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西汉辞赋家扬雄:四川历史首位百科全书式人物

封面新闻 2017-05-17 07:04 6731

四川历史名人·名家荐名人⑨

人文与地理的关系,人才与自然的联系,一直都是令人感兴趣的话题。多年钻研四川地方志,挖掘川内精气人才,熟悉四川地理状况的蒋蓝,形成了独特的感悟,“这么多年来,我走遍四川、乃至中国很多地方,尤其是名山大川。我发现四川的山形,有自己一个突出的特点:跟北方的山形多波浪起伏、连绵不绝、形成大山脉不同,蜀山则更表现为异峰突起,少有旁系。四川出人才,也与此类似。像司马相如、扬雄,他们少有谱系传承脉络,多是一枝独秀,很难找到其传承脉络谱系。这其实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呼应的道理。”

异军突起虽然可贵,有精英人物的带动,有顶级学院的系统培养,对一个地方的人才培养,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古有文翁石室,近有尊经书院。清代末年的四川尊经书院是中国传统书院教育的绝响,胎息了现代教育的胚芽。在清末大儒、尊经书院第三任山长王闿运的带领下,为四川培养了一批大学问家,以廖平、刘咸忻、宋育仁、吴之瑛、沃邱仲子等人为代表;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实践方面的革命家,比如喻培伦、邹容等。”

作家蒋蓝对四川历史钻研已久,多有独特心得。四川的历史名人,李白、苏东坡的伟大和重要,已经是绝对公认的四川历史,名人,毋庸置疑,绝对不可错过的理由也被多人陈述完备。其他几位同样不容错过的四川历史名人有:扬雄,常璩,陈寿,李密,诸葛亮,张船山。

张纲

“豺狼当道,安问狐狸”

扫秽除恶 可惜26岁早逝

张纲 ,字文纪(108-143年),东汉犍为郡武阳(今彭山)人,张皓之子。张纲少年时勤奋好学,对经学有一定研究。他虽出身官宦家庭,但少纨绔习气,能严格要求自己,很注意节方面的修养。初,地方上推荐他为孝廉,未去就职。主管教化的司徒知道张纲品学兼优,是个人才,便征召他担任朝庭御史。东汉顺帝刘保,是由宦官扶持当上皇帝的,因此,外戚与宦官权势很大,互相勾结,专横跋扈,陷害忠良,危邦乱国。目睹此情,张纲深以为忧。他常感叹:现在秽恶满朝,不能扫除国家灾难,虽生,我也不愿。于是毅然向顺帝上书,陈述对国事的见解和主张。他说:汉朝初期,国家是兴旺强盛的,文帝和明帝对道德教化尤为重视,成效显著,其原因是执政者能恭俭守节,重视道德修养。近期来,赏罚不遵旧典,无功小人受禄,这样做,反而害了他们。希望皇上“割损左右”以顺天下人心。奏章呈上去,竟被搁置。

当时天下群雄并起,啸聚山林,朝廷鞭长莫及。顺帝一面向上天祈求保佑,改永和六年为汉安元年;一面派遣8名专使巡行各州郡,宣讲圣上的威德,推荐人才,弹劾奸佞。专使多是资深博学名士,身居要职,只有张纲年纪最轻,官位最低。离京出巡到近效洛阳都亭,张纲将车轮卸掉埋在地下,愤然宣称:“豺狼当道,安问狐狸!”随即草拟奏章,立即弹劾太尉桓焉、司徒刘寿“尸位素餐,不堪其职”;又揭露司隶校尉赵峻、河南尹梁不疑、汝南太守梁乾等贪赃枉法,违法乱纪,并用槛车将他们送交廷尉治罪;还指控鲁相寇仪有犯罪行为,寇仪闻讯,畏罪自杀。张纲不顾个人安危,上书历数梁冀等十五条罪状,京城为之震动。

让蒋蓝感慨的是,张纲一生最为传奇的,在于平息广陵(扬州)的地方豪雄张婴。不是动用武力,而是恩威并用,用个人的魅力感化张婴。张纲在广陵一年,病殁于任上,时年仅26岁。前去哀悼百姓不计其数。自张纲染疾,当地父老为他祷告求福。人们说:“千年万载,何时才能再遇此君。”张婴等五百余人披麻戴孝,负灵扶柩至武阳,直到安葬完毕才挥泪而去。至今扬州市江都设有张纲镇,就因西汉时期官员张纲开通运河灌溉农田而得名。自此以后,这条河就叫“张纲沟”,古镇也命名为“张纲”。

扬雄

“辞赋家”称号对他太浅

四川历史首位百科全书式人物

对扬雄,一般多提到他的辞赋,与司马相如相提并论。扬雄年轻时崇拜大辞赋家司马相如,曾模仿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作《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因为扬雄的辞赋成就可以媲美司马相如,后世将两人合称“扬马”。蒋蓝看来,“这显然太浅了。在哲学思想上,扬雄要比司马相如更深。”扬雄不仅仅是辞赋家,首先是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事实上应推为继承先秦诸子百家学术、思想、精神的文化巨人,对后世影响颇为深远。由于种种原因,学术史对扬雄这方面的评价不够,挖掘也不够。”

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都区人)。少好学,口吃,博览群书,长于辞赋。年四十余,始游京师长安,以文见召,奏《甘泉》、《河东》等赋。成帝时任给事黄门郎。王莽时任大夫,校书天禄阁。后来扬雄又认为“辞赋非贤人君子诗赋之正”,鄙薄辞赋,谓为“雕虫篆刻,壮夫不为”,转而研究玄学。放弃汉赋之后,扬雄潜心学术、努力著书,先后撰写了《太玄》《法言》《训纂篇》《州箴》《方言》等思想著作。

班固《汉书》记载扬雄:“好古而乐道,其意欲求文章成名于后世,以为经莫大于《易》,故作《太玄》;传莫大于《论语》,作《法言》。”还赞扬雄“用心于内,不求于外,于时人皆曶之;唯刘歆及范逡敬焉,而桓谭以为绝伦。”蒋蓝认为,这正是点中扬雄最可贵的部分,“扬雄融会儒道两家思想,创造了一个严谨而精细的哲学体系,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是极为罕见。扬雄比拟《易经》写《太玄》,比拟《论语》写《法言》。可见他强大的思想构建能力,这也使他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

《太玄》是一部哲学著作,融儒道为一体,对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宇宙作出了他的理解和解释。《太玄》虽仿《周易》,但二者思维方式不同,《周易》的世界图式是采用阴阳二分法展开的,《太玄》则采用天、地、人三才三分法来叙述天下九州大一统思想,对事物的对立和统一以及事物的多元复杂性都作出了很好的解释。在《法言》中,扬雄主张文学应当宗经、征圣,以儒家著作为典范,这对刘勰的《文心雕龙》颇有影响。扬雄还在多年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写成了一部记录全国各地方不同语言的著作《方言》。这不仅是我国也是全世界第一部记录与研究方言的名著。

蒋蓝说,扬雄在《太玄》《法言》中表现出很大的灵气和独创的思想勇气,“他不是直接照搬《易经》和《论语》,而是将之与四川的地缘文化、道家文化有所结合。更善于启发人的灵悟,而不是《论语》中注重渐变和积累的成长。”扬雄生长在郫县,对古蜀历史非常关心。他深入民间进行调查研究,写出了影响几千年的《蜀王本纪》,让古蜀国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五个王朝的历史得以简约地、第一次保留下来,尤其将杜宇“教民稼穑”“德垂揖让”、开明“凿玉垒山以除水害”等重大历史事件记载下来。扬雄完全称得上四川历史上首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常璩

地方志《华阳国志》作者

建议相关专家可以写常璩评传

“华阳”即华山之阳,指秦岭以南,为古巴蜀所在地,《禹贡》有“华阳黑水惟梁州”一语,《华阳国志》书名即来自于此。全书分为十二卷,即十二志,11万多字,记述巴蜀地区从远古到东晋穆帝永和三年(公元347年)期间的历史、地理、风俗、掌故、人物等全方位的知识。此书体制完备,资料丰富,考证翔实,文笔精丽,是研究我国西南地区乃至成都历史、地理的重要著作。

常璩将历史、地理、政治、人物、民族、经济、人文等综合在一部书中,是中国方志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也是《华阳国志》千百年来能挺拔于方志之林并成为方志鼻祖的主要原因之一。《华阳国志》自成书以来,受到历代学者的高度评价和推崇。郦道元的《水经注》,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唐初修的《晋书》以及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都大量取材于《华阳国志》。当代人对于古代西南的研究,都把《华阳国志》作为重要的史料。尤其是撰写四川、云南、贵州等地方的史志,更是离不开《华阳国志》。

《华阳国志》是中国现存最早、体制系统完备的地方志书,在中国方志学史及中国文献学史上有很高声誉。自此书以后,“方志”一名才正式确定,“方志”性质也才由最初一方地理历史纲要之书,演变为记述一地区古今各种事物的百科全书。此后一千多年来,常璩所开创的志书编纂体例,一直为历代编撰地方志者所借鉴。地方志作为一种特殊体例的史书也逐渐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并成为地方政府的职责之一,一直沿袭至今。常璩亦因此被后人尊为“华夏方志鼻祖”,其开创之功,永载史册。

根据目前能搜索到的资料,常璩(约291-361),字道将,东晋蜀郡江源县(今四川崇州市一带)人。生平事迹不详。四川崇州市常璩广场的常璩铜像基座所嵌铜牌有这样的介绍:蜀郡江源县小亭乡(今四川崇州市三江镇)人。成汉政权时期,曾任散骑常侍,侍从皇帝,掌理文书,参与要政决策。归晋后,入密阁,掌著作。

“作为如此重要著作的作者常璩,目前被学界研究、了解的程度却远远不够。”蒋蓝说,“虽然搜集史料有客观困难,但是建议相关专家可以写常璩评传,给后人多推广这位伟大的地方志作者。”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绘图 杨仕成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