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档案|老成都瞭望塔“忘橹楼”:监测方圆十里火情

封面新闻 2017-11-21 21:20 34169

老成都消防队,工具齐备

成都第一支消防队出现于哪一年?

1903年,成都警察局设立消防队,全队72人。

成都第一座火情瞭望塔建在哪里?

1904年,老成都东城门洞,监测方圆十里火情。

发生火灾后,拨打那个电话?

33,1000,9。

当时消防警察大队配备的消防器材有哪些?

救火车1部,人工唧筒6部,还有水桶,火钩,斧头等工具181件。

翻开成都档案,民国时期的消防,远超你所想。

防范宣传

火灾比盗贼还厉害

家家都有的灭火神器:太平缸。

防火从根源抓起,就得提高民众意识。

1933年秋,成都警察局发布了带插图的消防宣传广告,图中可见在当年华兴街警察局大门和里面的观察火情瞭望塔,大门一旁向外半敞开的三间房内,分别有当时手推车式人力救火车。这图中所画位置其实就是如今华兴街的锦江区消防大队所在之地,大门的朝向都未改变。

这张消防宣传单上,广告语形容火灾比盗贼还厉害,同时提醒市民:“烟头,纸,煤,火柴,蚊烟,燃料,干草”等易燃物质都要妥善安置,夜间家中多蓄水,着火时应该冷静,不能只顾财产而不参与救火。

其实防火规范还不止这些。成都市档案馆编研人员还展示了一份老成都时期火灾预防办法,其中限制对烟花爆竹的生产和使用,不允许在厨房堆砌柴草杂物,一些汽车修理厂也不得在夜间“持灯火取上汽油”。

家中或邻里遇火警怎么办?电话出现后,成都市也公布了三个火警电话:33,1000,9。在成都市档案馆出具的一份当时关于管理火事的临时办法中,就有提到“管区发生火警有不可收拾之势,守望警士须以市用电话告知本队……”公布的电话就是这三个。办法中也提到,报警者需要将自己的身份名字同时申述以资联系。

家家蓄水

水夫专管千口太平缸蓄水

旧时的成都有比较完善的消防系统。为了解决“远水救不了近火”,当时的成都警察局还在城内沿街口,以及深宅大院放置了1100多口石材打造的水缸。火患来时能用其所蓄之水灭火,以保人财平安,此物就叫“太平缸”,这也算早期的公共消防设施。

这样的水缸可大可小,通常直径达到五丈左右,形状有圆可方,缸壁通常都会刻上各种吉祥的图案,平时蓄满水可在里面养一些观赏鱼儿或水草。但警局也作出规定,每数日,各家各户不论公私的太平缸必须换新水,以保证不时之需。

成都市档案馆也保存了一份当时消防蓄水池(包括太平缸)位置一览表,可作为佐证。从中可见消防水池安排密集,且在重要地点和人群密集处均有设置,包括大慈寺门口、三槐树街东口、忠烈祠门口等。

一些妇人往往图方便,就利用此缸的石材和蓄上的水,就近去磨自家的菜刀剪刀。“久而久之,石缸边上的石板便磨出了弯牙状的缺口,加上不时还有戏水玩闹的孩童,太平缸的蓄水能力也便打了折扣。”成都市档案馆编研人员介绍,在1913年成都警方也发出了保护太平缸的训令,同时,也为其配置专职管理人员“水夫”,作日常的监督。

“平时他们的工作是阻止居民在缸边磨刀,向缸内投掷石块;还要经常取水保证缸内水位。此外,每半个月要把缸彻底淘洗一次。发生火灾时,‘水夫’要给救火人员指明太平缸的位置,并且要参与救火。”

瞭望火情

“忘橹楼”掌握方圆十里火情

老成都的火情瞭望塔,修建于城门洞

登高才能望远。为达及时监测火情以及判断失火地点之目的,老成都在东南西北的城门洞都设有瞭望塔。四川民俗专家刘孝昌介绍,这也是老成都初期的火情通讯设施。在老成都人的记忆里,这也是当时城市里最高的建筑。

1904年,第一座瞭望塔设立在东门城门洞,当时称“忘橹楼”,由四川省警察总局为消防队修建。“楼高十丈,宽四丈五,上下五层,顶悬铜钟,居高临下,瞭望四方火情,凡方圆十里以内者均悉如指掌,唯城外需用望远镜才能俯瞰,遇警伴以敲铜钟,吹口哨作为通讯联络。”

到了1908年,当局重视消防工作,将木质的瞭望台改成了钢架结构,塔内值班人员24小时轮岗,白天看烟雾,晚上察火光,不敢有一点懈怠。往往瞭望塔旁边就有消防队,一接到上方的指示便拿起装备,立即出动。

除了统一官方的消防安排,老成都同时也要求城内各大商铺购置铜水枪,每户备用两到三支,以达到自救的目的。另外,成都城区街道设有专门的火政室,后称为消防室,负责基本上十来条街巷的火政相关事宜。每个消防室内,配有铜水枪、水龙、火钓、斧、瓢、竿等物。

刘孝昌介绍,消防室多为单间,门面约宽一丈,进深两尺,装有两扇用两三寸厚木条做成的牛肋巴栏杆门,大门只可向外敞开,门上象征性挂把铁销。“屋内正中有一架铁木结构的救火所用水摇水龙,当门墙边各放有长木立架,立架上插有四、五十杆带长木柄铁制的抓钩、板斧、铁叉和用于喷水灭火一、二十支铜水枪。”室内墙上还挂满水桶,这些水桶多由镔铁皮子所做成,形状奇异。桶身一半平一半呈弧形,且尖底,目的为方便取水。

官民联动

轿夫水夫组成民间消防

民国防火宣传标语

1903年,成都警察局成立后,在局内设立消防队,全队72人,负扑救火灾之责。这是成都市有史以来的第一支专业消防队伍。

1933年,四川善后督办公署督办刘湘,饬令成都市公安局更名为“四川省会公安局”。在其行政科下设有消防队,对外称“四川省会公安局消防队”,编制76人。到了1937年四川省公安局奉命更名为“四川省会警察局”,消防队也随之改名为“四川省会警察局消防队”,编制73人。而在1941年,四川省会警察局消防队正是扩编更名为“四川省会警察局消防大队”后,编制也增至194人。大队下属6个分队,除一二分队驻守华兴街局本队外,三分队驻外东牛王庙,四分队驻外南真武庙,五分队驻外西回龙寺,刘分队驻外北水神寺。

当时消防警察大队配备的消防器材,就有救火车一部,人工唧筒六部,还有水桶,火钩,斧头等工具181件。另外省会警察局分局分驻所、派出所均配有唧筒18部,及简易消防拆卸工具2000余件。

除了官方专职消防队外,1905年四川警察总局规定除专职消防队外,令就近轿铺、茶坊、指定轿夫、水夫为“义务消防”,遇到火警便立马到集合地发给消防工具,戴上安全帽提上水桶便前往火场。救火完毕归还用具后,每名还给钱百文。这是成都义务消防队的雏形。

1934年,鉴于人口密集,火警时有发生,当时的四川省公安局采取混合消防形式,召集青壮男子组编义勇消防队。在较密集街道,各街道成立一个分队,小街道三四条街合编为一分队,每队40人,总计四千余人。这也是成都市消防第一支正式义务消防队。

消防工具/

锣鼓:用于失火后报警。

斧头、锯子、梯子、火钩等:用于“断火”。因当时的房屋主要是草木结构,砍断房梁、勾断稻草可以控制避免火势绵延开来。

水带、水龙、手摇压水机:这些装备通过人力从水井、河道、太平缸取水灭火。由于是人力压水,所以喷水量的大小和射程自然不能和现代工具比。

“唧筒”,也称“水龙”:外表像水枪,是一个可以上下伸缩的套筒。将它放在太平缸里提上套筒,水便被吸入内筒“腹腔”中,当再压下套筒时,水即从喷口喷射出。

“火烛车”:由红木,青铜和铸铁构成。发生火灾时,众人将其沉入水塘,合力在塘中压水救火。车下装有4个直径30厘米的铸铁轮,车身设有一个长方形的储水槽。救火车内有一“主控制室”,设三个青锅加压泵,两个小加压泵是入水口。中间的大泵出口处窄,并有细密螺纹,可使大泵紧紧连接铜质喷水枪。救火时,大家通过上下摆动扶臂,利用杠杆原理带动小加压泵里的活塞上下运动,将水压进大泵,水通过大泵顶部的关口喷射而出。

封面新闻记者 杨晨 部分图片由刘孝昌提供 档案资料由成都市档案馆提供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