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评|卢一萍:对世界的重新创造——章泥长篇小说《迎风山上的告别》读后

封面新闻 2019-04-03 11:26 32632

卢一萍

章泥新近出版的长篇小说《迎风山上的告别》很是出乎我的意料。我们都知道,脱贫题材的小说非常难写,能把这样一部小说敷衍出来已是不易,要写成一部文学作品更难,写成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尤其难。读完之后,我赞同评论家顾建平的评价,这部作品是“对梦想的诗意抚慰和对希望的温暖传递”。

这部小说对我而言,有三点印象尤其深刻。

我是带着格外挑剔的眼光来读这本小说的。因为作为一个编辑,我看了不少作家写乡土的小说。有很多这类小说,还是有“土得掉碴”的感觉,而且作者还在强化这种东西。这是非常落后的小说写作模式。就乡土文学而言,有一个常识性的问题要解决。乡土文学并不是我们现在所呈现出来的面貌。鲁迅先生最早提出了“乡土文学”这个概念。他和周作人是中国乡土文学的奠基人。周作人认为,乡土文学有三个特点,一是地域性;二是民俗中“土”的力量;三是体现人类学意义上的“人”。后者非常重要。鲁迅先生写的基本上都是“乡土文学”,在鲁迅先生作品中体现得最为充分的就是“人类学意义上的人”。那么,拿到当代的文学语境里,我觉得还要加上一条,那就是想象所赋予的具有现代感的梦幻色彩。后两点非常重要,章泥这部小说就注重了“人”,也具有现代感。里面虽大量使用了地道的四川方言。但并没有土的感觉,而是增加了“土”之力。

读《迎风山上的告别》让我想起了挪威作家肯特.汉姆生的《大地硕果》——高尔基、托马斯·曼和辛格就都曾视他为文学巨匠,还有薇拉·凯瑟的《啊,拓荒者!》,二者风格相近,质朴单纯而富有诗意。《啊,拓荒者!》精醇如泉石,《大地的硕果》则厚实得像嶙峋的山石。可喜的是,《迎风山上的告别》中既可看到泉石,也有很厚实的部分。《大地硕果》说的是庄稼汉伊萨克到丛林里去拓荒、成家、生子、致富的故事;《啊,拓荒者!》说的是怀俄明州的埃莉诺1910年根据报上的广告,应聘给牧场主克莱德当管家。埃莉诺只身到草原上去,其目的是为了给克拉拉死去的丈夫找块墓地。埃莉诺希望能有一块自己的土地,当她向克莱德提出这一要求时,克莱德却向她表示,希望她能嫁给他。埃莉诺同意了,和丈夫一起管理牧场。这两部小说都被誉为“大地的史诗”。而《迎风山上的告别》写了一个残疾家庭在政府的扶持下脱贫的故事,以及在这个大背景下,小主人公“陈又木”自身的心灵成长史,整部小说诗性充沛。我认为,它们都是“对世界的重新创造。”

还有就是这部小说的“童年视觉”,这个视觉的应用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喧哗与骚动》里有个智力停留在3岁阶段的白痴班吉;《铁皮鼓》里的德国乡村男孩奥斯卡因为觉得成人的世界里充满着邪恶和虚伪,他决定不再长大。他从楼上跳了下来,结果他真的就不再长高,身体停留在3岁的高度。《迎风山上的告别》的陈又木十岁,身体瘦弱,语言迟钝,仿佛弱智。小说叙述角度的选择,决定了小说的语言、结构、叙述的腔调,从而决定了整部小说的质地。童年眼里的世界可能是最本真的,人间的悲欢离合、艰辛苦涩都保持了本来的样貌。由于他们不受任何虚伪、世俗和功利的影响,因此可以说是最基本的人性的体现。正是陈又木看到的,让我们相信迎风山的过去和现在的一切都是真实可信的,也正是有了陈又木这个视角,让章泥这部与现实靠得非常近的小说有了飞翔的姿态。

评论 1

  • 黑皮鞋先生 2019-04-05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