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和晖:杨慎是有明一代文化巨人

封面新闻 2017-07-12 18:03 6715

(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祁和晖)

或许你不知道杨慎是谁,但你一定听过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尾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首《临江仙》词的作者,便是人称“有明第一博学者”的杨慎。

“杨慎创造了中国文化史、中国古代学术史、中国科举史上的三大神话,他是有明一代文化巨人。”一提起“明代三才子”之首的杨慎,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祁和晖赞不绝口。

24岁创造科举神话

杨慎,字用修,别号升庵,出生于四川新都一个官宦世家。他的家庭在科举史上传为佳话,祖父杨春是成化十七年进士,官至湖广提学佥事;父亲杨廷和是成化十四年进士,官至首辅;杨慎是杨家入仕的第三代,正德六年,24岁时他高中状元。

杨慎是明朝四川地区唯一的状元,从小就天才过人,2岁半识字后“日记数卷”,少年时把唐诗宋词元曲背了个遍。

21岁那年,他在成都参加乡试,以第三名中举。24岁,他和全国的举人赴京参加会试,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接下来的殿试环节,他以第一名由明武宗钦点进士及第,世称杨状元。从乡试到会试再到殿试,20出头的杨慎始终保持前三名,创造了科举神话。到了30岁左右,杨慎已任翰林院编修,皇室经筵讲官,明武宗这些人都直接听了他的课。后来他历任会试、殿试掌卷官,从考生摇身一变成了主考官。

“大礼议”案坚持原则

杨慎终年72岁,在大起大落中度过了一生。科举考试中风光无限之后,他因为在“大礼议”纷争中坚持皇位继承原则,冒死进谏得罪了明世宗嘉靖皇帝,从此历经了长达30多年的大落。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帝)15岁那年,在杨廷和的主持下,以外藩亲王身份继承帝位。登基之前,谙熟朝廷掌故的杨廷和要他过继给伯父孝宗皇帝,他满口答应。谁知登基之后,明世宗立刻变卦,执意追封自己的生父兴献王为皇考,不少朝中大臣主张礼顺人情,支持皇帝胡闹,而杨慎父子坚持“承祧”的原则,率领群臣谏阻嘉靖帝,史称“大礼议”事件。

在这场风波之中,嘉靖帝杖死十余大臣,诛连刑责而贬朝臣前后200余人。杨廷和愤而告老还乡,回到新都颐养天年。37岁的杨慎冒死挺身而出,哭廷死谏,两次被打得皮开肉绽差点死去,最后谪戍于云南永昌卫,服役戍边,永不赦免。

“司马相如主张敢为天下先,巴蜀人自古就有这样的气节,做非常之人,立非常之功,行非常之事,杨慎父子做到了。”祁和晖继续讲述,“大礼议”的风波还未平息。明代法律规定,流放充军的人年满60岁,就可以让儿子顶替服役,自己回家养老。杨慎64岁申请享受这项福利,但是不被批准。

66岁的时候,他在川南一带蛰伏了4年,原本生活安定,云南巡抚奉旨前去捉拿,让这位古稀老人带着刑具穿越三千里地,赶回云南继续服刑,两年之后死在服刑的边塞。

致力少数民族教育

儒家讲究德治,杨慎将德行德性合二为一,提出德礼,无论是大起的辉煌或者大落的逆境,他始终坚持原则,秉承读书人的气节。哪怕服刑期间,仍然创造了中国文化史的神话。

在云贵高原服刑的时候,杨慎穷其所学,想少数民族传播中华文化,培养各个阶层的优秀青年,身体力行带动西南各族民众对祖国的向心力,激发对中华文明的仰慕学习动力。他不仅得到上层社会的敬重,也赢得中下层百姓对中原文化的向往。特别是杨慎到了云南之后,科举及第的人数大大增长,这点足以说明他对文化普及作出的贡献。

滇乡的“杨门七子”大多是进士,都是西南兄弟民族的社会精英,他们合力著述《云南通志》,主张各兄弟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融合为一个民族,这个观点非常超前。他们身体力行地促进了各民族在中华主流文化旗帜下的大融合。

潜居四川著作等身

在长达30多年的刑徒生涯——尤其晚年潜居四川南部重镇泸州岁月中,杨慎成就了学术著述史称第一的神奇。《明史》称其“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有明一代数称第一”。其实,不止是明代第一,杨慎的学术文化修养和成就也是先秦迄明世之第一。

清代人为杨慎做年谱,认为他著述400多种,而祁和晖比较认可这两个统计数据——杨慎留下诗词曲3132首,散文杂著269种。川师大老一代学术泰斗王文才先生撰写《升庵学谱》,专门一部一部统计了杨慎的学术著作。祁和晖特别强调,“是269种,可不是269篇,可以说非常传奇”。

杨慎的学术著作中包含了他对许多经史子集的研究和纠正,具有开拓性的意义。比如记述了大禹治水功绩的岣嵝碑,在杨慎之前无人通读,杨慎考证之后认出这块碑石与大禹有关,对其作了翻译。

聊到最后,祁和晖总结道:“杨慎是对中华民族成长作出重要贡献的伟大哲人,是中华的文化巨星。”

封面新闻记者 曾洁 实习生 李孟柯 摄影 陈羽啸

评论 2

  • 极地零度 2017-07-14

    扬雄

  • 泡泡糖糖 2017-07-14

    还有小平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