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评 | 绿色之恋与和谐之音——读刘志学诗集《山水唐城环保行》

封面新闻 2018-05-03 09:46 29871

曹纪祖

环境保护对人类的生存状态至关紧要。人类在灾难中忧患,在忧患中觉醒。在日益发达的现代文明中,谁更“绿色”,不仅成为各国政要的姿态,更是全球人民的普遍关切。我们耐以生存的地球母亲,她的健康如何保护,这是我们不能不面对的重大课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读到了刘志学的诗集《山水唐城环保行》,不禁为之心动。

这部以环保为主题的诗集,充满着我们常说的“生命意识”、“忧患意识”,充满着对土地、天空、粮食的至真至纯的爱,充满着对生活和劳动的圣洁礼赞,充满着对大自然原生态的怀念。这是一曲绿色之恋、一部和谐之音,这是一位农民的儿子发自肺腑的呼声。

诗集共分四辑。特别在第一辑“环保之窗”中,作者主题鲜明地唱赞自然的纯净,忧虑环境的污染。站在人类生存的高度面对现实,而非书写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冲突。他“顶着蓝天白云”就“显得特别轻松”,而哪怕是吸入一粒粉尘,都感到特别沉重。他总是试图“避开尘土飞扬/选择好的去处”,等候花香鸟语,等候淙淙流水。他唱赞“环境监测站”,这种人类自我保护的努力。他“解读森林”,认为“我们的根与每一棵树的根/连得很紧”。他之所以认为“梦里故乡好”,就是因为那是“没有污染的去处/让人生回到春的怀抱”,而对于“患感冒的城市”,他忧虑“煤烟与尘土”,感叹“绿水不绿/清水不清”,他问到:“能不能挽救水或一条河流”,“挽救我们失去的纯真”。对于“酸雨”,对于城市“噪音”,对于大地的“温室效应”,对于森林破坏与环境污染带来的干旱,他深深地忧虑,对于污染破坏了城市的美丽,他痛心疾首。找回大地的“清澈”,探寻人类生态的“出路”,是他十分明确的生命意识。

刘志学是一位镇人大主任。是农民推举出来的“乡官”。他不是那种“杞国无事忧天倾”的文人苦痛,而是情系故土,情系乡亲,从农民的切身感受出发,用诗的方式来呼吁环境保护的。这就使他的环保意识不仅具有人类生存的高度,更具有十分质朴的生活实感。请看《鸟的语言是乡音》这一首:

鸟鸣故乡的民谣

唱出一茬茬暖洋洋的日子

不远万里来到乡下

避开生长污气的都市

很多人不在乎

鸟却特别在意

在那些含苞欲放的枝头

尽情享用天然的韵趣

在充满梦幻的天空

抵达美的极致

飞把山裁为佳景

鸣把水唱成名曲

让人生在和谐自然中

倍感真实

刘志学当然也是一位多情的诗人。他所歌唱的“美的极致”,令我们十分感动。他的诗朴实无华,却形象生动。“飞,把山裁为佳景”,“鸣,把水唱成名曲”当然是形象思维。而潜在其中的更是真情。正如他在其他篇章中写到的“有谁能摆脱像酒一样浓烈的乡情”,“我看见树叶飘落的方向/回味它曾经的芬芳/为什么看着看着/泪水就涌出眼眶”。这些诗句之所以有感染力,是因为其中蕴含着对大自然和人民的爱,蕴含着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怀。

在诗集的第二辑《乡村之梦》中,刘志学主要抒写了他的故土之情。不仅是炊烟、土墙、腊肉、土碗,不仅是田埂、锄头、禾苗、麦黄,更有生动的鸡犬之声,更有土瓦房,而“土墙中住着爹和娘”。母亲的盼归,儿子的思念,是最动人的情节。还有农民工、农业税、小煤窑等,这些与“三农”密切相关的事,都在他的诗中有所体现。他在《炊烟》一诗中写到:“颤悠悠的炊烟/被风的手/越推越远其实/在游子心里/那是从故乡的屋顶/长出的一缕缕/思念”。在第三辑《射洪之星》中,刘志学着重抒写了射洪的名胜古迹,历史文化遗存,象金华山、螺湖、登云寺等,依然是故土之恋,却又有“旅游文化”的时代意识。而在第四辑《人生之悟》中,他的诗笔触及到更宽的层面。《写给贾鸟》、《荔枝》等,有以史思今的意味。端午、春分、风筝、蜀道,这些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元素,在他的诗中固然多见,而“炒股”、“导游”、“山城棒棒军”,特别是人大“代表证”等的入诗,使刘志学的诗更具生活实感。他是王国维所谓的那种“客观之诗人”,阅历愈多则所思愈深,所思愈深则所写愈真。

总的看来,刘志学的诗关注民生,关注人类生存环境,充满对故乡、对土地和亲人的热爱。他从人性深入,贴近现实,生活气息浓郁。他的诗短小、流畅,有的诗颇具灵气。但也存在着质量参差不齐,有的诗构思不经意,语言欠推敲,艺术表现比较平直等缺憾。我们相信,以刘志学的勤奋和率真,他在艺术上的成熟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