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在行走 | 探访高句丽“纥升骨城”遗址

封面新闻 2018-04-23 20:44 37649

李贵平 文/图

国内大江南北几乎走了个遍儿,一直想去东北逛逛。终于瞅到个机会,前不久,我受邀去辽东参加一个旅游作者笔会,欣喜地遇到很多老朋友,他们大多是全国主流报刊搞副刊的旅游作家。活动中有个主题,是去当地一个叫五女山的古迹采访。五女山,是中国东北古高句丽第一代王都“纥升骨城”遗址所在地,大名鼎鼎。

高句丽王都遗址的南门掩体

时值霜降将至,连日降雨,让这座辽东古城笼罩在一片氤氲中。当南方人还在翘首期盼枫叶绽放,五女山已是漫山红遍,层林尽染。原先主宰葱茏山林的紫椴、黄榆、白蜡、水曲柳、刺槐、山杨和灌木丛等失却了本色,被五角枫、假色槭、茶条槭、色木槭、扭筋槭等肆意染红。置身于红彤彤的林木中,我这万里迢迢从大西南赶赴大东北寻古探幽的野心,也瞬间被红叶点燃,脚步顿时轻快起来。

历史和神话向来是一对孪生姐妹。这里的“五女”可不是一个阴柔名字,传说,古代曾有五名美丽女子屯兵其上,锄强扶弱,威风八面,故此山得名。日本作家菊田贞二《东三省古迹遗闻》也载:“唐朝有五女踞山为伍。山高千仞,两峰对峙,形势雄险。”


五女山美景

五女山,位于辽宁桓仁满族自治县桓仁镇北侧8公里处。雨停后,阳光钻出云层,我从立有“五女山山城”石碑的山门开始攀爬,脚下的古道沿山谷曲折盘旋,好像连着蓝色的天际,也连着岁月的尽头。此地处名为“十八盘”,路宽一米左右,青石板不规则地镶嵌在弯弯曲曲的坡道上。

高句丽古道

很快,才走到半山腰就看到了我最想看的东西——城墙、哨所、兵营、蓄水池等遗址。它们的故事,就埋在周遭的杂草和岩石之中。

这些遗址,当然不是李满住屯兵五女山下时留下的,而是早远得多的高句丽第一代王城的遗物。我脚下的古道,就是当年高句丽人进出山城的主要道路。粗粝的石块,盘山小道,不知承载过多少车马粮草、盔甲器械。历史的回声宛在耳际响起,荡向密林深处。


高句丽东墙和东门遗址

高句丽,是个曾经称雄于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北部的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地方政权。之前我在五女山高句丽博物馆了解到《北史》82卷记载:公元前37年(汉元帝建昭二年),东北地方政权“夫余国”的庶出王子朱蒙,不堪忍受王族之争弃国南逃,来到桓仁县五女山上,建立了高句丽第一代政权,将王都“纥升骨城”筑于山顶。每至秋冬,江雾渐起,如梦如幻,巍峨城堡宛若云中漫步。而到严冬,那些松散、潮湿的雪片从天上软软地坠落,落到城墙、营房上,也落到纵横的山峦里,成为多孔的浮冰。


在王都遗址俯瞰桓龙湖

高句丽建国后,先后发兵灭掉了周边的荇人国、北沃沮等,渐渐进入繁荣期。公元3年,高句丽第二代王琉璃明王迁都今吉林省集安市,筑丸都山城。427年,高句丽国迁都平壤,建山城于大同江北岸的山坡上。六世纪初,隋唐两代与高句丽战争不断。668年,唐军攻克平壤,高句丽王国覆灭。

史载高句丽人“性凶急,有气力,习战斗”(《后汉书》卷85《东夷传·高句骊》),军队由步兵、骑兵和水军构成。历史上,高句丽经28代王,历705年,始终难以融入中原王朝,还摩擦不断。中原王朝也经常对其展示肌肉,最著名的是598年(隋开皇十八年)到614年(大业十年),隋炀帝三次亲征高句丽,战事极为惨烈,导致上百万人丧生,高句丽王多次遣使请降。

高句丽政权覆灭后,一部分人迁入内地今河南一带,与汉族融合,还有部分人投奔了突厥、靺鞨和新罗。一个王朝的步履在磕磕碰碰走过七个世纪后倏然淹没,踪影难寻。一如晚秋的红叶,在簌簌飘落中飞舞出最后一抹红晕,落地为泥。

2004年7月,作为高句丽第一代王城,桓仁县五女山山城与吉林集安的高句丽王城遗迹,抱团走进《世界遗产名录》。

桓仁县五女山高句丽博物馆

那天在五女山上,陪同我采访的辽宁作家程远介绍说,这五女山山城共设三座门,分别在东墙、南墙和山顶西部。这些城墙凭险而建,机关重重,外敌入侵很难占到便宜。事实上,高高在上的高句丽第一代王都也从未被敌人攻占过。我后来从北宋建筑师李诫所著《营造法式》中了解到,五女山上高句丽王城创立了中国城池史上“山城”建筑之典范,常为后世模仿。

古高句丽士兵的铁甲衣和甲叶

程远指着山巅西部的城垣说,它利用陡峭的悬崖和凸起的山脊作为屏障,凌空奇险;另三面砌有坚固高大的石墙,底部是一片较平坦的岩石。城垣下的凹坑是兵营遗址,呈半地下状态,也就是东北人俗称的地窨子。地窨里的火炕设有2至3个烟道,上铺石板,石板上抹泥,形成炕面,冬暖夏凉。前些年,考古专家在此发现了许多陶器、铁制农具、甲片、项链、铜钱等遗物。


桓仁县五女山博物馆里的高句丽士兵塑像

眼前的城堡遗址,人迹罕至,野草遍布,荆棘缠身,苔藓杂芜,看上去犹如老人脸上结下的岁月疥痂。天地寂寂,古风悠悠。那盘根错节、横空延伸的虬枝,让我想到后期高句丽人首鼠两端、愁肠百结的心绪。

令人吃惊的是,五女山上,除了因地制宜构筑的天然屏障,人工墙均采用石材筑成,墙的外壁用大石条起基,上用楔形石逐层叠加垒筑,完全没有使用任何粘合剂,粗粝的石头逾经沧桑依然故我。

不用粘合剂的楔石城墙

高句丽人真是把自己的智慧砌在石头缝里了。这些年我走过国内不少古城垣,了解到这些城墙在修建时都用了共同的“配方”:石灰、糯米汁、桐油、猪血等配制成粘合剂,如甘肃嘉峪关、湖北襄阳古城墙和四川阿坝州沃日土司官寨等,气象森严,质地轩昂,如忠实的护城大将守卫着时光这座大城堡。像高句丽这种不用粘合剂构筑的楔形人工城墙,遗留两千多年仍保存至今,我还是头一回看到。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