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涉信息网络犯罪案逐年上升 诈骗罪案件量占比最高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2-08-01 17:32 43737

封面新闻记者 粟裕

8月1日,封面新闻记者从最高法获悉,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对外发布《涉信息网络犯罪特点和趋势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17年至2021年涉信息网络犯罪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诈骗罪案件量占比最高,为36.53%。

《报告》显示,近四成涉信息网络犯罪案件涉及诈骗罪。

据介绍,该《报告》对近五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一审新收、已结涉信息网络犯罪案件的趋势及网络诈骗、网络赌博以及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等重点犯罪案件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对于广大人民群众识别防范此类风险,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以及相关部门加强犯罪治理等将发挥积极的参考作用。

《报告》显示,案件中18周岁以上未满40周岁的被告人占比最大。

《报告》显示,全国涉信息网络犯罪案件共涉及66万余名被告人,平均每件涉信息网络犯罪案件涉及被告人数约为2.4人。其中,3人及以上的共同犯罪案件占比为9.50%。案件中18周岁以上未满40周岁的被告人占比最大。18岁至28岁被告人占比在2019年达到最低后又出现上升,存在网络犯罪罪犯年轻化的苗头,29岁及以上被告人占比逐年降低。

《报告》显示,涉信息网络犯罪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

2017年至2021年,全国各级法院一审审结的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占涉信息网络犯罪案 件的11.88%。其中各年度的占比分别为:0.06%、0.07%、0.22%、5.78%和54.27%。全国各级法院一审新收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共计7.20万件。其中2017年至2019年呈逐步上升趋势,2020年起呈现快速激增走势。

全国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案件涉及被告人共计14.37万人 。其中,2018 年同比增长383.33%;2019年同比增长581.03%;2020年同比增长2497.22%;2021年同比增长1196.58%。从被告人年龄分布来看,18周岁至28周岁占比最大,为55.09%;其次为29周岁至39周岁,占比34.23%。

《报告》透露,从作案手段分布来看,支付结算环节提供帮助占比最大为53.45%;其次为提供通讯传输支持占比18.25%;提供广告推广支持占比4.95 %。被告人在实施网络诈骗案件时,多以办理贷款、冒充他人身份、发布虚假招聘、征婚交友信息、诱导参与赌博、捏造网购问题、投放虚假广告等方式或话术来欺骗受害人。其中办理贷款的案件占比最高,约占16.71%。

涉贷款案件占全部网络诈骗类案件的16.71%。其中,各年度涉贷款类网络诈骗案件占该年度全部网络诈骗案件的比例分别为:13.62% 、16.71%、18.99%、17.57%、14.93%。被告人在实施网络诈骗案件时,多以冒充他人身份、虚假招聘、办理贷款来进行欺骗。

从被告人冒充他人身份类型来看,冒充女性占比最高为22.20%;其次为冒充熟人占比15.53%;冒充企业职工占比10.96%;冒充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占比9.19%,冒充公检法工作人员占比7.18%;冒充银行工作人员占比5.05%。其余冒充类型还有冒充通信运营人士、专业人士、学生、黑社会和航空公司等。

此外,招聘类型案件占全部网络诈骗类案件的10.16%,其中兼职刷单类案件占招聘类案件的28.01%。从年度占比趋势来看,招聘类案件在网络诈骗类案件中的占比在2018年上升,此后有所回落;兼职刷单类网络诈骗案件,案件量逐年上升,2018年后占比逐年下降,2021年又有所升高。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