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窑洞村”:村民米海军一家三口住进市区三室两厅|70年70人·脱贫④

封面新闻 2019-07-03 20:35 67616

封面新闻记者 田雪皎 王祥龙 发自陕西延安 视频 忻晓松

4月的延安,山坡上的山杏花、山桃花开得正艳,如同给这座城市披上了一层粉色薄纱。“薄纱”下面,曾世代居住窑洞的村民正在搬离。

延安市宝塔区枣园村,搬出窑洞的村民已经成为市民,米海军便是其中之一。他原来生活的村子,位于枣园革命旧址旁的黄土高坡上,如今那里窑洞空置,箍新窑时在门前栽下的榆树已经可以双手合抱。

窑洞是西北黄土高原人们沿用千年的居所,许多重要的历史瞬间定格在窑洞里。“这里已经没有人居住在窑洞了,都搬进城里小区了。”米海军说,2016年,他们夫妻俩和小儿子搬进三室两厅,后来村民们陆续搬下了山。

枣园村支部书记谢更生说,2019年将继续对枣园村周边棚户区进行改造。和延安大多数窑洞村一样,村民们经历了土窑洞升级到石窑洞、石窑洞升级到平房、平房升级到楼房的三次跨越。“总体感受就是快,升级频率越来越快,特别是2013年以后,一年一个大变样。”

2019年5月,好消息传来,陕西省政府宣布,延安市延川、宜川两县退出贫困县序列,革命圣地全部的贫困县“摘帽”,意味着226万老区人民告别绝对贫困,开始奔向全面小康的新生活。

搬空的窑洞村

曾七八口挤十几平米窑洞

4月4日,清明节将至。陕西延安枣园村,米海军和村民们沿着村里的老路,上山去扫墓。山坡上是搬迁一空的窑洞,山下是拔地而起的层层高楼,是米海军如今的家。

从山下出发,到米海军曾经居住过的窑洞,需要走上20分钟。雨水稀少的黄土高原,蜿蜒曲折的土路上积了厚厚的尘土,被风一吹,尘土飞扬。“城里都是宽阔的大马路,好走得多。”米海军对现在的生活十分满意。

“现在大部分村民都住到楼房里了,只有这个时候,上山的人才比较多。”米海军介绍,上世纪80年代以前,村民基本都居住在山上的窑洞里,他们家所在的这座山上,住了两百多户人,是名副其实的窑洞村。

窑洞层层叠叠分布在山坡上,只在半山腰有水井。米海军在水井旁蹲下来,“里面还有水,以前两百多户人都吃这里都水。”米海军说,从他曾经居住的窑洞过来挑水,需要走五六分钟。

米海军一家曾经居住的窑洞,在半山腰一座山坳的最深处,扒开齐大腿高的野草,再往里走上10米,可见一口已经半垮塌的窑洞。窑洞门前堆满黄土,高度不足1.6米的拱形的窗户和木门,勉强能容一人低头进入。

“这就是最早的土窑洞,里面就只有一个土炕,一张凉席,角落里放着一口水缸。”米海军回忆说,上世纪70年代,那时候他只有16岁,他们家里有七八口人,都挤在一个炕上睡觉,翻身都可能压到其他人。

在米海军家窑洞所在的山坳里,还有三孔邻居们以前居住的窑洞,也已经破败垮塌。米海军打量了一下说,这3孔窑洞只有10多米长,当时住了三四个人,里面非常拥挤。

这样的窑洞建设密度、居住条件,在曾经的枣园村屡见不鲜。在这座山临近村委会的一侧,可以看到许多废弃的窑洞沿山而上,其中有不少已经完全垮塌。

“窑洞时间久了,雨水侵蚀就会出现安全隐患。“米海军说,上世纪90年代,村民开始陆续搭建石窑洞,但是2013年陕北洪灾,许多窑洞还是塌了。

黄土高原上,有土无石头,修建石窑洞并非易事。米海军说,一户人家计划修石窑洞,提前几年就要开始积攒石头,时间最长的可能要七八年,才能攒够一孔窑洞所需的石料。

搬进安全的平房

寝室宽敞还有杂物间

2013年洪灾后,更多的平房在村里出现。富裕一点的村民,选择下山进城买房。4月4日下午,还未征收拆迁的枣园村平房区,阳光把拱形牌坊的影子,拉得很长。

走进平房区的小巷,两边整齐的二层楼排列着,中间是一条宽约两名廊道。村民的房门上,遮挡寒气的红色棉布门帘,还尚未更换。

“我们搬下来时,自己修建的平房和这户人家的房子差不多,只不过他们家的是二层楼。”米海军一边说,一边抬手指着一处红漆大门的二层楼房,“他们现在好多拿来出租,一年最多可以租10几万元。”

“看到别的村民住上了平房,心里还是有些羡慕。那时候我在外面打工挣了点钱,就搬下来自己建了房子。”米海军说,平房相对于窑洞,安全系数要高一些,也更加方便。比如他买个家用品或者办点事,也不需要爬山路往返。

米海军记忆中,20世纪90年代,他家的房屋在山脚下建成。家里的4口人,居住面积到了近30平方米,比窑洞里宽敞了很多。平房里除了寝室之外,还有厨房、卫生间、杂物间,总的面积有60多平米。

在平房居住了10多年,米海军的两个儿子也长大成人,夫妻俩的辛勤劳动,让平房里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

“以前在窑洞里,土炕连着土灶,取暖、做饭都需要柴禾。”米海军说,收割玉米后的秸秆,都要存下来过冬当柴烧。后来在平房里,不能再烧柴禾,就烧煤炭取暖,家里的家具家电开始齐全。“现在这些住在平房里的村民,比当年的他们条件更好了,家家户户建起小二楼,还喝上了自来水。”

搬进城市楼房

一家三口住上三室两厅

与平房区相隔不过500米,一栋白色墙面的六层楼房,是如今米海军家的住所。站在种了几株绿植的小阳台上,便可以看到曾经的窑洞村庄。

客厅里,一个大大的“福”字挂在中间,下面是40多英寸的电视机,正播放着动画片,已经上了幼儿园的4岁小孙女,一边看电视,一边玩着手里的积木,偶尔拿起爷爷的手机,玩玩游戏。

“现在生活条件太好了,我出去务工的时间减少很多。”米海军说,平时一般在家帮着大儿子带孩子。

为了方便孙女学习,米海军特意在宽敞的客厅里,给小孙女设置了学习区域,并给她购买了许多喜欢的图书和玩具。

“以前的平房,想这样布置一下就不行。现在的新房子有120多平米,比以前整整宽敞了一倍多,三室两厅的设置,非常宽敞舒适。”坐在沙发上,米海军面露笑意说到。

饭厅的墙壁上,挂着米海军家的全家福。米海军与妻子坐在前面,后面站着大儿媳、大儿子,还有小儿子。

“2013年大儿子刚刚结婚的时候拍的照片,那时候村里就开始陆续搬迁。现在我们家在城里有两套房子,这边只有他们夫妻俩和小儿子一起居住。”米海军说,楼房里自来水、天然气都非常方便。“现在厕所的环境,都比以前的寝室还好。”

据枣园村村支书谢更生介绍,上世纪八十年代,村民们的生活还很困难,平均每个月收入10多元,到80年代末,都很难有一个“万元户”出现。而到了2018年,枣园村人均收入已经超过1.2万元。

2013年开始,枣园村村民陆续告别平房,搬迁到新楼房里居住。2016年,和米海军一起的首批搬迁村民,共有700多人,大家都住进了楼房。2018年,第二期棚改房项目启动,预计在2019年底,该项目将会完工。村里剩下的50多户村民居住在平方的村民,全部都将搬进楼房居住。

“窑洞村”消失,谢更生总结自己到感受时说:“感觉这几年到变化,就是一个字:快!”

相关报道

苹果成“致富果” 革命圣地延安贫困县全“摘帽”

评论 6

  • 聆听世界 2019-07-10

    [得意]

  • 聆听世界 2019-07-07

    [得意]

  • 518196 2019-07-04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