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评|资深文学编辑朱伟“重读”1980年代,精研莫言等10个名家是如何炼成的

封面新闻 2018-08-10 12:22 35162

朱伟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张耀尹

1980年代,朱伟作为一名文学编辑,就职于《人民文学》。他经常骑着自行车,从一个作家家里出入到另一个作家家里。

因为对文学共同的热爱,朱伟结识了莫言、余华、苏童、王蒙、李陀、陈村、史铁生、马原、王安忆、韩少功等一大批作家,成为来往亲密的朋友。

他们“亲密无间、其乐无穷”,他们三五成群坐在一起,可以整夜整夜聊文学,也可以聚在一起喝啤酒,整夜整夜地看电影录像带、看世界杯转播。

他们甚至像“情人”一样“轧”着马路聊文学,从卡夫卡、福克纳到罗布·格里耶到胡安·鲁尔福到博尔赫斯,从萨特到海德格尔到维特根斯坦,饥渴得简直囫囵吞枣。

朱伟骑着自行车,在深夜给人送过《红高粱》的电影剧本初稿,去北大找过陈平原,可以到东大桥找李陀,去三里屯找张承志,去雍和宫大街史铁生家里……

1980年代被公认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莫言、余华、苏童、贾平凹等国内当下一线作家,几乎都是在1980年代崭露头角。

作为一名功底深厚的文学编辑、评论家,朱伟近些年开始专门花费时间,对这些重要作家的作品下工夫进行了重读和精读。

历时3年,朱伟用25万字,写下了对莫言、余华、苏童、王蒙、李陀、陈村、史铁生、马原、王安忆、韩少功10位作家作品“精读”、“重读”后的最新感悟心得,汇成《重读八十年代》出版。

与一般的文学批评文章不同,朱伟在鉴赏作品的同时,将自己与这些作家本人,作为朋友之间,有着或深或浅来往交流的细节、观察,也用细致的文笔给予表达,从而显得更加有血有肉,生动可观。

朱伟对作家及其作品的解读,是深入的,真诚的,同时也是专业的,细致的。

他是文学的内行人。比如他说莫言的强大,就在他这种非凡的“叙述繁衍力”,朱伟称它为“令人恐惧的发酵能力”。

他说,1985年的莫言,才华就像冲决了闸门那样激扬迸射,飞珠溅玉,似乎只需一个意象繁衍,一部几万字的中篇小说,就如舒展地吐出一口长气而已。

朱伟还详细分析哪一部作品是莫言获得诺奖的决定性基石。莫言赠送给朱伟的一副字写道:“沉迷乐海三十年,重返文坛眼更尖。谁能读我二十卷,还是朱伟知莫言。”

朱伟指出,余华的写作特点是“锋利”,砺乃锋刃。这锋利指他能锐敏切割出现实的断面,让你直视筋髓组织。好刀锋利不见血。

对于苏童,朱伟提到, 一个作家,长篇小说可能显示的是气度,短篇小说则要在角度选择中显示智商与情商。苏童的短篇构思,可能很得益于他在广泛阅读中,对短篇在有限空间里表达游刃有余回味的兴趣。

文学是时代精神的折射。作为一本文学导读,《重读八十年代》有助于我们更深理解一个作家的生活状态与他的作品之间的关系。

我们也可以从内行人朱伟对文学作品的诞生过程以及内涵的细致解读中,更真切感受到1980年代精神的高扬与困顿,感受近40年来生活与精神的变化。

评论 1

  • 北海之滨 2018-08-12

    黄金时代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