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战疫故事③|抗疫背后的社区“工兵”:自筹口罩10000个,曾被病人家属拍照“信不信放网上”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0-02-15 18:22 49241

彭晓亮

封面新闻记者 刁明康 杨尚智 纪陈杰 田源 刘牧雨 发自武汉

如果把“彭晓亮”这三个字放在武汉1100万个名字中,要不是刻意,恐怕没人能在短时间内注意到它,即便所有医护人员都被赞誉为英雄的时候。

“我平凡得很。”说这话时,彭晓亮尝试用推眼镜的动作来化解腼腆和局促。

事实上,彭晓亮的工作的确很平凡。

作为一名社区医生,他没法像其他医护人员一样冲锋陷阵,没法用自己的双手和专业知识,把濒临死亡的病人救过来,然后享受掌声和镁光灯。

但他扮演好了一名工兵的角色——自筹防护装备、日复一日地筛选轻中重症病人、做好家属安抚工作,等等。

没有人知道,这些看似简单的工作背后,隐藏着多少辛酸,比如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曾接待过的病人死去;比如一件体恤穿到结了盐壳;比如被不明就里的家属用手机怼到脸上质问“信不信把你拍到网上曝光”……

彭晓亮和彭晓亮们所做的这一切,只是为了给前线医生对症下药赢得时间。

他们,是历史的一部分。

自筹口罩10000个

1月24日,除夕。

在江岸区丹水池街卫生服务中心值班的彭晓亮,看到单位的微信群闪动着一则消息:全员立即取消休假,回归岗位,医生全部搬至酒店居住。

从这一天起,彭晓亮算是真正进入战斗状态。

26号晚上,江岸区决定将区内三家社区医院作为新冠病人的筛查门诊,其中就包括他所在的丹水池街道卫生服务中心。

他们的工作是抗击疫情的“桥头堡”:筛查确定社区内的疑似病例,并按照病情轻重等级,汇总成名单报给社区,社区报给街道办后,街道办再向上反映,给病人安排医院。

战斗即将打响,但口罩、防护服等医疗物资却捉襟见肘:全院自总共只有20个N95口罩,防护服更是没有。

次日社区医院向当地卫生局申请了一批防护服,可仍填不上需求。于是全院集体出马,联系各路志愿者请求支援。

彭晓亮也不甘落后,26日晚上,他通过自己的大学同学,联系上了志愿者。

有了基本的防护用品后,1月27日,社区医院迎来了正式筛查病例的第一天。虽然已有心理准备,但接踵而至的发热病人还是令他感到吃惊。

彭晓亮给病人检查

当天,医院接待发热病人达到90多人,是去年同期的两倍。拍胸片,查血常规,看血氧。那一天,他从早上8点工作到了晚上10点。

1月28日,见医生实在太辛苦,医院开始以两班倒排班。

但彭晓亮经常由于病人太多,即使过了倒班时间,也无法休息。有一天他从早忙碌至下午1点,午饭都没来得及吃。医院院长吴润泉见状过来接替他。

面对突增的病人,彭晓亮根据当时公布的诊疗指南,只要来筛查的病人出现发热或者胸片、血检异常其中一项,社区医院便将其作为疑似病例上报社区。

上班忙工作,下班不忘搞物资。前前后后,截止2月13日,彭晓亮个人筹到口罩10000多个,75套防护服,手套5000双,鞋套2000双等。

一天来的病人几乎住满所在隔离点

高强度的工作,让彭晓亮无暇顾及自己的贴身衣物。随身仅有的一件衣服,已经在隔离服下穿了一周。

密闭一周,衣服上的污渍已经发硬结成块,穿在身上粘稠得让人难以忍受。

2月1日,每日社区医院筛查的疑似病人已经下降至50多人,他终于腾出手,回家拿了换洗的衣物。

随着社区医院每日筛查疑似病例的下降。江岸区政府发出号召:社区医院要参与管理医学隔离点,帮助观察新冠病毒确诊患者。

2月3日,丹水池街道卫生服务中心接管了江岸区的三所医疗隔离观察点,彭晓亮的工作也发生变动:调往位于武汉民生眼耳鼻喉专科医院的隔离点,协助社区医院党委书记赵丽芳工作。

这家由专科医院改造的隔离点总计有70余个床位。彭晓亮还记得,最多的一天,隔离点来了60多个病人,其中不乏危重症患者。

换了地方,工作时间变成每天八小时三班倒,彭晓亮的工作内容也发生了变化。

病人进入隔离点,他要登记姓名、地址等身份信息,收集以往在各家医院做的检测报告。遇到病人有疑问,彭晓亮还得耐心解答。

在观察病人期间,彭晓亮每天要给他们测3次体温,甚至送盒饭。

彭晓亮给病人检查

每次给病人检查,他会先从不同角度给病人测体温,同时询问病人的身体状况。不少病人不太了解隔离点职能,彭晓亮还要一遍遍地解释。

每逢病人的病情发生了变化,彭晓亮还要负责对接,安排病人转院。

每天在隔离点值班,他的电话响个不停。

一位病人家属声称要“曝光”他

筛查病例,观察轻症患者,彭晓亮的工作很忙碌,但也很有成就感。

不少出院的病人会专门发来微信致谢,提醒他注意安全。但,也不是所有病人都能心平气和。

2月8日下午4点,彭晓亮来到医院接班。没等他穿好防护服,一个病人就在房间内大吵大闹。

病人60多岁,女性。做检查时,血氧饱和度达到99%,也没有出现发烧,彭晓亮因此判断其属于轻症患者。

但入住隔离点后,这名病人不停地说自己胸口闷,不要吸氧也不想吃药,就是让医生为她打针。彭晓亮跟她反复解释道,隔离点因其功能所限,不能完成输液治疗。

此时,一同前来的病人儿子情绪激动起来。他一把拿出手机就开始录像,手机近得几乎要贴上彭晓亮的脸。

病人的儿子边录边对着彭晓亮大声说道,“你说隔离点不能打针,敢不敢再重复一次,我录着呢,你要敢说我就放到网上去。”

彭晓亮底气十足地重复了一次,事后倒也没怪他们。他心里明白,此时病人们情绪激动,需要发泄。

彭晓亮还是决定尊重病人的意愿。从下午4点到晚上10点,协调了六个小时后,终于,上级同意,次日让该病人转入定点医院治疗。

谈起另一个病人,彭晓亮的目光有些沉重。

1月27日,社区医院中,彭晓亮正紧张地筛查疑似病例,一位70多岁的婆婆坐在轮椅,被儿女推了进来。

彭晓亮当时观察,这位病患精神很不好。一检查,体温达到了39度,血氧饱和度只有67%左右,已经属于疑似病例的重症患者。

看到病人的名字,彭晓亮想起来了,这位婆婆曾来社区医院找他看过病。事不宜迟,他马上将病患的情况反映至社区,请求按照重症患者收至定点医院。

3天过后,彭晓亮前往社区安排疑似病患的转移问题,当看到这位老人的名字时,他下意识地告诉工作人员,“这个人要按重症收治。”

工作人员沉默了一会,轻声告诉彭晓亮:这名病患已经去世了。彭晓亮愣了一下,“只觉得无奈和无力。”

“就算染上了新冠病毒也是轻症”

在连续倒班了接近20天后,2月12日和13日,社区医院给彭晓亮安排了两天调休,这些天,他已经接触了上千个病人。

疫情之下,医生是高危群体。虽然社区医院的医生争分夺秒,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但偶尔,一些同事也会担心自己的安全。

一线的医护人员戴久了口罩,由于呼吸疲劳,可能会出现喉咙痛和胸闷。有的护士出现上述症状后,很是担心被病人传染了新冠肺炎。

在交谈中,彭晓亮偶尔咳嗽,可他也只是认为这是他的“老毛病”,没什么大不了。

他时常自我安慰,除了“老毛病”,现在自己的身体状况一切安好。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感染轻症新冠肺炎。自己还才刚刚40岁,身强体壮,不会有大碍。

下班之后,彭晓亮有时候会看电影解压,周星驰的喜剧电影是他的最爱。

《喜剧之王》《大话西游》……看着电影的嬉笑怒骂,彭晓亮会心一笑后,心中的苦闷和无奈也减轻了不少。

等武汉病好了 我们回家

在彭晓亮奔赴前线之前,1月20日,他的妻子和5岁的儿子已经离开武汉,回到了妻子娘家荆州市。

父母则单独住在武汉黄陂区,彭晓亮也会时常电话问候。如今,全家人身体健康。

提到妻儿,彭晓亮的声音也变得温柔起来。他们一家人关系十分融洽。妻子为了照顾儿子,还专门去了孩子所在的幼儿园工作。

只要有空,彭晓亮两三天便会找妻儿视频聊天。在视频中,儿子问的最多的一个问题,是父亲什么时候可以离开酒店回到家中,自己和妈妈什么时候可以回到武汉,一家人团聚。

在回忆这段话的时候,彭晓亮的言语哽咽了,“我告诉他,武汉现在生病了,等它病好了,我们一起回家!”

评论 16

  • 听着 2020-02-17

    2020年我们身边有数不清感动中国的事

  • 背包客 2020-02-17

    多少这样平凡善良的人支撑着美好。

  • 析木 2020-02-17

    致敬所有兢兢业业的“小人物”,愿你们都能平安回家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