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祖国共成长”作品展播|从细节中感受时代进步:《以“厕所革命”之净手物看乡村振兴》

封面新闻 2019-09-30 18:29 40543

编前:

为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由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指导,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四川省作家协会、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四川广播电视台、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开展的“我和祖国共成长”优秀文艺作品征集展示活动中的获奖作品,在封面新闻上进行展播。今天展播的散文是来自作者李璇的《以“厕所革命”之净手物看乡村振兴》。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习近平总书记曾就“厕所革命”做出重要指示,强调“小康不小康,厕所算一桩”。李璇的外公、外婆和父母,经过给李璇忆旧“说厕所”,讲述他们用篾条、麦秆、树叶、废纸等作净手物的经历。细细梳理,会发现,在过去几十年间,我们的厕所已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大革命”。这激发了李璇将这一变迁记录下来的的想法。李璇对自己家庭四代人净手物的变化进行了如实记录和心情感受,从小题材中,感受社会大进步。

全文阅读:

以“厕所革命”之净手物看乡村振兴

李 璇

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指出,在农村继续以改水改厕为重点,带动环境卫生的整治,以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发生,促进文明村镇建设。

2009年政府又将农村改厕纳入深化医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2010年,中国启动以农村改厕为重点的全国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农村地区卫生厕所普及率快速提升。

2018年,四川颁发了《四川省推进“厕所革命”三年(2018—2020)行动方案》。

举国上下,响应“厕所革命”召唤,中国史无先例!催人托腮考量。净手物犹为是厕所革命中重要一角,今日,且以“厕所革命”之净手物看乡村振兴。

——题记

除军人、野外作业者、植物人、婴儿、全瘫患者等特殊群体外,如厕的人,大多应去不同建筑风格的厕所,也必须使用净手物。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种唯一性选择,足见苏轼先生敬竹之诚。竹,虽不如水、日重要,但竹制品广泛适用于人们的饮食起居种种方面,不可否认。篾匠或非篾匠从竹林里砍倒成年竹,独自享受“势如破竹”的快感:刀除枝蔓,断成所需编织料的数截,破开,再破开,再对劈,变为“指宽”的篾条,起两层。表面一层带青,颇富韧性,用来做编制品的材料。里面一层,色泽呈黄,称黄篾,带脆性,易断,数条圈成一圈,挂在屋后厕所旁的墙钉上,高低以方便蹲着随手取用为宜。

农村老家称厕所为茅厕(si),大人小孩都这么叫。屋后的墙角边,躺着一坨方正的整石,刳石为缸。缸的宽窄深浅不一,容量不等。缸内所盛弃物,为农作物尽情享用。缸面,横空架桥式的两块薄薄的木板,其宽窄仅仅满足脚踏。木板的承载量约百二三十斤,若两百斤的体重,则板断脚空。所幸,那年月,受营养制约,两百斤重的乡下人,几乎为零。那石缸的当眼面,悬挂了废弃晒席的截块,姑且厕徒一壁,挡不了风,遮不了雨,只能遮挡了他人的无意注意。

我的曾外祖母,就在上述厕所如厕。如厕完毕后最末的一个小动作,左手反伸背后,左眼相顾,从墙上篾圈边缘折断一卡长约十二三厘米的篾条,收回手,将篾条做净手物使用。一根不净,再折一根,但不能折第三根。

我的曾外祖母,今年90岁了,已经言语不清,属高龄智障。这些细节,都是外公在我回家过春节时告诉我的。缘起于同桌就餐,我的碗边堆了一大堆擦拭过的餐巾纸,与酒杯同高,外公便有感而发,对我进行了餐叙教育。外公说,我母亲,也就是你的曾外祖母,从1929年到1981年期间,如厕都用篾条做净手物,我骂过她好多回,她就是不听劝。她还说,字纸擦了脏东西,眼睛是要瞎的。这个“瞎眼”之说,在民间迷信中已上升到了“尊孔”高位。但你曾外祖母爱干净,身体也硬朗,88岁以前都是自己搓洗衣裤。哪怕是生病期间,也藏了换洗衣服,病好后,自己动手洗。

我的外公、外婆和他们的长辈一样如厕,同样使用篾条做净手物。外婆上小学,老师分配捐献篾圈任务,但家里成年的竹子已经砍去卖钱称盐巴了。幼竹很嫩,砍了可惜,任务完不成。一天放晚学后,班主任赵老师留下她,带她到男女厕所外面,让她踮起脚,看看那挂在厕所内壁墙上一圈一圈的篾条,大约三四十圈。赵老师问她:“人家同学怎么都带来了?在学校上厕所,你光用人家同学捐献的篾条,好意思吗?”外婆带着哭相,没有回答。赵老师心软了,没有再批评,让外婆回家了。

第二天,外婆抱了一大把麦草交给赵老师。她羞赧地报告老师说,她上厕所,都是用麦草做净手物,就是把一根麦草折成几段,让其藕断丝连地重叠着。这个如厕良方,是高年级一个王姓同学传授的。原来,外婆受过一回苦。1959年那个夏天的早上,外婆忙于上学,在家如厕时,用篾条做净手物时操作不当,用力过猛,竟把皮肤刮破出血,感染后化脓,化脓部位超深,持续治疗了两个月。外婆好了疮疤,没忘痛,固执地坚持以麦草替代篾条做净手物。

1969年12月,外公当兵即将动身,曾外祖母依照她自己的切身体验,筹备了一大箩筐篾条,麻布大口袋装得胀鼓鼓的,要儿子携带上。理由是,队伍上吃得饱,吃得好,所以这个“东西”用得多。外公却觉得,军装都发了,这个净手物也应该有计划地普发。虽说现成的方便,也体现了慈母之心,但天远地远的,搬这个去,怕战友笑话。但后来的事实教育了他,文盲母亲似乎没有错,还有点先见之明。

外公设想的部队后勤机关“普发”,其实并没有发。好在把以前读书时作业本所余的空白纸带来了,有20来张,准备写家信用。新兵训练的前两周,如厕时,外公就用自己带的白纸。但白纸要用来给外婆写信,实在舍不得。于是训练休息时,他就到训练场周围寻找枯枝败叶,吹掉灰尘,装入口袋,以备如厕之用。

外公和外婆的文化程度栏,充其量只能填“识字”二字,但在外公当兵后,两人相隔两地书信来往很频繁,一周一封,或两周一封。得知外公的净手物短缺,外婆曾去信征求外公意见,可否把母亲准备的“篾条”袋,以包裹寄去部队。外公回信说,同寝室、同班的战友多,包裹到了,大家都晓得,不好独自使用,要学雷锋,多做好事。不寄了,留下家里用吧。他自己少休息,多捡些枯枝备用。其实,枯枝圆柱形,光滑,比篾条舒服得多。

从那以后,外婆给外公寄信,信封里都要夹十多张两面写过的学生作业废纸。当时,向部队寄信,免贴8分钱邮票。摸一摸厚度,掂一掂重量,人民公社邮政所代办员才问我外婆:“你写信总那么厚吗?”外婆不回答,总是羞涩地赶快离开邮政窗口。

外公把外婆寄去的废纸,藏在枕头下面。废纸的存量,他心中有数。好几次,他发现废纸被人偷了,却不便向班长告状。部队里经常宣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其中一条,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但总有人思想素质跟不上。外婆后来寄来的废纸,他都折叠起来放到内衣口袋里,穿着参训。晚上回来,脱衣一看,汗水把纸湿透了,不能当净手物使用了。

教训使外公长了智慧。后来,他把外婆寄来的废作业纸、废报纸、烟盒纸、大字报废纸、包盐废纸、传单纸、读过的信笺纸等等,一一整理、叠好,在无其他人看见的情景下,铺在自己卧具的棕垫之上。如此这般,服役几年里,全然无失,外公一概独用,免除了如厕净手物缺乏之忧。

我爸爸上幼儿园时,是1975年。奶奶每天放三根篾条在他装书的小袋里,准备给他如厕使用。爸爸肠胃经常异常,总是小跑着如厕。一个周末,他和两个同班小朋友到一家屋顶上玩,屋顶有花草。当天,奶奶忘了为他准备篾条,如厕前,他偷摘了别人的几张玫瑰叶子,被主人现场捉拿,打红了手掌。奶奶去取人,赔了主人八毛钱损失费。那次,春节餐叙外公给我上节俭课时,爸爸插叙了这段因“净手物”惹祸的难忘经历。

和爸爸一样,我妈妈上幼儿园也自带篾条,不过,这篾条经过了加工。篾条伤肤化脓的痛苦,外婆还记忆犹新。所以妈妈上学随身带的篾条,都由外婆亲手倒了棱角,锋利的边缘全部剔除,再用手上的肌肤试之,体验有无刺手之感。外婆对妈妈说,你们小娃娃,细皮嫩肉,稍微大意,力重了,划破皮,就要出血,疼痛。因为这个,外婆还向妈妈做过三回示范,要妈妈切记。可怜天下慈母心!有一次,妈妈以铅笔当篾条向我重复了外婆教她如厕的动作,让我哭笑不得。哭历史?笑未来?外婆自造野蛮武器,自伤自己,实在是“哭笑不得”之肇始。

我出生于二十一世纪初。自懂事起,我如厕都用手纸。妈妈有时候同我谈心说,你如厕用的净手物,不是全竹原浆不是漂白竹纸,就是全木原浆,不漂白的木纸,但也比某些乡间饭店用的餐巾纸高级。我说,中学、大学政治课老师都讲了,幸福来之不易,我会珍惜和节约现代化高档净手物。

1978年以后,作为传统净手物的篾条,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弃之不用,而以粗糙的黄色手纸代之,先城,后乡。随后,品牌繁多的手纸、餐纸等进入城乡市场,高中低档位应有尽有。声势浩大的纸业,占领了日用品市场居家必备货架的半壁。

洁净、柔软、亲肤、可洁的净手物——手纸(卫生纸),取代了数百年肮脏、僵硬、伤肤、不洁的净手物——篾条(麦杆)。

功归于谁?感恩于谁?

航母下海,手纸如厕。国防重要,民生亦同。

答矣!

2018年寒假返校前夕,我陪妈妈在一家镇卫生院给外婆买药,买好后,我俩同时如厕。转身即出的时刻,妈妈目光定格于脚旁的纸篓,露出惊奇的表情。我忙靠近过去一看,见那纸篓的表面有五六根篾条,附着物显眼,才当“净手物”用过的,横七竖八地躺着,篾条干枯,宽约2厘米,长约10厘米。妈妈分析,乡下老人家,来镇医院看病,她自带了篾条吗?妈妈自言自语,似乎在向我求证。我说,刚才看了环境,周围是花草,园林式医院,没有竹林,何来枯竹?如有枯竹,也得借刀劈片呀。妈妈没有表态。

看来有些老人家还在使用篾条,跟我奶奶一样,老顽固,不接受新事物,习惯成了自然。

出来后,妈妈边走边说,现在的扶贫事业搞得有声有色,尤其是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四川省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很到位,得人心。刚才这一幕,往大处讲,应是精准扶贫战略解决的问题。

妈妈是乡镇干部,懂这些。

返校车程,需要五个多小时。就这个“净手物”问题,我反复思考,使用何物洁身,是个人喜好和选择,更是社会文明健康发展的历史性选择。有时,个人的力量太渺小,比如,我外婆早年完成捐献净手物的任务,我外公服兵役希望满足净手物的力量,等等。现在,城乡居民普遍以手纸为净手物,这是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2019年假期回农村老家,到舅父家新房中玩耍,如厕时,竟见到了一个很高级的座便器,简洁、卫生、安全、舒适,还有面向诸如老幼、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功能。

座便器前,带有一个上面有两个按钮的操作板。按1键,冲水功能,按2键,弹出暗格,内有整齐摆放的一叠纯白纸巾,柔软清香。与篾条相比,实为大变之。

从2015年起,中央财政投入19亿,地方财政配套200亿,全国推进“厕所革命”伟大工程。应该说,厕所话题,是文明话题,大谈大做不为过。真是:小厕所,大民生!

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而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不但景区、城市要抓,农村也要抓,要把它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推进,努力补齐这块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

以“厕所革命”之净手物看乡村振兴,几十年来,小小净手物的变化,反映出的是整个乡村发展的美好趋势,体现的是乡村振兴这一战略成果,以小见大,以此见之。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