因。

翻开欧美影视单,几乎每年不乏各种题材的丧尸影视剧。1968年,黑白恐怖片《活死人之夜》掀起了“丧尸文化”的序幕,而2019年火了一把的《王国》将这一“文化”又一次宣扬到了顶点。这一类型片的逻辑极其简单——零号病人被神秘病毒传染,然后感染给其他人,整个城市蔓延在“丧尸”的恐慌之中。

王国剧照

2016年韩国古装影片《釜山行》大热,让韩国成为亚洲丧尸类影片的受众国,也就成为了“丧尸文化”的输出国。

人类对瘟疫的态度总是从无知走向恐慌。病毒、疫情给城市带来的次生灾害最明显的就是恐慌,囤积居奇,抢购水、油粮和药品。而影视剧情节对于病毒和疫情的渲染,让观众分不清其真正的危害。即便对病毒和疫情有了科学认知,但受影视剧潜移默化的影响,恐慌还是会无形中蔓延。居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里说,群体性的情绪最容易传染,而群体性的行为也是缺乏理性的。当丧尸文化带来的影响和现实的疫情有了重叠或映射,那么人们就会自动地“脑补”电影情节和画面,恐怖就会丧尸般汹涌扑来,给处于疫情中的人类带来更大的负作用。

启示:

最好的药是理性认知

2003年非典疫情、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时隔17年的两次传染病都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不论是2003年哄抢板蓝根、陈醋,还是2020年哄抢双黄连、口罩消毒液,这背后多少都反映一种恐慌和不理性。不少网友将疫情和电影相联系,《传染病》《血疫》《黑死病》和《生化危机》等影视片名也成为了网络热词。可以说,这些瘟疫影视剧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部分人的思维方式,让他们沉浸在自我惊吓的恐慌中。

事实上,我们在重大疫情之后,更需要如何预防传染疾病,如何认知病毒的文化作品,用一种浅显易懂的方式还原病毒产生的根源、传播途径、危害和控制,让更多的观众在娱乐之余也懂得流行病的基本原理。让大家不至于在疫情来到时放弃理性,而是以更科学、客观的态度面对未知的病毒疫情,也让更多的谣言和恐慌止于理性。


参考资料:

1、《中外广播电视史(第三版)》郭镇之 复旦大学出版社

2、《乌合之众》【法】居斯塔夫·勒庞 浙江文艺出版社

3、《The Hot Zone》HBO

4、《血疫:埃博拉的故事》【美】理查德普雷斯顿上海译文出版社

5、《Helix》Tall Ship Productions

6、《 Kingdom》Netflix

评论 18

  • 罗本聪 2020-02-28

    回家看!

  • 最美校园梦 2020-02-28

    真的可怕

  • 思密达尼 2020-02-28

    灾难片给人警醒,让人们以更科学的态度面对疫情。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