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疫·实录④|方舱医院护师付萍:一个护士照顾44个病人,查一次体温花1小时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0-02-25 15:46 54396

封面新闻记者刁明康 田源 实录并发自武汉

“我不在方舱医院治疗,你们必须把我送走!”阿姨撂下这句话后,黑着脸,一屁股坐在护士站前,不走了。

付萍放下手中工作,耐心劝慰。差不多20分钟,阿姨才回到自己的床位。

类似的问题,付萍每天都会遇到很多。

她是四川省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ICU主管护师,现在是汉阳国博方舱医院主管护师。

在她将这位阿姨的情绪安抚稳定后没几天,2月20日,由四川医疗队负责诊治的首批轻症病人,有22人康复出院。

次日,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29场新闻发布会宣布,武汉将在现有13家方舱医院的基础上,再建19家……

从最初“找个病人要花半天时间”、“病人的满意度很低”,到如今的有条不紊,“病人露出久违的笑容”,付萍见证了一家方舱医院的成长和改变。

“春天已经到了,疫情结束难道还远吗?”她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一开始,只能满足基本需求”

我叫付萍,今年30岁,是四川省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ICU重症病房的主管护师。

我们是四川省援助湖北的第六批医疗队员。2月9日那天,我和来自四川省各市州的302名医护人员一起抵达武汉。

刚到武汉的时候,我们还没有接到支援哪家医院的任务,一开始,我们是在酒店里面做岗前培训。2月11日接到命令,支援汉阳国博方舱医院。

当天下午2点,我和同事第一次进入汉阳国博方舱医院熟悉情况。

这家临时医院总共有900多张床,由山东、福建和我们四川的医疗队分为三个区域接管。我们分管的床位有480张,分为24个单元。其中六个单元,每个单元14张床;另外18个单元,每个单元22张床。

进入汉阳国博方舱医院后,给我的第一感觉还是比较规范,但设施比较简单,只能说是可以满足基本的治疗需求,比如每个床单元上面有患者的医疗必须品,有一个简单的护士站,医院两边有一个患者的休息区,有一个阅览室,放了一些提供给病人的水或者是一些简单的吃食。

当天下午4点,来自山东的医疗队开始接收第一批病人。我们四川医疗队的首批病人是2月12日进舱的。

2月13日凌晨,我和同事穿上防护服,带上工作装备,正式开始上第一个班。我们分为多个工作小组,每组16个人。我这个小组,因为抽调了2个人走,加我是14个。我担任小组长。

当天,我们的班,是凌晨2点到早上8点。

因为很多同事都是第一次进舱,我们对床单元等等都还不是特别清楚。所以我们进去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把每个单元相对应的床位号全部打印出来,贴在每个床单元。

这样的话,方便去找,至少可以保证我们知道病人大致分布在哪个区域。

“天一亮,各种问题都来了”

床单元和床号确定以后,我们开始准备其他工作。

作为护理,我们主要承担的工作,首先是满足病人生命体征的检测,其次是解决病人各种其他问题,比如饮食和药物服用,更多的就是病人的心理护理。

生命体征检测方面,主要是检测病人的体温,根据病人的症状和他的自述,然后报告医生。

比如,我们检测到某个病人体温过高,病人自己也感觉咳嗽加重,呼吸困难,我们会立即报告医生。然后由医生来检查,评估他是否需要转院。如果确需及时转到重症医院,医生会立即报告舱外相关负责人,做下一步安排。

心理护理方面,首先是以谈话、聊天的形式与病人交流,了解他们心里有什么想法,有什么困扰,然后给他们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2月13日这天,我们进舱的时候是凌晨2点,前期工作开展还是比较顺利。那会儿病人都在睡觉,也没人理我们。

到了早上6点过,病人陆续起床,各种问题就来了。病人一会儿跑到护士站,问他们需要准备些什么东西,一会儿来问能不能提供某种药,一会儿又问别的杂事,各种问题都有,一片忙乱。

因为我们进方舱是不能带手机进去的,我们和病人也是第一次见面,所以,甚至出现半天找不到病人的情况,病人的满意度也很低。

还有个阿姨跑到护士站来,情绪激动,强烈要求把她转走。她说她病情恶化。我们对她进行了各种检测,发现只是轻症。

我们后来才明白,她是不信任方舱医院,也不信任我们。对她耐心做了起码20分钟工作,她才不情愿地回到自己的病床。

“一个护士照顾44个病人

反复查找问题并解决”

第一天出现各种问题之后,我们一致认为,应该形成一个制度,否则病人累,医护人员也累。

我们一个组14个人,3个人负责总务工作,剩下11个人,每天要给病人检测体温4次,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各查两次。这11个人,相当于要面对面处理差不多480个病人的上述工作,平均下来1个护士要照顾44个病人,光是查体温,一圈下来就得一个小时,查其他的,又得一个小时。

所以,当天下班前,我们把收集到的问题和药物需求进行了汇总。

针对前面两个班遇到的各种问题,我们逐渐形成制度。

比如在480个病人当中快速找到一个人特别难,我们就打出每一个床单元对应的床号,贴一份在护士站,再贴一份在每个床单元也贴一份床号。

每一个组下班之后,组长就在群里面报自己当班已解决的问题和未解决的问题,接下来的组就有针对性地解决。等到下一批人再进去的时候,再反复查找问题,逐步完善,不断优化。

2月16日的时候,我和小组成员第二次进舱,工作就顺利多了。

那天,我还专门去找到那个要求要转院的阿姨,询问她的情况。明显感觉,她情绪比第一次平和了不少。

2月19日,我第三次进的时候,我们工作制度和流程已经细化到了每一班需要做些什么、我们的生命体征到底该在哪个时间点去检测、该怎么登记,等等,都有了规范的资料,可以存档。

每个病人,也都有了相应的护理记录单,包括这些护理记录单的书写,以及它的叠放方式,都有了明确要求,一目了然。

另一方面,护士站的办公设备也在完善,用上了新的系统,查找和记录病情信息都很方便。同时,药品比较齐全了。

我们还给每个病房单元选出单元长,每天给病人发放口罩和生活必须品,领餐、领中药,都由单元长来接收,再回到病房统一发放,省去所有病人跑路,医护人员找病人的流程。

“取得信任,病人露出久违的微笑”

也就是2月19日这天,那位阿姨又来护士站找我们了。

不过,这次,她不是来发脾气的,而是来感谢的。她已经做了第一次核酸检测,而且结果呈阴性。她特别高兴,再也不抗拒住方舱医院了。

同时,2月17日,医院开始核酸检测,2月19日,CT检查也步入正轨,整个方舱医院的医疗设备也在进一步完善。

为了方便病人提前了解这些卫生知识,我们还专门打印了纸质的核酸检测知识发放。

(封面新闻注:付萍在自己的战疫日记中曾这样写道:这些检测的安排,无疑像给长时间隔离的病人一剂镇静剂。病人从最初的茫然到现在露出久违的笑容,一切都在向好的一面发展。核酸检测阴性,大家开怀大笑;核酸检测阳性,相互鼓励,等待下次检测。)

医院的爱心墙上,病人们张贴的小贴纸也越来越多,有的人写下想亲人,有的写下对未来的期许,也有不少人感激并祝福医护人员,还有人用小贴纸剪了一朵花贴在墙上……

每一次进入就是一次看现场的机会,每看一次都能发现新的问题(只是问题越来越少)。

春天已经到了,疫情结束难道还远吗?

评论 15

  • 青衫依旧 2020-02-26

    希望前线的医生护士早日回家团聚!

  • 贾森爸爸 2020-02-26

    抗战时期是军人扛起了中国,而现在是医疗工作者扛起了中国。谢谢你们

  • 毛寸小子 2020-02-26

    感谢你们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