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族传统弹拨乐器达比亚亮相非遗节 民间艺人胡永春:达比亚的保护应与时间赛跑

封面新闻 2019-10-17 17:07 36496

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中华民族素有“礼乐之邦”的美称,乐器作为“音律”的物质载体,不仅拥有着和中华文明同样灿烂悠久的历史,而且深刻反映了中国传统审美意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10月17日,随着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开幕, “中国民族乐器传统技艺竞技”在非遗博览园世纪舞广场东展厅鸣锣开赛。

参加本次“中国民族乐器传统技艺竞技”的传承人分别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40个民族,他们共带来89项民族乐器,包括吹奏、拉弦、弹拨、打击四大类。这些精美的乐器诞生于祖国的边疆、山村、海洋……带有浓郁的华夏音律,也彰显着中国审美的韵味。

达比亚演奏者 胡永春

在“弹拨”乐器展区,封面新闻见到了40岁的胡永春和他带来了怒族传统弹拨乐器四弦“达比亚”。“我从七八岁就喜欢,也没有人刻意教,只是当时没有几家有收音机录音机,老老少少节假日娱乐都是达比亚,唱唱跳跳,自娱自乐。”这次非遗节,胡永春也将为观众演奏“达比亚”。“这个乐器可以弹唱,还能边弹边唱边舞。”

达比亚又称“达边”,是怒族古老的弹拨乐器,多用于独奏或民间歌舞伴奏。通体用木制成,三角形或梨形音槽,有柄,颈微屈,颈端四轸,系同等粗细四弦,系4条羊肠弦,现多改用钢丝弦。正面蒙以松木薄板,其上开有若干小圆形出音孔。以琴颈作为指板,不设品位。

胡永春制作的乐器 达比亚

胡永春的达比亚是自己制作的,由共鸣箱、琴头、琴杆、弦轴、琴马和琴弦等部分构成。“小时候琴弦很不好找,因为传统是用飞鼠肠、羊肠做弦,到我这一代用钢丝弦。不过那时候也不好买,就把老电话线拨出来的做弦,声音清脆,我觉得比现在的钢丝弦有味道。”

胡永春回忆,自己小时候常常跟堂哥一起捣蛋,“那时候老电话线也不好找,等我爸爸和大伯出去工作之后,我和堂哥就拿出他们的达比亚,淘气拧弦,拧坏了就躲起来。不过,后来因为读书没时间摸乐器,但自己本身又很喜欢爱好,从事的工作也与文化有关,就又开始慢慢学起来。”

胡永春

一般来说,“达比亚”不为歌唱伴奏,只为舞蹈伴奏,演奏者们根据情绪的变化不断变换旋律节奏,成为整个舞蹈的指挥者。 “据史料记载,达比亚光定弦就有12种,每种都可以演奏很多曲目。达比亚舞都有专门的名称,必须达比亚的伴奏才有那个味道。”

除了正在展览的达比亚,胡永春身后还背着一把演奏用的达比亚。这把乐器的共鸣箱上,他特意把音孔做成了“时钟”形象,“对于非遗的保护,就应该与时间赛跑。”当年,胡永春因为兴趣拜了不少老师傅,向他们学习达比亚的制作与演奏,如今,他也带了几个弟子,“但演奏这块儿的徒弟还没有,制作带出了六个人。”这几个弟子,都是当地的农民,“现在他们自己开了一个小车间,只靠手工做琴就能维持生活,不用出去打工了。”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