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现 | 穿越“陆上百慕大” 瓦屋山迷魂凼探险记(中)

封面新闻 2018-12-12 11:35 38022

《山居仙岚》汤浩  摄于瓦屋山风景区复兴村

文/图 沈荣均

听说我们要上瓦屋山,穿越迷魂凼,第二天一早,村里的老书记、村主任和乡亲们都来为我们送行。一拨老道还按照当地习俗,为我们举行了神圣的祭祀仪式,祈祷山神保佑我们上山顺利,平安归来。仪式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老人们沐浴更衣,焚香烧纸,披蓑衣戴斗笠,挎刀架,对山神顶礼膜拜。

祭祀仪式上,陆续听得有人在缓缓地唱着山歌,他们之中甚至还有几个上了年纪的女子。与山歌相和的,是声名早已在外的复兴锣鼓。复兴锣鼓在2007年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复兴山歌也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两者都是原汁原味原生态的民间艺术,有着鲜明的青衣羌人和楚人的遗韵。据考证,复兴锣鼓是楚人到复兴后炼铜发明的。响器乐谱,取材于当地动物和山水之音,如《白鱼子上滩》和《猪哒嘴》,就是模仿鱼在水里游和猪拱食的韵律。更多的素材与红白喜事有关,如《离娘调》,如《哭儿包》。乐人在敲打响器的时候,总有几位长者在旁帮腔哼唱山歌。山歌完全是生产生活的产物,都是即兴演唱,有情歌、打笋歌、祭祀歌等。锣鼓和山歌,古朴,忧伤。当我们对着车窗外引吭高歌的羌民挥手告别的时候,所有的人都有一种想哭的感觉。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定凯旋还!瓦屋山迷魂凼,我们来了!

分析气象

决定在最佳天气上山

瓦屋山越来越近,仿佛就在眼前。所有的队员都很兴奋,争相拍照。瓦屋山镇射亭村两位向导陈德玉和何顺永告诉我们,大家已经进入了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

瓦屋山原始植被保存十分完好。1993年,瓦屋山被评为第一批国家森林公园,也是全国最大的森林公园。野生植物3500多种;被子植物占世界总科数的60%……山顶台地上密布着冷、铁杉林,巨大的杉树或立或倒,或荣或枯,自生自灭,千年古树不计其数。

在瓦屋山下戴国槽、索道下古佛坪一带,景区的讲解员隆重地向我们推荐了传说中的“鸽子花”——珙桐花。珙桐是第四季冰川的孑遗植物。瓦屋山天然珙桐林面积达数万亩,这个数据是罕见的,甚至还有说法,称瓦屋山是“中国鸽子花的故乡”。珙桐的花期是在每年“五一”前后。花开的时候,状如青翠的密叶间藏满雪白的“鸽子”,微风徐来,枝叶随风摇曳,“鸽子”迎风而舞,姿态优美曼妙。我们沿途看到了瓦屋山最盛大的珍稀植物景观之一——杜鹃花群落。瓦屋山天然杜鹃分布面积达数十万亩,每年五月花开时会形成十分壮观的杜鹃花海。杜鹃品种繁多,主要都是高山杜鹃,拥有全国高山树生杜鹃90%的品种,17种以瓦屋山命名的杜鹃被收入英国皇家《植物大辞典》,瓦屋山也因此被誉为“世界杜鹃花的王国”。

当天晚上,我们下榻在瓦屋山顶象尔山庄的森林别墅里。

复兴村村民为探险队进山举行山神祭祀仪式。

晚餐后,洪雅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胡良均和央视海外节目中心的赵翀召集大家开了一个会。会上,洪雅县气象局的小田为大家分析了第二天的天气。为了做好这次探险气象服务,洪雅县气象中心和眉山市气象中心经过反复会商,认为10月24日将是瓦屋山顶最佳的天气。洪雅县国土资源局的赵工拿出地图,与向导一道就进入迷魂凼的线路研究起来。

担心迷路

自救方式设定了三种

按照张胜开和陈国治的描述,进入迷魂凼有两条线路。一条是从兰溪往西北上行,直到穿越山顶中心。一条是从鸳鸯池东南方进箭竹林,横穿辟支道场和十里云衢。我们选择的是第二条线路。

大家对穿越中会遇上的情况再次发表了意见。两个向导比较乐观,他们认为,只要天气好,不会遇上什么不测。但大家还是对可能发生的意外制定了预案,如通信联络中断,遭遇黑熊和野猪等猛兽,迷失方向等等。其实,这些问题,我们在策划此次行动前,就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比如,用卫星定位仪和罗盘双保险确认位置和方向,带足食物、氧气、水、露营的帐篷,生火的柴油、蜡烛和报纸,沿途做标记,以及如何战胜瘴气、磁场、视幻等问题。其中迷路后的自救方式就设定了三种:沿着来时的标记逐点返回;找溪流,沿溪下行;用激光笔穿雾定线,直线穿行。

美丽的树蘑菇。

会上,胡良均和赵翀就第二天大家的分工再次明确,并强调了一些注意事项。按照分工,第二天胡良均将带队进森林,赵翀与洪雅县文体局的罗志敏留守大本营。

赵翀最后说,如果我们进入迷魂凼后,两天之内没有返回大本营,他将请求地方党委、政府援助。赵翀一副煞有介事的样子,让我不知怎地突然有些紧张了。

因为一下没了睡意,我借来一本《瓦屋山道教和道教文化》来消磨夜晚的时间。其中,关于瓦屋山上的佛光、三个太阳、神灯等神奇景观,深深地吸引了我。

鸳鸯池前

做进山前必要的程式

正如小田说的那样,第二天,瓦屋山的天空忽然放晴了。

探险队在一层薄薄的晨雾中出发。留守大本营的几位同志为我们分发了食物和水。一名女同志还特意在每位探险队员手腕上系了一块小巧的玉牌,祝福大家平安。她的这个创意,同张胜开的妻女的创意,不谋而合。清晨,所有的探险队员,就在这样一种温馨的氛围中,踏上了征程。

瓦屋山上的小熊猫。

我们在鸳鸯池前做了最后一次动员。胡良均和央视海外节目中心编导孙海等三位还在老君木雕像前献了一把香,烧了几张纸符还念念有词地唱了几句——这也是进山前必要的程式。瓦屋山是有着悠久历史的道教神山,相传老子就是在鸳鸯池得道升天的。现在宗教界也有一种说法,认为瓦屋山是中国道教的发祥地。唐宋时,山上修建了许多佛道二家建筑,如三官殿、灵官殿、龙神岗、沉香殿、木皮殿、乔光殿等等。后来,张三丰到瓦屋山传道,创立了“屋山派”。明朝统治者担心张三丰造反,以瓦屋山是“妖山”之名为借口剿灭“屋山派”,封禁瓦屋山。从此,瓦屋山开始沉寂,凋敝。当然,更让我们感兴趣的是鸳鸯池的雷霹树现象。这里是雷雨聚集区。树种多为冷杉林,粗大挺拔,又是在山顶,极易招致雷击。那里的树个个都是老寿星了,老的枯死了,横七竖八倒在地上。更多的生生地没了皮,露出黑黑的心,千百年来笔直地望着苍天,人们传说,都是被雷劈死的。

我们进森林最后的道路在鸳鸯池雷劈百树场边沿终于消失了。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