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巴蜀鬼才”魏明伦③|《潘金莲》引轰动 穿越剧的鼻祖

封面新闻 2018-09-26 09:04 39539

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摄影 关天舜

年幼辍学,却又博览群书,魏明伦躲过了学堂灌溉式的教育,思维自小就如野马般奔逸,其成名作川剧《潘金莲》就源于他对古老的戏文的“胡思乱想”。10余岁时他问父亲,“假如恋嫂的郭沫若遇上爱叔的潘金莲,又当如何?”父亲把他揍了一顿,他只好自己躲到一边“独立”思考去了。

魏明伦

到了 20 世纪80 年代初,魏明伦凭借《易胆大》、《四姑娘》《巴山秀才》等作品,在文坛上博得盛名。之后他重读了欧阳予倩写于上个世纪20年代的旧作《潘金莲》,他取舍欧阳先生的得失,站在20 世纪80 年代新的角度重写《潘金莲》,力求揭示出潘金莲由单纯到复杂、由挣扎到沉沦、由无辜到有罪的悲剧主题。

1986 年8 月,魏明伦与扮演潘金莲、贾宝玉和安娜的演员说戏

作品中,魏明伦还大胆地将古典名著、传统戏剧和西方艺术杂糅合并:贾宝玉、安娜•卡列尼娜、施耐庵、吕莎莎等古今人物,竟然跨越时代相逢于同一舞台,共同参与到潘金莲的短暂人生里来,一齐演绎这出无可挽回的悲剧,一同评论她无可奈何的命运。“现在说穿越剧,其实我才是穿越剧鼻祖。”魏明伦哈哈一笑。

余秋雨 1987 年发表支持川剧《潘金莲》的长文《魏明伦的意义》

潘金莲是中国典型的、大家家喻户晓的坏女人。但魏明伦逆向思维,标新立异,通过手中的笔,为潘金莲鸣不平,在全社会掀起新旧思想碰撞的滔天巨浪,在全国甚至欧美国家都引起了关注,争论的浪潮如今仍为艺术界津津乐道。回忆起当年该剧引起的社会大讨论,他神采奕奕,“它的内容是颠覆性的,本来是一个女人的沉沦史,我通过重新审视,重新表现潘金莲,这在80年代中期触动、冲击社会神经。”

巴金1987 年 在自贡观看川剧《潘金莲》,与魏明伦谈笑交谈

魏明伦用“热烈拥护”和“强烈反对”来形容当时的讨论。“热烈拥护”的代表人物是吴祖光、巴金、萧乾、陈白尘,而曹禺是偏于中间的支持派。余秋雨也是铁杆的支持派,他写《魏明伦的意义》专门谈潘金莲。姚雪垠、林默涵、贺敬之是“强烈反对”派,因为这事儿,魏明伦后来还跟著名作家姚雪垠有一次比较著名的论战,写过一封《致姚雪垠书》。

萧亁 1987 年9 月赠书致函,支持川剧《潘金莲》

名家讨论不休,观众也分成两派,每到演出中场休息时刻,全场沸腾热议《潘金莲》。甚至还有观众围着休息室要见魏明伦,“有的人一进来见我就拥抱,‘哎呀,你这个戏太好了’。也有人说,‘我不同意你的观点,我跟你辩论。’还有一次演出,一个女的上来说‘我是劳模,我工作中非常顺利,可我的家庭生活婚姻生活不幸,我不敢说,你这个戏真是说出了我的心底话,我太感谢你了’,说着说着两行掉泪。”

吴祖光 1986 年7 月观看《潘金莲》,偕国外友人到后台祝贺魏明伦

当时《中国妇女报》还专门开辟专栏,“开始说的还是《潘金莲》这个戏,慢慢的就不是说戏了,由戏而展开,讨论了八个多月,涉及到中国妇女的婚姻、家庭伦理、法制道德等问题。”由此可见,《潘金莲》在当时不仅仅是个戏,不仅是个文艺现象,而且已经促进了社会来共同关注,成为一个社会现象、社会热门话题。

每一场演出皆有争议,这是魏明伦追求的效果。他写戏追求三个阶段,引人入胜→动人心弦→发人深省。“戏剧文学注重剧场效果,戏的本质是戏剧性,引人入胜不可放弃。但引人入胜只是起点,戏不能满足于只是好看,还要动人心弦,要拉动人的感情。然后发人深省,你看了戏之后,能触动你对人生、世界等方面的联想,引人深思,震动灵魂。引人入胜、动人心弦、发人深省是戏的最高境界。”

【下期预告】

在戏剧领域建树颇高的魏明伦,又在杂文和辞赋方面成绩斐然。其中,杂文《巴山鬼话》1993年参加深圳文稿首届竞价会就拍了8万。业内引出“魏明伦是戏剧第一,还是杂文第一”的讨论。

评论 1

  • 全村最靓的崽 2018-09-29

    支持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