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评丨人生底牌

封面新闻 2018-11-11 10:45 34897

段蓉萍

从盛开到枯萎,只是一个过程。悲苦是常态,不是例外。故事才刚刚开始,用回忆抵抗现实。

这几句话是我收到李西闽寄来新出版的散文集《肉身》封面右上角的几句话。

在李西闽个人简介的最后一段,对这本集子做了如下概况:《肉身》既是一部关村庄史,更是一部个人成长史、人格嬗变史。是作家向天地摊开的人生底牌。

李西闽出生在福建长汀县河田镇,其族人在此生活了八百多年。在本书收录的34篇作品中,涉及其族人的篇目占据大半,计16篇,足见其分量轻重。

村庄有族人,还有邻居和同学,如《赤婆婆漫长的悲伤》中的赤婆婆、《元金生》中的金生、《连阴雨》中的丘火木、《殁于浅水》中的钟红卫、《红鱼》中的阿花等篇目中为读者展示了这些人的形象和故事。

由族人、邻居、同学等共同繁衍生息的村庄是什么样子呢?

河田镇的地形怎么说呢,说是高山,它最高不过千米,说丘陵,也有二三百米,大致是低山高丘的模样。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所以在众多篇目中都有雨的描写,从不同侧面衬托人物情绪。不仅是表象意义浪漫诗意,许多时候更有愁苦和哀伤在雨中。这为人物情感的表达,找到了一个很好的介质。

其次我们来看其建筑。李西闽在《苍茫老屋》中这样描述:站在至今还屹立不倒的门楼前,看着上面写着的“饮水思源”四个大字,心里充满了无限的感伤。老屋是座三进三出的府第式建筑,还有一排偏房。据此我们不难推断,这是徽派建筑风格的民居,之所以有这样的建筑,源自靠近江西婺源。这么一来,即便没有去过河田镇的人,眼前也有了一张清晰的画面,白墙灰瓦,河溪清澈,树木葱茏。树有开着淡黄色小花的枣树,有河堤上的老樟树等。

从院子里的正门走进老屋,是下厅,下厅是放农具的地方。中厅是老屋最大的厅,摆了六七张饭桌。曾是生产队开会的地方,也是家族议事的场所。

从任何一家的院门或者窗户望去,处处是景,窗窗如画。这样的地方,总是有故事的。

其三我们再看乡俗。这是村史中重要的部分,也是人间烟火最动人最刻骨铭心的部分。这通常以各种节庆体现出来。

清明时节,家族的男丁们会聚集在大厅里,商量祭祖事宜。清明节之后,迎来了端午节,端午节过后是尝新禾。其实就是六月节,一般是新稻谷收获之后,用来庆祝丰收。之后是七月节,也是鬼节,整个晚上,大人们都在打糍粑,据说是驱鬼。八月节是中秋节,妇女们整个晚上都在玩一种叫卜花的传统游戏。九月节是客家人的大节。然后是春节,中厅的热闹达到了一年的最高峰。

可以想见,整个河田镇在不同的节庆中,流淌着带有地域特色的乡俗传统文化。成为他故乡记忆中乡愁最本真的部分。

与之相伴的还有灵蛇、猎狗、红鱼、大鸟等。每个人物是一个故事,这些生灵同样有故事。这人与生灵的故事共同书写了村庄的历史。让曾经落寞、沉寂、贫穷、苦难的村庄,因此而饱满、厚重、明亮、温暖。

在历史的发展中,时代在变,村庄也在变,从没落,走向发展,生活在村庄的每个人都是参与者和见证者。

他年纪轻轻便跟着乡人外出去工地打工,有说不出的艰辛苦闷,除了吸烟喝酒,似乎再看不到希望和出路。后来参军到空军某部服役,人生最为灿烂的岁月都是在部队度过的。他身上具有了军人的果敢、担当、责任的品质。

如果说苦难的少年是李西闽人格嬗变的第一重因素,那么21年的军旅生涯是他人格嬗变的第二重因素。当然更为重要的第三重人格嬗变则是在2008年的大地震。

在《她去了天堂》一文中,看似在怀念吴丽莎。但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到在地震后,他发生的变化,不仅关注亲人、自己,还把目光投向了灾难中,以及受灾的普通人。带病亲赴地震一线,募集资金、寻找项目等。作为民间个人的行为,一件小小的事情,都将付出巨大的努力,其中的甘苦只有他自己知道。

满身是病,可以安心在温暖的家里休养,最多捐点钱。可李西闽直到身体无法支撑时,才不得不返回家里。

这样的人格嬗变不是瞬间完成的,是伴随其成长不断积淀而形成的。

在人们的眼里,李西闽不再是一个普通的人,一个普通的作家,是一个重生的人,是一个榜样,是一个英雄。

我的眼里,李西闽是一个大彻大悟且大悲的人。这个悲,不仅是来自肉体的疼痛,更有精神世界的慈悲。这让李西闽有了一种大善大爱。他在微信里给我说,他向某大刊推荐了一位18岁作者的小说,因为作品比自己写得好,心里就喜欢,就激动。能够帮助到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李西闽发来一张照片,面色红润,笑容可掬。我想,李西闽终将会成为能容天下事的人。

《肉身》 李西闽 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