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王火①|战争与人,时光与火

封面新闻 2018-07-29 14:02 18050

时光匆忙,呼唤灵魂安定的力量;

消遣当道,我们亲近文化的馨香。

走近名家,打捞历史,获取智慧。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7月16日起推出【口述历史】系列报道,用文字+视频的融媒体形式,与名家面对面,聆听他们经历的如烟往事。用文字刻印文化,用光影留住容颜。

他们历经岁月,自身亦是丰碑。他们传承文化,灵魂铸成琥珀。

他们或传承文脉,让经典绽放;或潜心学术,让智慧传承;或钻研技艺,为匠心彰显。

打捞历史,定格声影。【口述历史】第一季将推出《蜀地文心》系列,马识途、流沙河、王火、李致、白航五位文坛名家将陆续亮相。今天开始,与大家见面的将是名家王火——

王火 摄影 朱建国


【口述历史·第一季】《蜀地文心》系列之三 

本周封面名家 王火

/名家档案/

王火,本名王洪溥。原籍江苏南通如东。1924年7月生于上海。194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1949年后,在上海总工会筹委会文教部工作,任编审干事。1950年,王火参与筹建劳动出版社,任副总编辑。参与创办《工人》半月刊。1953年调北京中华全国总工会,筹办《中国工人》杂志,任主编助理兼编委。

1961年被调往山东支援老区,在山东做过十几年中学校长等工作。曾任山东省作协常务理事。1983年到成都,任四川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参与筹建四川文艺出版社,为第一任书记兼总编。

王火自上世纪四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发表和出版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中包括《英雄为国——节振国和工人特务大队》、《霹雳三年》、《外国八路》、《东方阴影》、《禅悟》、《流萤传奇》、《雪祭》、《王冠之谜》。电影文学剧本《平鹰坟》等。

1997年,其长篇三部曲《战争和人》,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2013年,王火被全美中国作家联谊会授予“东方文豪终身成就奖”。2014年,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设立了“王火文库”。

王火与封面新闻记者张杰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摄影 刘念 实习生 李靖

人对时间是敏感的,担心时光匆匆,容颜易老。但人对时间又是势利的,迟钝的。对一个小孩子,你会想到他即将到来的美好时光。但对于一个老人,人们总不太真的记得,或者不太真的相信,他也曾经是对世界好奇的儿童,是风华正茂的少年。

作家王火,原名王洪溥,出生于上世纪20年代的上海,他的父亲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法科,是上海滩最早一批的大名鼎鼎的律师。他从小住在上海小东门裕福里,邻居都是上海滩的名人,比如著名学者章太炎,中国流行音乐奠基人、音乐家黎锦晖。而且,黎锦晖还是王火哥哥的干爹。之后,父母离异,6岁的王火随父亲从上海搬到南京生活,幸运的是他的后母对他的教育很看重,给他很好的教育。这段心路历程也被王火写进他的童年自传《金陵童话》里。

少年王火

个人的命运总是与时代紧密相连。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寇轰炸南京,正在读初一的王火,随家人躲避战火辗转安徽、湖北,最终到香港。1942年,怀着满腔抗日热情,18岁的王火冲破封锁,从上海只身前往西南求学。一路颠沛流离,他先坐火车到南京、合肥,之后因战火阻隔,爬山越岭绕道,拉纤乘船渡水,经河南、陕西到达重庆江津。之后他考上当时在重庆北碚的复旦大学,就读新闻系。出于“为人民发声”“为公平正义鼓与呼”的理想,王火成为一名新闻记者,在重庆等地写出大量抗日的新闻报道。

比如,王火曾在《时事新报》等报刊上发表了一系列产生较大影响的新闻通讯。他是最先前往南京大屠杀案审判现场的新闻记者之一。他的采访报道《被侮辱与被损害的记南京大屠杀时的三位死里逃生者》在当时报纸上刊出后,轰动一时。解放后,王火进入上海总工会工作,在当时新成立的劳动出版社当上了副总编辑。1953年,王火由上海总工会调至北京中华全国总工会,后参与筹办《中国工人》杂志。王火的职务是出版社主编助理兼编委,他很得重用,“我可以常到中南海组稿。”

1961年,王火又被调到山东临沂从事教育工作,在当地一所重点中学担任校长多年。在混乱的年代,王火也因家庭出身,而受到不公正的冲击,身心极度疲惫。 1983年王火又经友人邀请,来到四川成都从事出版,在四川人民出版社任职,之后参与筹办四川文艺出版社,出任总编辑。1985年,因暴雨中救助陌生小女孩而意外受重伤,脑部短暂失忆并左眼失明……

“凡珍珠必产蚌腹,映月成胎,经年最久,乃为至宝。”沙粒刺入蚌腹,蚌忍受痛苦,经年累月将之淬炼成“至宝”珍珠。王火的一生,多处辗转,充满变动,尝遍各种滋味。但王火并没有沉浸在“变动”与“各种滋味”的一已经历中自怨自艾,而是把这些当作“一笔宝贵的财富”,从中去“深刻感受社会、思考生活”。他以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以自己的勤奋乐观和至情至性,用手中的笔,孜孜砣吃,将过往的亲身经历打磨成一颗颗熠耀文坛的“珍珠”。从“死亡中看到新生,从苦难中发现希望”,正是他所追求并身体力行的理想和信念。

就这样,在王火的内心那颗文学创作的火种,最终也将他曲折而丰富的人生经历,淬炼成丰硕的文学果实。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史诗性的历史画卷“抗战三部曲”——《战争和人》。这部作品分为《月落乌啼霜满天》、《山在虚无缥缈间》、《枫叶荻花秋瑟瑟》并于1997年全票获得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王火说:如果我没有那些真实的经历,是肯定写不出这部作品的。”的确,他过往的见闻、经历都成为了他小说创作的素材:他把和妻子凌起凤的爱情故事艺术加工为电影剧本《明月天涯》;他从苦难中升华出充满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希望”的《九十回眸》;他把自己“亲见、亲闻或亲历”的人和事汇聚成封笔之作《东方阴影》。不难看出,王火的文学作品,多反映人物在巨大历史变动中作家的命运沉浮和心灵轨迹,留下了作家对现实生活的满腔热忱和对历史曲折的严峻审视。王火的作品中洋溢着的英雄主义气息,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有助于青年一代更深刻地理解历史。

虽然已是94岁高龄,王火的皮肤白净均匀,身板挺拔。再加上气质温和,处事低调,如果不是深入了解,人们很难猜到,这位仍风度翩翩的老人,已经年届九旬。回望自己的动荡一生,王火很豁达,“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一方面,在大时代的背景下,我的一生确实充满变动,尝遍各种滋味。大时代走向与个人际遇共同推动的丰富经历,也是我一笔宝贵的财富,可以让我深刻感受社会、思考生活。”他还意味深长地说:“岁月像流水,在流动的过程中,会遇到阻力,但是流水不会停止,它会另外找一条道路,继续前行。而且,遇到阻力的水流,往往会迸溅出美丽的水花,具有平常所没有的动人之致。”

下期预告:

王火当年的职业理想其实并不是当作家,而是成为一名战地记者。1944年考入复旦大学新闻系后,王火师从著名战地记者萧乾,王火还是第一批报道南京审判、南京大屠杀案的新闻记者之一。

明日,请听王火讲述他如何率先采访报道了因抗拒被侵犯、而被日军刺了37刀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秀英等。

评论 1

  • 北海之滨 2018-07-30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