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地宝藏(3)|合川马门溪龙化石:东方巨龙的漂流——“四川来的东西,回到四川去”

封面新闻 2018-07-16 18:09 39449

封面新闻见习记者 钟雨恒  视频编导 关天舜

1965年夏,北京。

在一次展览会上,时任中科院院长的郭沫若,看到一个长22米、高3.5米的庞然大物。一旁的工作人员小声地告诉他:“这是恐龙化石。”

“什么是恐龙?”作为享誉中外、见多识广的文学家与历史学家,郭沫若还是第一次听说这样的“稀罕物”。

1965年5月,合川马门溪龙化石介绍展览会在北京举行。

53年后,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郭沫若当年的题名字迹仍然清晰可见——合川马门溪龙。6个大字,向人们诉说着古生物学界里一项程碑式的发现。

合川马门溪龙,是世界已知的恐龙化石中脖颈最长的蜥脚类恐龙化石,也是亚洲迄今为止发现的完整恐龙最大的。如果它在地上行走时把脖子伸直,能轻而易举地把头伸进普通3层楼房的窗户。它的复制模型曾在世界各国展出,轰动了古生物化石界。

但令人奇怪的是,直到现在也没能找到合川马门溪龙的头骨。

随着研究人员的一一离世,合川马门溪龙的身上已经蒙上了一层神秘的尘埃,我们只能从珍贵的文献资料中寻觅“侏罗纪身影”。

它来自哪里?死亡前经历了什么?为什么没有头骨?

1965年,郭沫若在北京为合川马门溪龙题字。

几经周折,安家成都

1957年4月,重庆市原合川县太和乡鼓楼山。几个身影,在陡峭的山坡上疾行。

由于地质特殊,整座鼓楼山被一片紫红色砂岩覆盖。在这片紫红色的岩层中,一块突出来的白色“石头”显得格格不入。

被“石头”吸引的其中一人,停下脚步,拿起地质锤,试探性地敲了几下。不料石块坚硬无比,没有任何反应。

一行人意识到,这可能是动物化石,便上报了当时的四川省博物馆。

经过发掘队一个多月的清理,方才看清这块“石头”的完整面貌,竟然是一具呈斜“U”形排列的恐龙骸骨。

令人奇怪的是,恐龙的头骨却没有。

合川马门溪龙的头骨至今没有找到,图为与之接近的盘足龙类头骨。

工作人员继续组织民工往深处打了一个两米多深的大洞,仍然一无所获。

它为何尸首分离?至今没有定论。

出土后的化石,被暂时安放在重庆市博物馆。

由于缺乏古生物化石研究方面的专家,这个生活在侏罗纪世纪晚期的“大家伙”在40个箱子里待了整整5年。

那个年代,不论是交通、通信,还是技术,都不发达。尽管人们知道它的科研价值,却始终无法将其复原。

1962年初冬,经多次协商,四川省博物馆最后同意将恐龙化石移交给成都地质学院(今成都理工大学)陈列馆。

后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杨钟健听闻这一消息,亲自成立研究小组,将化石带到北京,正式以马门溪为属名,合川龙为种名,为其命名为“合川马门溪龙”。

然而,争议随之而来:如此珍贵难得的恐龙化石,由谁来收藏?

北京自然博物馆、北京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就连远在上海、天津等地的博物馆,都跃跃欲试。

成都地质学院缺乏专业的研究团队,处在竞争劣势。

眼看着巴蜀宝藏就要“流浪”异乡,这时,中科院领导们的一席话让成都地质学院彻底安了心:“四川来的东西,回到四川去。”

合川马门溪龙,经历了重庆→成都→北京→成都的旅程,最终正式“安家”在了成都。

1964~1965年,合川马门溪龙化石被研究者复原。

二次换头,原版难寻

回到成都的合川马门溪龙,不再是一个无头巨龙。

在北京,研究者参考了美国的梁龙头骨,给合川马门溪龙安了一个头,郭沫若看到的是一具完整的恐龙化石。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原办公室主任王正新介绍,直到自贡发现马门溪龙前,它的头骨形状一直是一个谜。

我们目前在博物馆看到的合川马门溪龙,是在2007年经过二次换头后的样子。

那么,它的头骨到底去哪里了?

1957年夏,合川马门溪龙化石被发现时的完整模样,呈U形。

王正新推测,恐龙的头骨比起四肢的骨头更加柔软,容易被腐蚀,这可能是合川马门溪龙化石无头的原因之一。

合川马门溪龙生活在侏罗纪晚期,距今约1.4亿年。

它体形高大,从头顶到尾端全长22米、高3.5米,估计活着的时候体重可达40-50吨。

合川马门溪龙的最大特点是颈部长度近达10米,是长颈鹿的3倍,有“东方巨龙”的美誉。

王正新指出,合川马门溪龙每天要吃掉200公斤食物,它一生中不断地吃,不断地长,这样终身生长,才能达到如此巨大的体型。

如此巨大的史前生物,缘何被掩埋于此?

1957年夏,合川马门溪龙化石发掘现场。

“据后来的研究,合川马门溪龙出土的鼓楼山一带,在远古时代是一片沼泽之地,气候环境十分适合食草类恐龙生存。它死亡后被原地掩埋,没有被水流冲走,因此除了头骨不见外,保存十分完好,极其珍贵。但是死亡原因,现在没有办法考证,也许是生态环境的变化导致。毕竟恐龙灭绝的原因,至今还是未解之谜。”王正新说。

1972年,《合川马门溪龙》著作出版,标志着我国恐龙学者对蜥脚类恐龙的科学研究已走在世界前列。合川马门溪龙的发现研究,是世界恐龙研究的一个里程碑。

王正新回忆说,1980年代,阿联酋筹建国家博物馆,愿以3000万美元征集合川马门溪龙化石,以作镇馆之宝,足可见它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

2009年《环球科学》杂志第10期公布中国1949年以来中国科学家取得的60项杰出成就,发现合川马门溪龙事件入选,排在第五位。

眼下,好莱坞影片《侏罗纪世界2》正在热播,把人们再次带到那个奇异的时空。

在成都书香浓郁的高校博物馆,前去参观合川马门溪龙的游客却寥寥无几。

地铁7号线理工大学站里,有一副巨型马赛克拼剪画。画上,一亿多年的古巴蜀湖水草丰盛,天空澄净,笼罩在一片蓝色的悠远梦境里,一群马门溪龙正安静地栖息在那里。

这也许是我们对这头从史前“苏醒”的东方巨龙,最美好的想象。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