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川剧编剧徐棻①丨“徐家花园”看戏度过童年时光

封面新闻 2018-09-17 07:35 34436

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见习记者 徐语杨 摄像 关天舜

徐棻,1933年生于重庆,国家一级编剧,川剧史上第一位女剧作家。代表作《王熙凤》、《死水微澜》、《目连之母》等,3次荣获“曹禺戏剧文学奖”,两次荣获“文华大奖”及“五个一工程奖,“巴蜀文艺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如果不询问年纪,平常人可能很难猜出眼前的徐棻已经85岁高龄。虽然满头银丝,但她头上扎着精致的发带,戴着眼镜,穿着裙子,微笑地坐在沙发上等待采访,全然没有一丝老态,优雅大方、从容不迫。这样的气质,宛若经过岁月洗礼后的明珠,如今依然闪耀在川剧舞台上。

幼年的徐棻和戏剧就结下了不解之缘,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好像这辈子她就该搞戏似的

抗日战争爆发后,重庆成为大后方,许多人从外地到重庆躲避战乱,其中不乏有北方人。那时的徐棻正在重庆念初小,同学、老师都不是重庆本地人,他们说着好听的“京片子”,看唱戏看戏,时不时还组织学生表演街头剧。念到高小后,弹风琴的音乐老师又酷爱歌舞剧,不仅自己编剧,还让学生们将家中的被套带到学校,披在身上当做舞衣。

这就是我幼年的启蒙,那个时候,戏剧是垄断舞台的。”徐棻说。但让她真正接触到传统戏剧轮廓的,还是一段在乡下躲警报的经历。

略有积蓄的徐家曾在老家购得一处破败的将军府,取名为“徐家花园”,本是徐棻爷爷养老之用。抗战之后,为了躲避日本轰炸,徐氏一家老小便从城里回到乡下的“徐家花园”。

宅子很大,除了徐棻一家住下外,还余有空房间。当时的国民党伤兵管理处便向徐家征集了前堂多余的房间,用于办公之用。“他们是清一色的外地人,平时没有什么兴趣爱好,就是爱看京剧。”

于是,“徐家花园”的花厅成了唱戏的舞台,上面吊一盏煤气灯,下面放一排排的椅子,徐棻的祖母和妈妈婶婶们坐在第一排。几近是每周一场,只要锣鼓一响,四邻八里的人都前来围观。那时的徐棻就趴在戏台旁边的梯子上,在那咿咿呀呀中度过了她童年时光

看了几次之后,徐棻的祖母对京剧就愈发喜欢上了,便自己掏了私房钱,请来外面的戏班子教小辈儿们演戏,准备从根源上解决“剧荒”的问题。

有嗓子的就唱,女孩子大部分都学唱,男的就学拉琴打锣鼓。”但是无旦不成戏,徐家祖母组的班子还差一个唱旦角的娃。

“因为我在学校演过歌舞剧,于是就把我抓去唱旦角。”徐棻笑着回忆道。堂房三哥学的拉胡琴,自己拉了没人唱,便总将徐棻叫去帮唱,还在桌上放上尺子和糖,唱好了吃糖,唱坏了吃打。徐棻比他小上许多,只能任由其“欺负”。于是,在这“恩威并施”中,徐棻算是在京剧上“开了窍”。

【下期预告】

徐棻大哥挚爱话剧,初次为童年徐棻打开话剧新世界的大门。初中和高中阶段,徐棻看了大量的话剧,同时也成了学校里的响当当的一名“小演员”。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