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巷故事书店:伦敦与书店的多元

封面新闻 2017-09-19 09:00 10392

“月巷故事书店”(Tales on Moon Lane)在伦敦南部的赫恩山,是一家儿童书店,在月巷街25号已经开了十四年。书店面积不大,店面刷成淡蓝,橱窗贴满可爱的贴纸,排列着精美的书籍,每过一段时间都会更换,总能顺利吸引到路过的孩子。 

今年,这家书店被评为“伦敦年度最佳独立书店”,同时,2017年“英国年度儿童书店奖”也颁给了它。店主塔玛拉·麦克法兰(Tamara Macfarlane)对自己的书店很有信心,“虽然我们现在只是一个小小的书店,但所做到的影响力和成就已经远远超过了它物理意义上的面积。”

在方所成都店的“2017成都国际书店论坛”,麦克法兰也来现场分享她对书店的理解,在她看来,一家书店应该致力于提高公众意识,除了图书销售,店主也应该承担“守书人”的角色,遵循自己推崇和尊重的意识形态。

开儿童书店是疯狂的决定

塔玛拉·麦克法兰开儿童书店的原因非常个人,小时候她是一个非常害羞、不愿意与人交流的孩子,在家乡牛津的一家儿童书店,她几乎度过了整个童年的时光。书店是她的象牙塔,而书中有她全部的世界,“它们好像是一方安全的天地,书里的人物对我而言甚至真实过我周围的人们。”

但到后来,这家书店由于经营方面的问题,不得不和一家综合性的书店合并,新的书店并不注重儿童读物,也不重视儿童在书店中的体验,麦克法兰的庇护所也就此不在了。

这成为麦克法兰开一家儿童书店的初衷,她觉得应该有一家书店是专门服务于孩子的。在这家书店里,儿童书籍能够被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不再只是成人书籍的附庸;而且,理想的儿童书店应当营造一种氛围,吸引孩子们读书,让孩子在书店感到自己被重视,也让他们的表达能得到足够的关注。

麦克法兰承认,开儿童书店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在开书店以前,她只当过老师,“对于商业营销的不了解,给我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盲目自信”,在她真正了解图书市场的状况后,她说自己当初的决定很疯狂,“成人图书的利润已经变成儿童图书的两倍,意味着我必须卖两倍书的数量才能存活下去,这并不是个聪明的做法,但是,这是我个人的选择。”

月巷书店开了十四年,像曾经充斥在她整个童年的那家书店一样,这里也陪着一批孩子长大,甚至有些孩子“超龄”了仍然会光顾,麦克法兰因此扩展了书店的读物范围,设置了适合青少年读书的区域。“有个孩子,曾是我们书店最早的小读者之一,如今到书店来实习,已经和我们一起工作了两周,这让所有人都觉得很有意义。”

守书人和看门人

采访中,当问起麦克法兰有没有读过中国的儿童文学作品时,她摇摇头,“非常遗憾,这也是我为什么一直关注其他语种儿童作品翻译的原因,这样可以促进英国的儿童读物的多样性。”

在图书行业的十多年中,让她看到英国书籍出版的一些弊端,英国的出版商很多来自同一个背景,相对来说比较封闭;而英语作为全球通行的语言,英国的作品有很多的机会被推介出去,但相对来说,外面作品译介进来的比例却很低。

伦敦是一个多民族、多种族聚居的城市,“14%的人口都是非洲裔或者亚洲裔,可英国出版业当中只有2%的作品面向非洲裔和亚洲裔。”麦克法兰认为这是必须要弥补的缺憾,英国人口多样化,但人们的意识和实际状况之间有巨大的鸿沟。

月巷书店希望在不同的族群文化中创造更多的交流和共鸣,引导大家阅读表现不同生活背景、传递多样价值观以及多种视角的书籍,对于孩子来说,“他们不仅应当在书中找到自己的形象,还要看到别人的形象,我希望孩子们看到整个社会都在书中被代表。”

在很多人看来,麦克法兰所做的已经远远超出运营一家书店本身。

她一直坚定地认为,图书销售商认为更应该自觉地做“守书人”,去思考一家书店如何去提高公众意识。

在她看来,书店首先应该是桥梁,要缩小出版商和读者的认识差异。“一些出版社把自己封闭在象牙塔,拒绝出去和读者交流,所以,书店应该告诉出版方消费者需要什么。”面向读者,月巷书店尝试了解不同社会经济团体、不同家庭背景以及不同性别人群的需求;另一方面,他们一直积极地和出版社沟通,寻找更加多元的书籍,让读者的选择性增强。

另外,她认为书店也应该是思想上的看门人,“我们选择和销售的书籍,代表着某种价值取向,必须要清晰地了解自己推崇和尊重什么样的意识形态是什么。”

对世界认知尚处于朦胧状态的儿童来说,书籍所提供的世界观更加重要,麦克法兰引用了一位作家的话,“一个故事可能会导致非常刻板的印象,这些刻板印象可能会以偏概全。”从书籍采购到推动翻译发展,月巷书店一直在扩大儿童图书种类的多样性,希望孩子们能够更加全面、理性地认识世界。

多元与平等

在成都方所店待了几天时间,麦克法兰非常认可这家书店的氛围,最重要的是,她发现这里除了书,还有咖啡和商品、礼品的贩卖,“我喜欢这种把书籍和生活结合在一起的营销方式。”

和中国的情况类似,随着电子图书和网购平台的兴起,英国的民营实体书店也陷入困境,越来越多的人在讨论书店,以及书店继续生存的方式和多向运营的可能性。

要成功经营一家书店,麦克法兰承认需要做出更多的尝试,“和中国的书一样,英国图书的价格也会明确标注在封皮上,书店不能更改,加上房租和人工成本上涨,更不要说像亚马逊这样的电商的激烈竞争,单纯靠书赚钱,在英国也是步履维艰。”

生产和销售衍生产品也是月巷故事书店的赢利方式之一,因为是儿童书店,他们选择卖玩具,玩具大概占书店整体商品的20%到30%,“很多人来买书顺便买了玩具,或者买了玩具会顺便买书,已经很少书店不卖副产品了,在英国已经变成一种趋势。”

除此以外,他们也会举办一些有趣的活动,随着活动越办越好,书店也就自然增加了影响力。现如今,这里已经变成儿童图书交流和互动的文化聚集地。

七年前,月巷故事书店开始举办的“伦敦校园图书节”,是麦克法兰最喜欢的活动之一。现在,每一年都有更多的学校组织学生参与,“这个活动的初衷是希望给不同背景的孩子们一个感受书本和艺术氛围的机会,让他们在这里能以平等的机会亲近书籍与艺术。”

除了月巷书店自己创办的活动,他们也会支持其他节日,“比如‘南肯辛顿儿童亮灯节’ (South Kensington Kids Lit Fest)和‘在地球上讲故事’ (Telling Tales at The Globe),所有节日的终极目标都是希望透过阅读,尽可能吸引最多的孩子。”

对“多元化”的关注,同样体现在他们的主题活动里,比如最近的活动——can't put it down,意义在于支持独立发表的作家和小型独立出版商;这个月,他们还会推出一个“包容性”的学校书展。

在这次书展将展出的是一系列反映英国社会种族多样性的书籍,这些书经过学校和家长长时间的努力才得以出版,麦克法兰说,长久以来,所谓的“多元化”的儿童书多数只在探讨“差异”,但他们一直在寻找的是“平等”,让孩子们看到能真正反映多元社会和生活的书籍。

书店和城市文化从来都是彼此促进的,在麦克法兰眼里,伦敦的多元和书籍的多元,更应该是相互影响和包容的。

封面新闻记者 薛维睿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