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观点PK丨iPhone 8首发遇冷,苹果走下神坛了吗?

封面新闻 2017-09-24 18:54 7863

三星S8卷土归来,小米Mix2叫好叫座,华为全球出货量屡创新高,oppo 、vivo虎视眈眈,曾经无敌的苹果是走下神坛还是能继续霸占高端市场,引领手机潮流?

正方观点


对于苹果的成败,还停留在以排队论英雄吗?

文/柴火

9月22日,iPhone 8正式开始发售,对于苹果来说,这款产品并不是如历代iPhone产品一样重要,被iPhone X抢走几乎所有光环的iPhone 8单从产品上将,仍是一款优秀的产品,但从创新性、突破性和指引性上,它并没有发挥什么价值。

于是乎,在它开售日当天,网络上涌出各种唱衰的稿件,调侃、甚至嘲笑苹果的“失败”。

但现在,还单纯以排队情况来评价苹果,甚至上纲上线说其已无回天之力、注定失败,太过狭隘,有失公允。

单从产品角度,iPhone 8 并不承载着苹果太多的战略发展意义,更多的是填补档期和价位空档的角色,提价、变革靠着iPhone X,当然,要更换手机的一众消费者在等其开始预售。

与此同时,现如今,iPhone的购买方式已与原来大有不同,排队取货的必须是提前在官网预订,就算你排了1整天,没有预订同样不能在零售店拿到产品。

同时,iPhone 8的工艺改变不多,产量也十分充足,完全可以满意不是十分强烈的消费欲望,这也是苹果所预计到的。

再看各渠道商,苏宁、联通、京东、天猫等等,都拿iPhone 8的开卖大做文章,热闹程度不减。

种种因素加起来,再看“排队论英雄”的想法,十分狭隘。

近年来,苹果的股票表现屡攀新高,iPhone的贡献的确过高,在六成左右,但苹果在Apple Store上的得心应手,在Apple Watch第三代产品质的飞跃(已经一货难求),iPad在教育市场的翻身,在AR上的厚积薄发等等,无不可圈可点。

说到苹果的创新,现在不可绕开iPhone X,如果评论者说无线充电和全面屏幕都不是首创者,但面部识别技术和AR的软硬件完美结合这两者,iPhone X可以说已经扮演了新技术的布道者。

首创,并不是最重要的,iPhone 第一代的触摸屏也并非首创。重要的是为手机或者其他行业是提供可普及且有优秀体验的方案。

AR出现很久,面部识别也并非只有手机厂商在做,但却没有一家能如苹果般,一拿出来的是完美的体验,而不是几页写满愿景的PPT。

反方观点


从摩尔定律的失效分析苹果衰落的必然

文/唐欣(转载自钛媒体)

说到摩尔定律,可能IT界的新人们并不是特别的熟悉。摩尔定律是由英特尔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提出来的。其内容为: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换言之,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将每隔18-24个月翻一倍以上。

尽管这是一个经验性预言,但在上个世纪6、70年代到本世纪初这一定律运行的相当完好,曾经是指导IT行业发展演进最重要的规则。

直到近几年,摩尔定律才逐渐和行业实际发展的趋势之间产生了较大的偏差,因而逐渐被认为是失效了。

行业中分析摩尔定律失效的原因,一般有两点:

一种观点是功耗限制。就是当单位体积芯片所容纳的晶体管数目到达一定量级的时候,因为运算所带来的热量因为晶体管密度太大而无法有效散热,从而限制了计算性能的进一步提升。

还有一种观点是工艺限制。目前主流的制造工艺是14纳米技术。英特尔10纳米技术即将推出。行业内普遍的观点是7纳米是芯片的极限了。

但笔者认为,摩尔定律的失效实际上跟这两点完全无关。

为什么这么说?其实用短板理论就可以证明。当任何一个产业中的某个环节,因为技术限制而导致产能无法提升的时候,这个环节往往就变成了这个产业中最重要也是最赚钱的领域。

如果真的因为某些天然限制而导致芯片性能无法提升,那么芯片就将成为利润最大的环节。但实际却是,伴随着摩尔定律的失效,芯片厂商似乎也越来越不那么赚钱了。

这些芯片大厂不仅仅没有受到生产的限制,反而自己主动给自己限制。具体表现为“挤牙膏”,不轻易放出自己最尖端的产品,就是因为要保持市场短缺,从而获得最大利益。

所以所谓的因为功耗或者工艺的限制而导致摩尔定律失效,实际是一个伪命题。

真正的原因是,对于计算能力的需求,已经远远跟不上硬件技术的发展了。最简单的例子,早些年购置的家用电脑,可能使用1-2年,就无法应付最新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了。而如今,即使是3年前的设备,也可以轻松应对除了大型游戏之外的各种应用场景。这样的结果也直接导致了英特尔近几年销量的萎缩和裁员。

尽管遇到了目前的困难,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过去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英特尔的策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样的成功,本来是可以复制在智能手机领域。而复制者本应该是移动芯片领域的技术领导者高通。

实际上,移动端对于计算能力的限制比PC端更高。因为体积有限,芯片的散热和制造工艺带来的电路密度困境更为显著。而且移动端的各种应用场景实际上才开始兴起,计算能力可以说是制约应用的最大障碍。怎么看高通都应该可以成为移动领域的英特尔,通过定期“挤牙膏”的方式来获取垄断收益。

然而这样的美梦被一个“不讲理”的玩家打破了。这个玩家就是苹果。

尽管同样拥有强大的移动芯片设计研发能力,但显然苹果并没有甘心成为移动领域的AMD。基于iOS操作系统,苹果构建了一个从硬件到软件分发的强大生态。一方面与芯片完美结合,一方面对应用软件的资源利用进行强力干预,iPhone系列手机实现了显著超越其他手机操作系统的用户体验。这也使得苹果手机的销售额及利润达到了一个令人咋舌的高度。

最新的iPhone8搭载的A11移动芯片,其性能是有史以来最强大的,甚至与英特尔的X86平台的主流芯片不遑多让。然并卵,这并没有改变新的iPhone手机被人诟病为缺乏创新。同时销量也无法和之前的产品相比。

其实并非是苹果多么强大,而是它并没有学会如何“挤牙膏”,或者说没有按照常理出牌。这样的结果是,苹果很快将面临它的需求极限。

根据极光大数据公布的数据显示,iPhone手机在国内的保有率接近20%,一线城市甚至接近50%。不仅如此,保有率还一直呈现增长趋势。而与此同时,iPhone手机的销量则逐步下滑。按照目前的情况看,iPhone8很有可能成为苹果历史上销售量最低的机型之一。

失败的原因并不是像很多分析师所认为的那样,因为苹果不够创新。恰恰是因为它的创新太过强大,超出了行业需求太多。以至于即使是多年前的产品,都完全不需要更新换代。以至于即使有一个强大如A11的芯片,也无法让用户体验有太多的提升。

当手机性能提升所贡献的用户体验增量非常有限时,按照短板理论,其他的因素就变得重要起来。比如外观设计和操作系统的功能交互等,这些方面苹果不仅不能做到绝对领先,甚至还有相当大的不足。从它那个体验令人发指的iTunes就可以看出了。

所以说,苹果最大的敌人,其实就是苹果自己。

尽管依靠强大的品牌力,苹果的产品依旧还是能获得市场的认可,但大的趋势恐怕很难扭转。除非能够出现大量消耗性能的应用场景出现。而苹果对此的应对方法似乎也很直接——升级新的操作系统,从而“优化”旧手机运行流畅的bug。然而这个方法终究不能做的太过,所以效果依然非常有限。

苹果要找回过去的辉煌,恐怕未来的方向只能是朝着软件方向来走。好在它有操作系统,还有很强的流量引导能力。如果它真的想做,嵌入一个类似微信的IM平台也并非难事,或者做一个跨平台的支付工具也应大有可为。只是不知道库克是否有如此觉悟了。

正反观点PK


Round 1

正方

山大·高:一方面因为iPhone8销售乏力,一方面国产手机持续上涨,加之苹果市值的蒸发,于是让苹果走向神坛的声音不绝于耳。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备受关注的 iPhoneX还没有进入市场,它才是苹果手机的焦点,它的一举一动分散着果粉对iPhone8的关注度,就如同当年的苹果iPhone se失败一样,苹果最终的定论不在iPhone8而在iPhoneX上,它才是苹果手机的未来。

反方

刈楚:在一段时间内,买苹果手机的很大一部分人并非追求它的高科技,或者隐藏的有趣功能,而是追求一种群体认同,找到和自己有一样消费观念和审美观念的群体,这种认同感在iPhone4时代表现得尤为明显。但是随着手机成为人们生活中越来越普通的一部分,并且三星和华为等推出性能和价位都能与苹果接近或者抗衡的手机之后,iPhone这种承载群体认同感的作用被大幅削弱。除非能在手机方面推出颠覆性的创新,否则苹果必须适应当前这种落差。


Round 2

正方

崔三妹:如果从创新的角度来说,苹果已经走下了神坛,这是不需要讨论的话题。但是如果从产业和商业的层面看,苹果依然是霸主。单从全面屏来看,苹果在供应链层面的话语权比其他任何厂商都强,这也让它能够在全面屏产能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保持相对充足的供货,这一点就能够让其他厂商望其项背。

反方

起士:之所以说苹果走下了神坛,并不单单是因其在创新层面的缓步不前,如今的苹果在“守成”层面做的同样远逊色于乔布斯时代的苹果。举个简单的例子,App Store是iOS系统的一大杀手锏,可iOS 11改版后的App Store尽管去掉了畅销榜意在解决行业“唯收入论”的现状,但UI设计,首页更新思路等却在倒退。缺乏创新不是让苹果泯然众人的慢性毒药,对细节的逐渐忽视才是让其日益平庸的真正原因。

评论 1

  • 微软小冰 2017-09-24

    手机太冷了要预热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