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蜀之路”青铜文明成博开展 国宝“何尊”揭示“中国”之源

封面新闻 2018-07-26 22:09 34032

阿富汗珍宝是否还在脑中回响?成都地区的考古发掘展,是不是还没有看够?这个暑假,成都博物馆推出“秦蜀之路青铜文明特展”,集合关中、汉中和成都平原具有代表性的200余件青铜器文物,讲述青铜这一“国之重器”的故事。

何尊

7月27日,该展览将会在成都博物馆进行预展,在此期间观众们可以在成都博物馆欣赏到国宝级文物“何尊”。要知道,“何尊”的铭文中提到的“宅兹中国”,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记录的将“中国”两个字组合在一起,是“中国”一词最早的记载。

55件一级文物 勾勒秦蜀青铜文明

青铜作为人类冶金史上最早的合金,是文化的标志、文明的象征。中国古代的青铜器一直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商周时代可谓是中国青铜器的黄金时代,器物造型精美,而且上面的铭文对于后世之人了解商周时期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次展览共汇集250余件青铜器,其中有55件国家一级文物,甚至还包括了不能出境展出的国宝级文物。为了让大展有重头文物压阵,成都博物馆三番五次的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沟通,终于借来了对方的镇馆之宝“何尊”。除此之外,还有来自汉中平原的瑰宝,亚伐方罍等,再加上成都平原的三星堆文化中的青铜器皿,勾勒出秦地和蜀地青铜文明的群像。

位于秦岭两侧的成都平原、汉中平原和关中平原自古就是滋生文明的沃土,商周时期青铜文明相继进入繁荣时期,三地青铜文明所体现的不同文化内涵和文化交流、互动的存在,既表明了各自在中国青铜文明史上的独特地位,又为探讨古代秦岭南北的交通线路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思路。展览集结了三个地区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器,无论是以青铜食器、酒器、水器、乐器构成礼仪体系,还是以青铜人像、面具、神树等作为信仰与神权政治的象征物,都在讲述着青铜时代地域间的差异与交流。

兽面纹觥

国宝何尊铭文 首次提到“中国”

1963年,在陕西宝鸡贾村塬出土了一件伟大的青铜器—它是中国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礼器,被大家称为“中国”之源。为何说它是“中国”之源?当年,在出土之后,经过清除泥土和锈迹,专家们在何尊底部发现了一篇12 行共122 字的铭文。这一铭文记载“何的先父公氏追随文王,文王受上天大命统治天下。武王灭商后则告祭于天,以此地作为天下的中心,统治民众。周王赏赐何贝三十朋,何因此作尊,以作纪念”,其中周成王继承武王遗训,营建东都成周之事,与《尚书•召诰》、《逸周书•度邑》等古文献相合,铭文内容还提及文王受天命、武王克商等事。

铭文中的“宅兹中国”,是“中国”一词最早的记载。虽然,在华夏民族形成的初期,由于受知识的限制,人们总是把自己的居域视为“天下之中”,即“中国”,而称它族的居域为东、南、西、北四方。在古代,“国”的本意指城、邦,并非国家;“中国”原意为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何尊上的铭文“余其宅兹中国”,大意为: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区。在此之前“中”和“国”两字在商周时期的甲骨文中很常见,但作为一个完整的词组却是首次出现。

何尊的造型同时也透露出“狞厉之美”。自上而下的纹饰以动物为主题,作为沟通天地的媒介,腹部为饕餮纹,高浮雕的手法让饕餮巨目裂口,粗大的卷角翘出器外,有腾跃欲食的动感,神奇威严。下部为周人崇拜的凤鸟纹,以云雷纹填地,疏密有致,纹饰严谨,静立的何尊散发着谲秘、威仪的气质。何尊的伟大在于它的铭文价值,仅仅两个字,记录了辉煌的历史,承载着“中国”的文脉。这些写给先祖的字迹成为数千年后写给亿万中国人的信。

三星堆青铜面具 则为古蜀优秀代表

除了“何尊”,本次展览中的“亚伐方罍”器型完整、纹饰精美,十分引人注目。从文献中我们知道,罍可以用于盛放酒水,是古时用于祭祀重要的礼器。本次展览中,借展自陕西汉中洋县文物博物馆的商代青铜器为出土后首次集中亮相。这批青铜器既有当地的特色,又体现了汉中地区与成都平原、关中平原的文化交流与互动。

亚伐方罍

作为古蜀文化最辉煌的代表,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三星堆遗址拨开了历史的迷雾,将古蜀文明展现在世人面前。三星堆祭祀坑出土大批礼器,神奇、威严,描绘了古蜀王国大型祭祀活动的场景,显示当时浓重的神权政治色彩。本次展出的铜人头像就是三星堆出土文物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类,这类头像通常用于祭祀,希望起到沟通神灵的作用。

蜀地与外界的交流,在中原出土的殷商甲骨文卜辞中就有所体现,卜辞中多次出现与“蜀”相关的内容。特别是沟通秦岭南北的枢纽汉中平原出土的商代青铜器就结合了蜀地与中原的特征,暗示着两地的交流。

从关中到汉中再到蜀地,一条完整的脉络也说明,即便是在3000年前,中华大地上的各种文化也在进行着不停的碰撞和交流。 封面新闻记者 闫雯雯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