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北考古发掘领队陈卫东带大众达州“寻城”探究巴人故里 | 名人大讲堂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2-12-20 19:10 104066

演讲直播截图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摄影 杨帆

渠江,是长江支流嘉陵江左岸最大支流,也称渠河,古称“潜水”,又名岩渠水,两晋时称巴江、巴水,宋以后定名为渠江。渠江发源于四川南江县关坝乡大坝林场,流经四川省、重庆市,于重庆市合川区钓鱼城街道汇于嘉陵江。在古代,渠江流域的广袤大地上活跃着一个古老的族群——巴人,秦汉时期叫“賨人”。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在达州渠县境内发现了一系列零散的文物,有矢、剑、戈、罍等不同种类,经鉴定大都是殷商时期的文物,因此,这个地方被划入了文物考察的范围。2005年3月至6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其进行了集中考古发掘,发现有木椁墓、土坑竖穴墓、灰沟、井、灰坑等遗迹;出土有铜器、漆器、铁器、陶器等。通过5年不间断系统性的考古发掘,基本厘清了城坝遗址功能分区,初步构建了遗址自战国晚期至魏晋时期年代序列,是西南地区发现的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晋县城遗址之一。2018年10月,城坝遗址发掘获中国考古学会田野考古奖一等奖。这是我国考古界最高的奖项,也是西南地区第一次获“田野考古奖”一等奖。

2022年12月20日下午三点,负责川东北地区考古发掘的领队、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陈卫东先生,在达州渠县登上名人大讲堂,带来一场名为“寻城记——城坝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的文化演讲。本场名人大讲堂由实施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中共达州市委宣传部承办,中共渠县县委、渠县人民政府、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协办。本场演讲由朱乾琦担任主持。演讲也通过封面新闻APP进行了网络同步直播。封面新闻客户端获得了112.5万的观看量,此外封面新闻微博、封面新闻视频微博、手机百度、封面新闻视频号、凤凰新闻共计35.4万。全网观看量共计147.9万。

演讲直播截图

在本场讲座中的开始环节,陈卫东首先阐述了考古的重要意义。他尤其提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考古工程的研究成果,对于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的重要意义。陈卫东在渠县从事考古研究多年,收获良多,他表示自己深深热爱自己从事的考古事业。作为专业考古人员,他感到自己身上肩负的文化责任重大,未来依然任重道远,今后要继续努力,为我国考古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从文献和考古两个方向互相印证探究“巴人故里”

在“巴人故里”考古,对“巴”文化的考察是绕不开的核心议题。陈卫东引述《山海经》等古文献中的相关记载来进行探索。在《山海经·海内经》里关于“巴国”、“巴人”有这样的记载:“西南有巴国。大暤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在《华阳国志·巴志》中有“川崖惟平,其稼多黍;旨酒嘉谷,可以养父。野惟阜丘,彼稷多有;嘉谷旨酒,可以养母”这样的句子。此外,在 《左传》《后汉书》等历史文献中也有相关记载,一起勾勒出巴国的活动范围———早期主要活动在汉水流域,战国以来退守川东和重庆。陈卫东提到,巴文化也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的巴文化是指夏商至西汉中期,活动于鄂西、重庆、川东地区的人群所创造的物质文化; 广义的巴文化则是指有人类以来至现在,活动鄂西、重庆、川东地区等区域的人群所创造不同时期的物质文化。

陈卫东先生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内迁学者基于流传于世的部分青铜器,提出了“巴蜀文化”的概念,对巴文化的探索起了开创之功。1954年,四川省博物馆先后对广元昭化宝轮院和巴县冬笋坝墓地进行了发掘,共清理墓葬70座。1972年和1982年,涪陵小田溪墓地先后发现了7座墓葬,尤其是1、2号墓葬,规模巨大,随葬品数量众多。这也是首次在巴国的核心范围内发现的大型墓葬。1984年,湖北省博物馆对宜昌路家河遗址的考古发掘,首次揭示出早期巴文化的物质形态。 1998年~1999年,西北大学考古队对城固宝山遗址进行考古发掘,以商周时期的遗存最为丰富,遗迹主要是各种烧烤坑,出土器物主要为圜底罐、釜、豆、小平底器等,这一遗存与宜昌路家河遗址非常接近,可能与早期巴文化有关。

“渠县城坝遗址是目前西南地区保存最好、功能最齐全的城址”

主持人朱乾琦

城坝遗址位于四川省达州市渠县土溪镇城坝村,又名宕渠城遗址,是賨人文化遗址。总面积约1820亩,距县城26公里。2005年3月至6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进行发掘,发现有木椁墓、土坑竖穴墓、灰沟、井、灰坑等遗迹;出土有铜器、漆器、铁器、陶器等。通过5年不间断系统性的考古发掘,基本厘清了城坝遗址功能分区,初步构建了遗址自战国晚期至魏晋时期年代序列,是西南地区发现的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晋县城遗址之一。 2008年,发现宕渠瓦当和全国唯一的津关遗址,所有这些都为研究渠江流域及古代賨人的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2018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工作者们在这里发现了几百枚汉代的简牍。在本场讲座中,陈卫东分别讲述了汉晋宕渠城的早期城门、晚期城门、晚期排水渠、晚期红烧土路面等,以及早期津关的石研磨器和竹木简牍出土情况,以及城坝遗址出土的汉简的种类、作用、书写方式等。这些竹木简牍的内容包括官方文书、户籍、楬(签牌)、书信、习字课本、习字等多种。

此外,陈卫东还从冶铁遗存和冶铜遗存两个方面,介绍了汉晋冶炼的情况,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讲解了汉代生铁冶炼炉技术。陈卫东说,目前考古专家已经“弄清了城坝遗址的功能分区,确认渠县城坝遗址是目前西南地区保存最好、功能最齐全的城址。城坝遗址集中了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是中国早期城市的研究典范。”

陈卫东先生

明年关于渠县汉阙的更完整的学术报告将会出版

此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与城坝遗址隔江相望的不足10公里的古驿道旁分布着冯焕阙、沈府君阙、蒲家湾无铭阙等6处7尊汉阙。2001年,国务院将渠县6处汉阙以“渠县汉阙”名目合并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坝遗址与汉阙群共同构筑了今天发幽怀古的秦汉时空走廊。在本场名人大讲堂讲座中,陈卫东也特别展示了,用AR(信息增强)扫描后的渠县汉阙纹饰图片,让人领略几千年的文脉风采。他也透露,明年关于渠县汉阙的更完整的学术报告将会出版,届时大家可以从中了解更为细致。

四川达州是人文荟萃之地。唐代大诗人元稹曾在四川达州(古称通州)为官,不仅留下了“平生欲得山中住,天与通州绕郡山”等诗句,当地至今仍用“元九登高”的习俗来怀念他。当代著名画家罗中立,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创作的油画《父亲》,感动无数人。其艺术灵感正是他来自曾在达州乡下生活的真实经历,其创作原型也是大巴山朴素的农民兄弟。在演讲的最后,陈卫东说,他在渠县生活快10年了。“我深深热爱着这片土地。尤其是城坝遗址,非常美丽,厚重,我为能在此生活、工作,感到很幸福。”

评论 6

  • 万源市石窝镇驻村队员周宇 2022-12-22 发表于四川

    渠江,是长江支流嘉陵江左岸最大支流,也称渠河

  • 达州市渠县三汇镇联合村第一书记 2022-12-21

    学习学习

  • 过气枭雄 2022-12-21

    陈队长扎根川东了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