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双城志 经济共生㉜| 中国经济“第四极”呼之欲出 成渝双城发展“同频共振”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0-06-02 17:29 79885


封面新闻记者 杨晨 刘牧雨 张渊

专家名片


李勇,研究员、教授。重庆市人民政府前参事、重庆前沿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曾任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重庆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产业经济。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指出,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提出,也是继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之后又一重大国家战略。

中国经济“第四极”呼之欲出。

随即,两地之间各项合作协议陆续落笔签署,在驶向一体化发展之路上,以期产生出“1+1>2”的效应。

就在今年4月30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协同发展(制造业)专项工作组第一次会议暨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在成都举行,川渝两地经信系统携手按下“启动键”,共同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制造业协同发展。

成渝地区本就是我国制造业重要集聚区,制造业不仅是过去发展的坚实根基,还是未来开拓的必由之路。切实发挥制造业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主体作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将全面提升成渝地区制造业全球竞争力和产业带动力,打造出中国制造“第四极”。

“制造‘第四极’,实际上就是与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成中国经济‘第四极’相呼应。”李勇表示,要想打造中国经济‘第四极’,就需要与之相匹配的产业作支撑。

国家“画”下双城经济圈

经济区到经济圈 国家对成渝更加聚焦期望更高

从2011年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到2016年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再到目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提出,李勇均有参与研究和见证。

如今国家画下这个“双城圈”,在李勇看来这符合两地发展,顺理成章。

“2011年作出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其实是为了回应当时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李勇介绍,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也有了新的特点,摒弃了以往平均分配资金和资源,“片撒胡椒面”的做法。“以前就是给西部的12个省加上新疆建设兵团每个都给点补贴,但到了新一轮,就开始关注重点区域的发展,其中就包括了成渝经济区。”

成渝经济区的规划关注面大,既包括了城市又囊括了农村。“但到了2016年,就聚焦到了城市,所以提出了‘城市群’,范围有所缩小。”如今提出“双城经济圈”。李勇指出,这个范围进一步缩小。“目的是便于得到中央支持,有效安排和落地重点项目于双城经济圈中,更加聚焦,也更容易出成果。”

他表示,这个提法,更突出地区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确立了新的标高。“经济圈,就是要以带动力很强的超大、特大城市为中心。现在指向很清楚,一个是重庆,一个就是成都。”

重庆和成都各自也早有“身份”加持。四川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主体就在成都,同样重庆也有设立,而且还坐拥中新合作示范区。双重叠加,势必加倍提升西部产业体系国际竞争力,产生更多经济发展新动能。

加上今后区域内轻轨、城际铁路、高速路网等纵横交织,增强互动联系,天府国际机场,重庆第二国际机场对外开放的布局和建设,整个区域就是朝着中国经济“第四极”迈步。在2030年实现由国家级城市群向世界级城市群的历史性跨越,也势在必行。

“而想要打造中国经济‘第四极’,就需要与之相匹配的产业作支撑。”李勇指出,成渝地区本就是我国制造业重要集聚区,切实发挥制造业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主体作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将全面提升成渝地区制造业全球竞争力和产业带动力。

摸清产业家底

成渝可携手共同编制规划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成渝地区已经积累起一定的制造业家底,并具有发展优势。如果按规律进行规划和整合,将形成强大的产业集群合力。

采访中,李勇也向封面新闻记者梳理出了目前成渝地区六大制造业产业集群,包括了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业、食饮产业、先进材料产业、能源化工类产业以及工业互联网领域。

截至2018年末,成渝地区规模工业总量约六万亿左右,四川有四万亿左右,重庆有两万亿左右。总体来讲,成渝地区已经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或装备制造(包含汽车和摩托车)为主导的,在细分领域又各有擅长的制造业体系。关联程度高,互补性强,已经具备了实现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和初步条件。

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两地总规模达到1.5万亿,硬件部分1.1万亿,软件部分4500亿。“四川在集成电路软件、软件信息服务业等细分领域具有优势,而重庆在笔记本电脑手机生产等细分领域则相对突出。”李勇给出数据,重庆的笔记本电脑产量占到了全球的34.9%,手机占11.4%。

“装备制造业两地总规模达到1.4万亿,但也各有优势。成都的擅长领域在重型装备航空航天能源设备等,而重庆的汽车和摩托车年产量,分别占全国的7.3%和14%,具有一定的规模效应。

李勇强调,成渝地区这两大产业已经在中国形成影响,未来的目标是打造成世界级的产业集群。

“而其余的四大产业,目前的目标则是继续向国家级的产业集群进发。”他举例,在食饮产业,成都在白酒领域已经积累深厚,优势明显,而重庆在榨菜,调味品等方面特色突出。“未来可共同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消费产业集群,包括中高端白酒产业集聚区,或推动城市特色美食工业化。”

抓住已经到来的十四五规划编制窗口期,李勇认为两地可共同编制产业规划。

“共建世界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我觉得要作为我们未来五年发展目标。并加快优势领域的升级步伐,加快‘5G’、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电子终端产品植入,加强智能家电等新型终端产品开发,以及推动代工企业加快智能化改造步伐等。”

同时,要做好前瞻性的布局。“要做好新型电子器件研发,去学习前沿技术的做法,而且必须要从产学研一体化开始做。”

既然要打造世界级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李勇也强调,两地需要统筹布局基础设施,做好相应产品设备的研发更是关键。

专家访谈:

同频共振

封面新闻:两地在电子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方面都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目前两地携手,在资源配置、产业规划等方面要如何去化解以前可能存在的“竞争”?

在一些关联程度高、互补性强的产业,又该如何规划互为上下游?如何解决以前存在的产业同质化过高,以及产业分工协作不充分等问题?

李勇:在做好充分调研,摸清家底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规划引导,可选择先合作并共同推进几个支柱的产业。但同时也要交给市场,由市场来配置资源。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成都就要重点发展集成电路,还有软件产业,因为这些先天就是成都乃至四川的优势,一部分相应的配套企业就可以向重庆转移。同样,重庆优势产业的配套也可以交给成都企业来完成。

在装备制造业方面,尤其是汽车产业里,实际上各有侧重已经很明显。四川包括成都地区以日系汽车为主,而重庆这边的门类更加齐全,有以本土长安为代表的微型车,红岩、五十铃为代表的重轻型车,还有美系汽车福特等。双方各有主打,也可共同编制产业规划,互为上下游。

空间布局

封面新闻:处理好了成渝两座城市之间的互动关系,又如何让双核共同带动其周边区域的产业发展?在此带动下,周边区域相互之间又该怎样合作?

李勇:空间布局大体上是围绕重庆主城和成都市双核,发挥他们的科创,人才和公共服务优势,加强创新要素集聚整合联动。我们还要考虑的就是在这里怎么做好一系列的平台,包括工业互联网平台,公共服务平台,科技型的中小企业孵化平台,可以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根据布局,我们还要打造渝西成东。充分发挥永川,大足,荣昌,铜梁,璧山等渝西城市,以及资阳,简阳,内江,遂宁等成都以东的城市的优势。这些地方地处成渝地区腹地,处于低坡缓丘,整个国土开发空间比较优。

在加大成渝地区以外龙头企业的引进和培育力度的时候,这些区域就要做好承接,重庆主城和成都之间的产业转移和创新孵化的成果转移就可以集中到这些地区。如果未来一些龙头企业总部落户成渝地区,这些地方就相当于生产基地,生产车间。以此通过大项目,大集群,大基地的发展方式,把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等做大。

同时,培养绵阳-眉山,泸州-万州这两条线。绵阳-眉山一线就是要做好航空航天和装备制造业,四川在这方面早有优势。而泸州-万州一线上,在沿江发展这一带,可依托整个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和黄金水道的优势,发展特色资源加工以及新材料加工。

前瞻性布局

封面新闻:您提到对成渝两地产业规划要做好前瞻性布局,尤其在产学研一体化,您觉得如何推动?

李勇:按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超前谋划科学城高端产业。聚焦实际发展需求,前瞻性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打造智能制造创新基地,其中就包括了培育发展创新服务集群。围绕大学城、西永、高新区,汇集国内外领先的高校、科研机构、科研团队、科技“独角兽”企业、与西部产业需求相适应的科技大装置平台、科技服务平台等,承载综合研发、创新服务、实验中试、科学教育、研发创意、文化交往、交易展示、金融服务、人才服务等功能。

同时,培育发展成果转化和产业培育集群,围绕大学科技园和西南大学,发展以机器人、数控机床、轨道交通、智能终端、软件行业、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为重点的科技转化、应用及配套测试、创新创业、科技服务和战略新兴产业培育等功能。

智造升级

封面新闻:加快对传统制造业的智能化改造升级,成渝地区又该如何发力?

李勇:其实也就是超前谋划科学城高端产业,打造创新应用集群。围绕建设智能制造重镇,紧跟智能制造装备、智能终端消费品、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前沿技术和产业发展需求,实施智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引进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纳米技术、智能感知、人机交互、智能物联网等前沿应用技术,强化科技创新应用,助力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培育壮大。紧跟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应用潮流,以开展对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升级。

产业集群目标

封面新闻:两地在合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方面,未来的目标是打造成具有世界级的产业集群。成为世界级的产业集群的标准有哪些?两地该如何发力?

李勇:之前也提到,如果从量来讲,一些产业算是达到了“世界级”。比如重庆的笔记本电脑产量占到了全球的34.9%,手机占11.4%。但衡量是不是世界级产业集群还要看产业能级,在整个全球的发展格局中要具有综合竞争优势。

市场的主体也是衡量标准。以汽车产业或者装备制造业为例,千亿级的企业在重庆只有长安,四川只有长虹,与京津冀长三角地区相比,还有差距。我们的品牌,技术和创新能力都有待提升。还有我希望我们能不仅拥有基础的产业链,还要占据中高端。

从产业协作来看,整个两地主导产业关联度较高,但是产业链包括供应链和创新链还没有实现深度融合。所以我们要通过规划的形式,将两边产业整合起来,向“世界级”标准努力。

开拓“视野”

封面新闻: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成渝也会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市场,除了带动区域,面向国内,也要利用一些区位优势向欧洲、南亚东南亚等地区进行辐射。您为此有何看法?

今年3月,被称为中欧班列(成渝)的两辆班列分别从成都、重庆两地出发,标志着两地中欧班列开行突破1万列。同一天,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与成都市青白江区国际铁路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成都、重庆开行的中欧班列是国内运输货值最大、辐射范围最广、产业带动最强的两大中欧班列。截至2019年底,成渝地区的中欧班列累计开行数量占全国的比重超过40%。

成都国际铁路港、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作为西部经济活跃的两个增长极,双方都持续推进着国际铁路班列的建设。

而且通过中欧班列运送出的,都是一些诸如笔记本电脑、打印设备等高附加值的产品。甚至在疫情期间,班列都稳定开行。未来,如何将两地六大产业集群里的产品通过班列运送出去,两地资源如何整合尤为重要。

评论 2

  • fm946525 2020-06-05

    长三角一体化

  • fm946525 2020-06-05

    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