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中的四川故事丨云上科博会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0-09-13 11:21 192923


封面新闻记者 杜江茜  摄像 李佳雨

2020年6月23日9时43分,北斗系统第55颗导航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是北斗三号的第30颗,也是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是北斗的唯一‘母港’。”在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冉承其看来,从1983年“两弹一星”元勋陈芳允院士提出“双星定位系统”设想拉开序幕,到今年北斗全球组网完成,北斗走过了37年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四川是北斗追星梦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北斗卫星系统

同样是四川,9月10日,成都,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项目在天府国际空港新城开工。这是全国首个民航高新技术示范园区,规划建设国际一流的民航先进技术创新平台和重大技术装备研发中心,一期计划投资106.3亿元。建成后,将极大改善我国民航科研基础条件,加快集聚形成国际一流的民航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创新能力提升、创新资源集聚、科技攻关成效显著…… 走过创业之路,作为全国科技资源大省,四川承担着中央赋予的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绵阳科技城、成都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等重大任务。

从这里,科技大省迈向科技强省的蓝图早已徐徐展开。

华龙一号

几代科研梦

四川创新能力排名升至全国第11

这个夏天,四川给出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具体“时间表”:2025年初步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2035年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和一定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2050年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在这片盛满了几代科研人梦想的大地上,这是一条一以贯之的路。

那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四川在初步工业技术体系中,奠定了科技事业发展的基础;是在向科学进军的“大三线”建设时期,四川初步形成农业、电子、核技术、机械、冶金等领域的科技发展大格局;是在改革开放中迎来科学的春天,四川率先吹响科技体制改革的号角,推动科技人员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

此后,“科教兴川”战略,构筑起中国(绵阳)科技城、成都高新区、德阳重装基地等为代表的一批科技园区;着力建设创新型四川,2006年后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直到眼下,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由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

71年筚路蓝缕,四川实现了科技支撑由弱到强、科技服务民生由浅入深、科技基础规模由小到大、科技体制改革由点到面。

具体到布局上,国家先后在川布局中国(绵阳)科技城、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等重大创新基地。 截至2018年,四川拥有国家和省级高新区22个,全省的高新区以占全省0.3%左右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省1/4的工业增加值、1/2的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已成为支撑区域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体现到实践中,那是那是跻身世界前列的重型燃机、核电装备等领域;是走在全国前列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等重点领域;更是华龙一号、超超临界发电机组、“北斗”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等重大的标志性成果,2016—2019年,获国家科技奖励118项。

2019年,四川创新能力排名从“十二五”末全国的第16位提升到第11位,R&D经费投入达到870亿元,较2015年增长超过70%。

歼-10飞机装备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亮相珠海航展

科技创新

激活四川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毫无疑问,如今的天府大地上,科技创新正成为激活四川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2019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89万亿元,全省技术合同交易总额1220亿元,全社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

“全省科技创新工作,艺聚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是全省上下的共识。

看时间,2020年2月,《2020年全省科技创新工作要点》出台,部署十大任务,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建机制,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成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

看地点,四川全省已拥有各类研发机构2350个,科研院所276家、中央在川科研院所50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4个;全省建成各类创新平台1800余个,建成国家高新区8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0个、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6个。

成都高新区

除“时间”“地点”外,四川“科技创新”工作还有一个关键要素——“人物”。

15年前,绵阳人陈进选择回到家乡,如今,他是四川爱联科技有限公司物联网首席总监, “每天都在解决问题中度过。”陈进透露,公司在2017年就瞄准“5G”技术应用,组建起近200人的研发团队,如今,这家2年内估值快速增长13.3倍的公司,已是国内物联网无限联接领域的领军企业。

“我还在科研的‘黄金年龄’,正在佳境”。18年前,牛德青从老家山东坐了38小时的绿皮车来到绵阳,从此,这里成了他的第二故乡,立业、结婚、生子,实现自己的科研梦想,作为中国兵器装备自动化研究所智能测控部副总经理,在他看来,这座城市吸引自己的,不只是科研氛围,还有生活上的幸福指数,他期待着在科研“黄金年龄”里,能够让更多的“四川造”走入千家万户。

同时让两人感触颇深的,是四川先后出台实施各类支持计划和政策,积极引导海外高层次人才、科技能人等进入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截至2019年,四川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30万人,2019年全省从事研发活动人员25.4万名,现有“两院”院士60人。

将时间、地点、人物的“拼凑一起”,可见四川在推动科技创新中的一角,而数字,是对结果的最好说明。2019年,全省创新能力排名从“十二五”末全国的第16位提升到第11位,R&D经费投入达到870亿元,较2015年增长超过70%;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89万亿元,全省技术合同交易总额1220亿元,全社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

高温超导磁悬浮环形实验线

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6月24日,占地80余亩总投资1.6亿元的四川精上缝纫机产业园项目在科技城核心区开工。对于公司董事长张章生来说,这已经是他第二次“下注”绵阳。

2008年,抱着支援灾后重建想法的张章生将公司从温州搬到绵阳,12年来,他的事业茁壮成长,“发展的环境越来越好,政府‘帮办’的事越来越多,想不留下来都不行。”

强化金融支撑、人才保障、整合创新资源,等方面着力,绵阳聚焦创新要素,整合创新资源,在创新发展的大道上,绵阳给予的支撑是多元的。同时,在放活人才管理、用活增收机制等改革举措下,科研人员集聚的绵阳再次迎来“创新力大爆发”。绵阳专利申请量连续两年突破10000件,专利授权量近5000件。

将目光放大至全省,就四川而言,在全国率先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率先成立科技支行,建起国内首家专利、商标、版权“三合一”的知识产权局……四川在科技管理体制、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转化、金融创新等重点领域推进改革,形成了一批务实管用的政策供给,探索出20条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21项改革入选全国典型案例。

今年7月29日,四川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四川省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实施方案》,明确推广全面创新改革经验成果、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建立促进创新主体融通的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推动各类创新要素融合聚集、加快布局区域创新重大平台五大主要任务。

展望在四川的规划里,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的大前提下,四川将围绕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推进区域协同创新,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造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推进前沿引领技术创新平台集聚,推动全省产业创新发展,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支撑能力。

——跋涉在科技强省的征途上,四川科技发展活力常在。

评论 13

  • 刘悦悦 2020-09-15

    科技创新引领 逐梦美好生活

  • 旧梦新人 2020-09-15

    政府支持科创企业,在政策上的帮助也是不容小觑的

  • 中和人 2020-09-15

    跋涉在科技强省的征途上,四川科技发展活力常在。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