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史浩飞:建国家级平台 鼓励高端人才西部创新创业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1-03-08 15:46 36347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青联委员、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微纳制造与系统集成研究中心主任史浩飞

封面新闻见习记者 李茂佳

“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西部地区要发展,人才是第一资源。”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青联委员、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微纳制造与系统集成研究中心主任史浩飞提出建议,在西部地区加强国家级科研平台的建设,用更好的事业发展平台吸引优秀人才来西部创新创业。

加强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

政策鼓励高端人才去西部地区创新创业

史浩飞代表认为,在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方面,西部与东部发达地区依然差距较大。

史浩飞是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一名从事微纳制造与系统集成研究的科研人员,他曾经带领团队,制备出了国内首片15英寸的单层石墨烯。

10多年前,史浩飞正是被重庆引进且最为年轻的科研人才之一。因此,如何把人才留在西部,引进更多优秀人才,一直是史浩飞代表关注的话题。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加快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史浩飞代表表示,这意味着国家对科技创新更加重视,而要实现科技创新,加强卓越创新人才的“引育”极为重要。

但在调研中,史浩飞代表发现,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地理条件和历史的原因,在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方面还有较大不足,创新人才“量”“质”都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

全国两会上,史浩飞代表提交《建国家级平台,鼓励高端人才西部创新创业》的建议。

“西部地区的两院院士、研发人员等总量较少,远不及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同时,高校毕业生人员流失也较为严重。”史浩飞代表表示,西部地区由于高端创新平台缺乏,人才与发达地区相比竞争力不足,导致高端创新人才难以集聚。

他举例说,一是高端创新资源较为匮乏,“双一流”大学数量较少,成渝地区“双一流”大学仅10所,而长三角地区拥有35所,京津冀地区则为41所;二是大科学装置稀缺,成渝地区大科学装置仅1个,而京津冀地区为9个,长三角地区更是多达15个;三是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也偏少,成渝地区国家重点实验室共计22个,远低于长三角的62个和京津冀的85个。在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量上,成渝地区也与京津冀、长三角地区存在较大差距。

史浩飞代表为此建议,在西部地区加强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布局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重点支持国家级科研机构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建设,通过事业的平台吸引人才。同时,在国家级相关的人才工作规划和人才计划遴选上,名额适当向西部地区倾斜,或者计划单列,鼓励高端人才长期在西部地区创新创业。

科学创新与区域发展特点相结合

建立特色的创新中心

今年2月底,科技部发布《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促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实施意见》,意见指出,到2025年,西部地区创新环境明显改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创新产业加快发展。到2035年,西部地区创新格局明显优化,形成以科技创新引领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其中,重庆、成都、西安被委以重任,明确要“打造区域各具特色的创新高地”。

史浩飞代表建议,大型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与区域经济相结合,建立特色创新中心。

“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增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带动作用。”史浩飞代表建议,这种大型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可以将科学创新与区域经济的特点相结合,建立特色的创新中心。

史浩飞代表认为,相对于科学基础性、前沿性研究,技术对西部发展的牵引作用更强。“西部地区的技术创新研究,其实最好能跟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他建议,西部地区的科创中心应当更有“技术范,像中国科学院设立在西部地区的研究所,本身就是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可以促进地方产业的升级转型。

史浩飞代表表示,上述研究所还可以作为支撑地方科技发展的“桥头堡”,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这些机构,对接中国科学院庞大科研体系中的丰富的创新资源,就能服务区域科创中心发展,给予西部地区发展所需的技术支撑。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