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双城志·经济共生㉓|李后强:“双星”辉映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有望成为世界级城市群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0-05-21 07:30 145561


人物名片

李后强:

四川省社科院党委书记、教授,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

封面新闻记者 秦怡

自古以来,成渝“一家亲”,同住长江头,共饮一江水,成渝历史同脉、文化同源、地理同域、经济同体。

今年年初,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中国西南。

“关起巫山峡,巴蜀是一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李后强是重庆云阳人,在他身上交叠着巴文化与蜀文化的两种特性,“巴与蜀的特色整合,应该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合作未来发展的方向。”

5月6日,四川省委省政府为成都东部新区授牌。提及成都东部新区的定位,近年来一直关注成渝地区发展的李后强如是形容:“是双城之间的桥梁、纽带、通道和铆钉。”

在他看来,这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渐入佳境的信号:成都向东,“东进”战略引导着重大项目布局不断往东朝重庆方向延伸,东部新区成为推动经济圈建设的新平台;重庆向西,渝西片区成为重庆工业化、城镇化最活跃的区域。

“分家”了20多年的川渝两地,不断用充满新意的合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巴蜀力量。由此,东进西拓的相向发展,“双星”辉映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更是充满着无限可能。

李后强

谈发展潜力

双核型椭圆经济圈 有望成为世界级城市群

从“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城市群”再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条目标更加明晰、定位更加精准的发展道路开始在巴蜀大地铺陈开来。

一个“圈”的划定,让成渝两地的合作在层次上有了提升,“体现了中央对成渝地区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李后强更为看重的,是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对两座中心城市的认识,“成都和重庆两个极核在辐射带动周边腹地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也意味着处理好成都和重庆关系、实现成渝协同发展,是推动川渝两地整体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

翻开中国地图,李后强圈着重庆、成都两座城市画了一个圆,“你看,如果我们把成都和重庆分别作为焦点,把其他市区县作为‘行星’,可以画出一个像双黄蛋一样的经济圈。”在这个“圈”里,成都和重庆是万众瞩目的焦点,是屹立在四川盆地的两座国家中心城市;如果将其看作一个整体,这是一个遵循差异协同规律的整体区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双核型椭圆经济圈。”

在中央的部署中,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承载着一个重要的使命,是要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李后强表示,这是时代的机遇,也是历史的选择。过往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成渝地区历史同脉、文化同源,经历了长期接触、交流与融会的过程。

时代的脚步向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为东西结合、南北交汇的中间地带,叠加了多项国家战略:是“一带一路”建设和“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两大战略的交汇点,是打通“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重要战略支撑,是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示范区。

重要的发展机遇,也意味着使命和担当。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重庆、成都两大国家创新型城市和绵阳国家科技城的区位优势,让它有望打造成为西部创新驱动先导区。在李后强看来,这里毫无疑问地具有成为中国“第四极”的潜力,并有希望成长为世界级的城市群。

成都东部新区规划效果图 封面新闻资料图

谈发展方向


成都东进重庆西扩 推动双城经济圈高度一体化发展

如李后强所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一个“双核型椭圆经济圈”,重庆和成都分别是椭圆的两个焦点。

经济圈内,“焦点”之外的其他城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存在。在成渝城市群,除了成都和重庆达到万亿级之外,仅绵阳等少数几个城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000亿元,“双核独大”导致“中部塌陷”格局明显。

如果放在全国版图来看,经济圈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影响着区域内的经济总量。近10年间,川渝地区生产总值取得了年均超过10%的增长率,已经接近6万亿元规模,但与长三角城市群(21万亿元)、粤港澳大湾区(10万亿元)、京津冀城市群(9万亿)差距明显,更无法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26万亿元)和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22万亿元)等世界级城市群相比,发展差距明显。

如何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度一体化发展,成为推动其建设的题中之义。李后强表示,落实好“成都东进、重庆西扩”的重要指示精神就是关键。

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渝在行动。5月6日,作为四川省的第二个省级新区,成都东部新区正式授牌,它的定位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平台;几乎同时,重庆科学城升级为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升级后的西部科学城,将采取重庆和四川合作共建的模式,形成以重庆基地和成都基地为主的“一平台、两基地”格局。

重庆高新区 图据重庆高新区网站

“东部新区的设立,重庆科学城的升级,两大新平台的落地,是成渝双圈建设背景下,两地相向发展的最直接体现,能通过两大极核城市的进一步辐射带动作用,有效避免‘中部塌陷’问题。”李后强说。

他还表示,要唱好成渝“双城记”,成渝两市还应将“拔河效应”变为“抱团效应”,在“相向而行”的一体化发展中,应注重思维突破、机制突破、保障突破和智库突破。

5月14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与重庆社会科学院在成都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率先搭建川渝高端智库机构合作平台。李后强表示,这标志着川渝两省市社科院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创新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携手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天府新区 图据天府新区管委会网站

谈建设目标

衔接国家战略 打造中国经济发展“第四极”

在中央部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时提到,要使其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李后强表示,各个目标建设各有重点。在建设重要经济中心时,应主要突破经济总量在全国占比偏小,与武汉、杭州等同一方阵城市的激烈竞争和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等瓶颈,“应整合成渝经济资源,突破现有利益格局,释放‘双核椭圆’的张力,从而以开放合作提升经济辐射带动力。”

在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时,应以重庆科学城、成都科学城和两江协同创新区等重大平台为依托,构建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和创新集群,围绕生物技术、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领域进行协同攻关,携手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 图片来源:重庆两江新区网站

同属国家西部内陆地区的成渝两地,在创建改革开放新高地时,应注重给市场放权,着力培育世界级企业。同时做好资源整合,强力促进区域间发展,深度参与国际间合作。

至于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李后强建议应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契机,加快改善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加快成渝城市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文化资源互惠互享,共同打造成渝教育高地和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地理位置上有一个特殊之处在于,它是“一带一路”建设和“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战略的交汇点。李后强表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还应与上述国家战略更好地衔接,从而实现打造中国经济发展的“第四极”的历史使命和战略目标。

专家访谈


李后强

封面新闻:从“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城市群”再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您如何看待这一发展历程?

李后强:这个历程体现了中央对成渝地区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也表明了对成都和重庆两个中心城市作用认识的深化,意味着对成渝地区的认识更加深刻、定位更加精准、目标更加清晰、重点更加明确、层次更加提升。

从经济区到城市群再到双城经济圈,既意味着成都和重庆这两个极核在辐射带动周边腹地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也意味着处理好成都和重庆关系、实现成渝协同发展,是推动川渝两地整体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

封面新闻:成渝双城经济圈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意味着什么?释放了哪些信号?

李后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双核型椭圆经济圈”,如果我们把成都和重庆作为椭圆的焦点,其他市区县作为“行星”,可以画出一个像双黄蛋的经济圈。

这释放出中央关于促进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要求和新理念,即更加重视跨区域、次区域规划,更加重视提高区域政策的精准性,更加重视以中心城市带动区域整体发展。

我认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总原则还是那句老话: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出真知。我们的实践、创新,要走在真理、规则之前。

封面新闻:成渝城市群是中西部地区唯一由两大国家中心城市构成的“双核”城市群,在培育重庆和成都两大现代化都市圈方面,成渝两地有哪些重要机遇?

李后强:一是能带动核心城市高密度发展,把成都和重庆两个城市的经济体量在这个战略中能够做到足够大,让产业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优化,通过其“溢出效应”辐射带动下一等级城市发展,引导其他城市发挥磁场效应吸引信息流、发挥洼地效应吸引资金流、发挥抱团效应吸引项目流、发挥灯塔效应吸引人才流、发挥聚变效应吸引知识流,有效解决“灯下黑”和虹吸效应问题。

二是能推动产业分工垂直化发展,站到全局的角度明确成渝地区各城市的分工,使它们从研发、设计、零部件生产、加工装配、物流配送、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中,选择某些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确定各自分工,从而避免产业同构和同质竞争。

三是能驱动城市功能大关联发展,破除阻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各城市协作的不合理制度,构建城镇、交通、能源、产业、教育、社保等领域的合作机制,实现统一规划、共订标准、无缝衔接和共建共享。

天府新区兴隆湖 图据天府新区管委会网站

封面新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成渝两地面临着产业结构雷同,竞争激烈的现状。成都和重庆两大核心城市之间如何形成分工协作的关系,避免产业结构雷同和同质竞争等问题?

李后强:应以资本为纽带,构建一体化利益共享机制,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是合力共建世界级成渝城市群的关键。

要构建高效协同、利益一致的城市群产业体系,引导成都、重庆“双子星”差异化布局主导产业,周边城市应主动寻求与“双核”城市分工协作和错位发展的发展机会,形成城市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的产业集群或一体化产业链。

要探索成立成渝城市群投资基金,各城市按照经济体量投资,引导城市组团招商,共同投资,制定科学合理的GDP值及税收分成办法,切实避免“相互拆台”“相互杀价”。特别是尽快建立跨区域经济核算、财税分成、土地资源统筹、基础设施投融资、环境容量调剂补给等机制。

研究建立存量税收留存各地、增量税收按照比例分成的税收分配制度,设立以区域土地出让金为资金来源的专项建设资金,建立跨城市的生态补偿机制,权责对等,义利兼顾,推进长江、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和大气污染物联防联治。

封面新闻:与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相比,成渝城市群还有明显差距。背后的原因有哪些?如何破解困境?

李后强:差距的原因在于城市规模缺乏层次、内部同质竞争严重、城际交通连接不畅、创新实力差距明显和区域协调机制缺位等五个方面。

唱好成渝“双城记”,关键在于如何将成渝两市的“拔河效应”变为“抱团效应”,如何使“双城经济圈”的“哑铃式结构”变为“橄榄型结构”。

以成都东部新区建设为例,它的定位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平台。为此,应以国际惯例和国内经验为参照,确定发展战略,作好远景规划,加大对外开放,力争在新区效应的有效时段内,使新区成为投资、投智、投身、投物的热点,引进高级人才、引进先进技术、引进名牌企业、引进建设资金,利用政策优势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高科技产业园,铸造竞争优势,为下一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020年3月27日,中欧班列(成渝)开行突破10000列。封面新闻资料图

封面新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如何与我国区域发展其他重大战略更好地衔接,助力打造中国经济发展的“第四极”?

李后强:一是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以共建蓉(渝)新欧班列等为载体,共同发挥带头引领作用。2016年8月,四川和重庆同时获批成为第三批自贸试验区。自贸试验区是思想解放区、责任担当区、压力试验区、内外链接区、政策研制区、探索先行区。渝新欧、蓉欧国际大通道的建立,更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融入欧亚市场提供了便利和可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可借助“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成为新时期对外开放的前沿,联合探索陆上贸易规则,联合开拓“一带一路”市场,共同建设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探索内陆自贸试验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模式、新途径。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强化与广阔欧亚市场的经贸往来,深度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二是加强与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共同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集聚了长江上游的优势资源,可以借助长江经济带这一黄金水道密切与东部、中部地区的经济联系,有效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促进先进产业和生产要素的集聚。

三是积极对接关天经济区等,发挥好带动西部整体发展的辐射作用。成渝经济区和关天经济区是近年来国内经济学关注的热点,这两大经济区作为西部地区的两大重要经济区,经济基础较好和增长潜力极大,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支撑点。两大经济区应规避制造业布局趋同的现象,突出区域特色,形成错位发展,共同带动西部经济的快速发展。

评论 10

  • 哦豁 2020-05-31

    点赞李厚强

  • 阿瑟妮 2020-05-21

    重要的发展机遇,也意味着使命和担当。

  • 放大镜 2020-05-21

    听起来好高大上哦,我只担心将来房价不会飞涨吧。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