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江19岁女孩创业卖耙耙柑 电商销售一天要卖三四百件

封面新闻 2018-02-13 14:09 31558

封面新闻记者秦怡 摄影报道

走进成都蒲江县长秋山,蜿蜒曲折的林间公路在空谷幽深间延伸开来,与四周的层峦叠翠相映成趣,宛如国画中的水墨丹青。沿着这条林间公路一直往上,当季的柑橘犹如星星点点的彩灯,点缀两旁的村落。

长秋乡背靠长秋山,在这个森林覆盖率高达51%的山区乡,柑橘、柚子等果树是主要的经济作物,也致富了一批村民。网络冲击下,把家乡特产与电商结合起来致富的年轻人也不在少数,19岁的李丹就是其中一位。

2月9日,距离春节还有几天,李丹正在工作时里忙着挑选、分装,给客户订的柑橘备货,记者在订单上看到,近的有大邑、邛崃,远的到北京、江苏等地,再远的还有辽宁、内蒙古等地。这个近两百平的房子被她改成了“电商工作室”,一楼用于分装柑橘,二楼用于储备货物。眼下正是柑橘的收获季,李丹也忙得不亦乐乎,一个丰收季过去,她的脸上挂着满满笑意。

19岁少女创业卖耙耙柑

电商销售一天要卖三四百件

圆脸上还挂着婴儿肥,架一副黑框眼镜,熟练地处理着柑橘地分类和包装,很难想象眼前这个19岁的女孩,已经从事电商销售近两年了。

李丹是长秋乡高韩村人,大专毕业后回到蒲江工作,先后在两家电商工作时磨练。2016年8月,刚刚过完18岁生日一个月的她决定给自己送一份“成人礼”——自主创业,“我那会儿积累了几个客户,我觉得应该出来打拼一下了。”

积累的客户资源并不多,但18岁的李丹执着地相信,“我不想给别人打工,就想给自己创造点价值。”带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她把工作室选在了长秋乡,“我们家乡盛产柑橘,卖得很好,回来创业也想给家乡做点贡献。”

李丹通过网络,卖起了家乡的水果,从柚子、到猕猴桃、再到耙耙柑,网络另一端的食客,总能通过李丹吃到长秋乡新鲜的水果。

创业路上也不总是一帆风顺。2016年双十一,李丹卖出的水果,因为快递挤坏的原因赔款不少,“两万块钱的起步资金,赔得只剩四千块了。”等耙耙柑上市时,这四千块就成全部的周转来源。

不怕风险,这是李丹创业的真实写照。客户资源不多,就依靠互联网拓展;销路不好,就薄利多销,“一箱五斤的耙耙柑,就赚五块钱。”寄往东北三省的柑橘,往往面临更大的快递风险,“他问我敢不敢发货,有啥不敢的。结果耙耙柑顺利到达了,我就赚钱了。”

今年2月,李丹的耙耙柑已经积累了一批稳定的客户,平均一天要卖出三四百件,存款买了个车还存了一部分,“年后我们准备挑个开阔的地方,注册个电商工作室。”

做实验 改果树 保证品质

他自学成才成种植“专家”

如果说销售是长秋乡柑橘产业通往市民餐桌的必由之路,那么种植就是保证这道“大餐”美味的根本。

从新村通往长秋山的沿路,村民们栽种的柑橘树点缀着两旁的风景,也是他们致富的保障。山腰再往上,王成的果园尤为瞩目,之所以把果园选址于此,一方面由于这里曾经是王成的家,另一方面,高海拔对柑橘的长势也更有力,“这里温差大,果子经得起考验,含糖量也高。”

种植柑橘已有二十多年经验的王成,是村民们眼中的“种植能手”,“我就是特别爱做实验。”

上世纪八十年代,王成就开始种柑橘,眼瞅着别人家的柑橘树产量几千斤,还卖出七八毛的高价,他疑惑不已。为了破解自家与别家的差距,他就买来柑橘书自学,柑橘树怎么修剪最科学便是从书中学来的道理;高改柑橘树时,为了检验差异,他把长在同一片土壤的柑橘树用来做实验,检验高改对柑橘的影响,“必须是同样的土壤环境,不然看不出差异。”

深耕柑橘种植,已经让王成变成了“专家”,“这么多年种柑橘树,我没吹过亏。”他告诉记者,在蔬果环节就要对柑橘进行整体掌握,“果子不是越多越好。”他说,柑橘树的结果时,结果的部位不一样,含糖量也就不一样,“越靠近树干的果子,生命力越旺盛。”因此,他在这个环节便会对果树进行修剪,尽量保留含糖量更高的果子。

“给所有有种植需求的村民提供更好的种植培训和服务,也是我们目前在做的事。”长秋乡古佛村支部书记覃素蓉告诉记者,为了让村民在柑橘产业大放异彩,村里目前也在探索更好的服务,譬如电商培训、种植服务等都在其中。

种植端和销售端端两轮发力,也让柑橘产业成为蒲江县长秋乡的一张名片。2017年,包括耙耙柑、丑柑在内的柑橘品种种植面积共达一万六千亩,产量共达三千万斤。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